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山西陽高縣因地制宜打造“4+N”產業佈局:現代農業繪就脫貧致富圖

2022-09-20由 金融界 發表于 林業

山西哪裡種黍

山西省陽高縣龍泉鎮李官屯村村民種植的“陽高紅”西紅柿遠銷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存瑞攝

在陽高縣鰲石鄉,寒富蘋果套種中藥材的種植模式實現了產業扶貧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雙贏。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存瑞攝

近年來,山西省陽高縣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打造設施蔬菜、杏果、全產業鏈生豬養殖、旱作農業4個產業,黃花、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光伏產業等N個產業的“4+N”扶貧產業模式,繪就了一幅瑰麗的致富“藍圖”,不但讓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更為當地探索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有效路徑

建成全國的“米袋子”、京津的“菜籃子”、北方的“肉案子”、走向世界的“杏盒子”,這是山西省陽高縣為未來發展所作的定位。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緣何有如此自信?答案就在其產業扶貧致富“藍圖”中。

“4+N”佈局脫貧大產業

“120畝的荒地上建養豬場,每年能出欄1。8萬頭生豬。”對於“一沒技術二沒錢”的王官屯鎮西堡村村民來說,這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現在的陽高縣已經有11個村子建成了類似規模的養殖場。陽高縣農委工作人員李世成告訴記者,這些養殖及配套專案總共投資2。8億元,資金主要來自5000戶貧困戶的扶貧金融貸款,採取的是“我建車間請你生產”的模式,即貧困戶貸款建車間、企業租賃搞養殖的模式,目前已經初顯成效。

陽高縣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是該縣“4+N”產業佈局戰略的直接成果。

陽高縣地處丘陵地帶,沒有地下資源,沒有工業產業,全縣大多數農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為生。多年來苦於“地荒著不種不行,但是種玉米又賠錢”的現狀,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增收模式,農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僅可維持溫飽。怎樣讓百姓儘快脫貧致富?“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擺脫貧窮奔小康,歸根到底要靠產業支撐。”陽高縣委書記馮曉雷說。

為此,陽高縣確立了建設“綠色蔬菜、特色杏果、優質雜糧、休閒觀光、產品精加工”五大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優質農產品種植、現代化產業園區展示、農產品資訊釋出、貧困戶新型技術培訓、特色優勢農產品配送五大基地,打造設施蔬菜、杏果、全產業鏈生豬養殖、旱作農業4個產業,黃花、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光伏產業等N個產業的“4+N”扶貧產業模式。

發展產業首先要把“能人”請進來,陽高縣透過“我建車間請你生產”的做法,引來養殖大戶正大集團,簽訂了20年的合作協議,租賃農戶的養殖場養殖生豬。去年,3706戶精準扶貧戶已拿到了1111。8萬元紅利,人均增收3000元。同時,100萬頭的生豬全產業鏈還拉動了4萬畝玉米種植銷售以及5000人就業。

去年,古城鎮669名貧困人口收穫了20多萬元的養牛紅利,這些紅利來自鎮政府與山西合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的合作――“借你車間、幫我生產”。採取“政府+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模式,鎮裡統一購置西門塔爾牛258頭,交給公司託養代管,一年為一個養殖週期,一週期一分紅,扣除政府投入的產業本金及企業飼養成本和管理費用,所產生的純收入全部分紅到戶。“紅利沒上限卻有下限,每人每年分紅不低於300元。這相當於把產業存進銀行,光收利還沒風險。”貧困戶侯青說。

透過這樣的“築巢引鳳”“借雞生蛋”做法,陽高縣的養殖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陽高縣還透過自己培育的方式“共建車間共同生產”,採取“政府+合作社”“政府+企業”“政府+扶貧超市”等模式大力發展扶貧產業。目前,全縣已投資4124萬元建設10個扶貧車間,涉及杏果、食用油、黃花、馬鈴薯、特色食品加工、倉儲等專案,1911戶貧困戶透過扶貧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參與經營、進場務工等方式,獲得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收入。

