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2022-09-21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林業

大棚都有什麼材料的

見過論斤賣的衣服,但你見過論串賣的葡萄嗎?

都說萬物土中生,聽說過數字還能育苗嗎?

誰說老年人才願意做農業,你看這裡幹活的都是年輕人。

在桐鄉,這些大棚裡全是“寶”。

這裡的葡萄論串賣

一粒15g,一串50粒,一畝2000串,一畝3000斤……這樣的葡萄種植模式是不是聽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它就存在於桐鄉濮院的大聖果蔬農場,正因為可以把每一串葡萄的大小、重量控制到幾乎一致,農場主沈金躍實現了葡萄的“按串售賣”。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可農業不比工業大機器的標準化生產,如何才能讓農產品精確到克?說起自家的葡萄,沈金躍一臉驕傲,指了指眼前這些連片的現代化農業大棚,他說他的葡萄種植秘訣就藏在這裡。

走進沈金躍的葡萄大棚,開闊敞亮,一改往日彎腰作業的葡萄種植刻板印象,工人駕駛著“卡丁車”模樣的小型割草機,在行距寬達8米的葡萄樹間來回穿梭作業。

葡萄樹不長地上,卻如盆栽一般養在黑色多孔材料製成的放大版船型“花盆”中。盆中是經改良培肥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達10%,這種被稱為根限栽培的種植模式,讓糖度、風味等葡萄品質決定因素都有了保證。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葡萄樹渴了餓了,這頭手機螢幕輕輕一點,那頭水肥便自動透過智慧化的滴管精準送達。藉助物聯網技術,大棚裡的葡萄實現了精準化生產和數字化管理,節水節肥的同時省工省力。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石。近年來,桐鄉堅持農業“雙強”和數字農業雙輪驅動,引工業思維入農業領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走出了一條高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這裡的種苗數字“育”

進口流水播種線、視覺化智慧催芽車間,全智慧化物流苗床系統、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在中科康成種苗流水線生產現場,從播種、催芽、苗床管理到出圃,農業徹底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作業模式,數字取代人工,正成為育苗的“主力軍”。

流水線播種速度有多快?從穴盤上料、打孔、播種、覆蓋到澆水,流水線上一次性完成,速度可達1200盤/小時,約合每日60-100萬粒的播種量。

智慧催芽室有多“智慧”?透過物聯網數字環境控制的全域覆蓋,溫度、溼度、光照、氣流等環境因素一屏掌握、一鍵操控,數字創造出了最佳的氣候條件,種子出芽率和均勻度大大提升。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這裡的噴灌系統有點省力。遙控器輕輕一點,6臺特製的空中苗車就可沿著苗床來回移動,還可根據苗情設定不同的噴灌模式。得益於智慧農機的加盟,近5000平方米的育苗溫室,一個技術員即可完成全部澆灌工作。

這裡還有全省最大的地源溫控農業專案。不抽取不破壞地下水資源,僅憑一套地源熱泵系統就實現了能量的交換和提取,靠著這些來自地下100米深處的地能,43000平方米的物聯溫室在低碳模式下也可常年保持在15-30℃之間。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全面投產後年育苗預計超2億株。”在今年7月舉行的桐鄉農業“雙強”推進會上,中科康成農業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負責人金炳勝給出了這樣一個數字。2億株是什麼概念?意味著五萬畝農場的蔬菜種苗來源有了保障,意味著桐鄉人的“菜園子”越來越大,“菜籃子”越拎越穩。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近年來,桐鄉加速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引進了一批以中科康成、安信種苗為代表的現代化種苗企業,利用市農科所“三新”試驗基地、浙江勿忘農種業集團種質資源庫落戶優勢,加快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

這裡幹農活的都是年輕人

“歡迎來到我們‘回聲森林’的直播間,今晚的直播正式開始。”晚上8點一到,淘寶網店“回聲森林”主理人伊圍就會準時出現在鏡頭前,他和他的合夥人“焰火大叔”張源共同打理著崇福農創園的兩塊花卉種植基地。

伊圍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平面設計專業,典型的80後,換過很多工作,去過很多地方,因為一份愛好,最終落腳在崇福農創園,“農業投入大、回本慢,這裡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和完善的生活配套無疑大大降低了我們的農創門檻。”

在崇福農創園,聚集著不少像伊圍這樣有知識的年輕創客,80後佔8成以上,大學生達150餘人,走在園區的道路上,迎面而來的都是年輕的臉龐。

說是農人,但他們手中的農活又不同於傳統,直播的吆喝聲不時從各個基地間傳出,一根網線帶來了農業的經營方式之變,從曾經提籃叫賣,到如今的網銷全國,直播成了這群新農人的新農活。

桐鄉這些大棚裡,都是“寶”!

培育發展農創客,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為了暢通城鄉經濟迴圈、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加速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桐鄉率先探索以鎮域為單位的農業農村雙創平臺建設,以農網融合帶動效益提升,以農旅融合帶動人氣升級,以組合式保障引才更留才,打出了一套農創客引育留用的“組合拳”。

(藍媒聯盟·桐鄉市傳媒中心記者莊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