陽高縣產業辦主任白仕君介紹,目前,陽高縣為貧困戶投入產業幫扶基金人均3000元,每個貧困戶精準實施幫扶產業專案至少兩到三個。全縣新發展設施蔬菜園區10個,新建移動大棚1萬棟、1萬畝;建成千畝杏果經濟林園區5個,2000畝黃花產業園區2個,千畝中草藥基地6個,小雜糧等旱作農業2萬畝。其中,僅新發展的蔬菜產業一項,就能幫助全縣貧困戶年增收4000萬元。

“輸血+造血”實現全覆蓋

“今年6月份尖椒成熟上市以來,我家這個大棚的尖椒已經賣了3000多元錢。預計今年總收入能達到1。5萬元左右。”獅子屯鄉東雙寨村貧困群眾許生貴告訴記者。

在東雙寨村,記者看到,村頭農田裡200多個大棚整齊劃一,大棚裡的蔬菜長勢正好。東雙寨村黨支部書記谷愛軍說,東雙寨村共2246人,其中貧困人口591人。村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原來以種植養殖業為主。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根據縣裡的整體規劃,今年以來,該村透過統一流轉土地建起蔬菜大棚210棟,全部分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種植。每個大棚佔地1。2畝,造價2萬元,每個貧困戶每年只需出600元。“這個專案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受益。村裡的貧困戶脫貧指日可待。”谷愛軍說。

大白登鎮千畝設施蔬菜脫貧示範產業園區建在福泉、新泉兩個移民新村附近,遠遠望去,470棟蔬菜大棚連在一起蔚為壯觀。大白登鎮鎮長徐德明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一片鹽鹼地,種啥都不長。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大白登鎮引進了鹽鹼地改良技術,使4000畝不毛之地的鹽鹼灘變成蔬菜大棚脫貧示範產業園區,並在大棚裡採用“起壟種植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有效沉澱了土裡的鹽鹼成分,還實現了蔬菜有機化高產量生產的目標。

在大白登鎮的小白登村,記者看到,這裡的26棟扶貧大棚堪稱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孵化基地”。徐德明說,這裡設施不同、品種不同、備耕不同、管理不同;昆蟲天敵防蟲害、生物菌劑防病害,不留半點農藥害,真正綠色無公害。所產西紅柿的售價比同類產品貴,但供不應求,目前一棚蔬菜每年的收益在1萬元左右。

而在位於陽高縣南部六稜山腳下的鰲石鄉,寒富蘋果套種中藥材特色扶貧產業園裡也迎來了豐收。“過去我只種玉米,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這兩年開始種中藥材,去年就有近5000元的收入。”亂石村村民宋喜亮告訴記者。

鰲石鄉黨委書記尉武華介紹,從2016年開始,該鄉以產業扶貧為依託,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套種中藥材產業,透過流轉、調換等方式,集中了近2000畝耕地,改種寒富蘋果,並結合土壤、氣候等條件,選種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形成了寒富蘋果套種中藥材的立體種植模式,果林空間得到科學合理利用,實現了果樹與藥材的互促互利。目前,鰲石鄉已在全鄉範圍內推廣亂石村的經驗。

為了給扶貧產業提供更好、更有力的技術支撐,催生脫貧內生動力。陽高縣請來了由山西農大3名院長和8名教授組成的團隊,開展設施蔬菜提質增效技術示範,功能小雜糧黍、高粱、谷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與示範,豬、羊新品種引進與養殖新技術推廣等。“縣校合作”不光佈局產業、跟進技術,還特別注重人才培養,為縣裡培養出一批永不走的本土“教授”。“產業扶貧富了口袋還不是最大的紅利,最大的紅利是產業成效催生出的強大內生動力。既要為貧困群眾‘輸血’,又要為貧困群眾‘造血’。”陽高縣縣長丁國華說。

“截至目前,陽高縣扶貧產業累計帶動9647戶24296名貧困人口增收,其中6753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1929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965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馮曉雷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存瑞 梁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