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2022-09-19由 記憶的經典 發表于 林業

為什麼說饅頭陰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要說吃的最實惠,最普遍的就數白白胖胖的大饅頭了!北方朋友的餐桌上幾乎每天都有。話說回來,經常吃饅頭,您知道這饅頭是怎麼來的嗎?古代人吃不吃饅頭呢?古代饅頭和現在的饅頭一樣嗎?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饅頭從何而來?

饅頭的來歷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

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瞭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裡,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迴圈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蠻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這種祭品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蠻首”稱作“蠻頭”。人們嫌棄“蠻頭”一詞,用人頭作為食品名,有礙胃口,遂改為曼頭。《辭源》註釋,曼有“展開;美,細膩”之意。

宋高承《事物紀原刪醴飲食鈠頭》:“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宋朝人著:《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卽饅頭別名。今俗屑麫發酵,或有餡,或無餡,烝食者謂之饅頭。”

至此,饅頭的“饅”字一直沿用至今!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不同時期的饅頭的演變

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束晰曾經寫了一首《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晉朝時期,人們都習慣把饅頭叫做“餅”。明朝周祈的《名義考》裡說了,把面蒸熟了吃的叫“蒸餅”,又叫“籠餅”。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宋仁宗時期,因為仁宗的名字叫趙禎,“禎”和“蒸”的讀音有點兒近似,所以就把蒸餅的名字改成炊餅了。宋仁宗去太學視察的時候,專門品嚐了當天的食堂饅頭,隨後評價說:“以此養士,可無愧矣!”自此太學饅頭一舉成名。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宋代的饅頭帶有餡。葷的有:羊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素的:筍絲兒饅頭、假肉饅頭、餕餡兒饅頭;甜的:菠蘿果子饅頭、糖飯饅頭……

唐宋後,開始出現不帶餡的饅頭。《燕翼詒謀靈》記載:“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當時饅頭的發酵方法

到了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

饅頭好吃,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時代雖然是變化的,吃貨卻總是相似的。您對著饅頭一口咬下去,和三國時吃“蠻頭”的、晉代吃蒸餅的、唐代吃灌漿的、清代吃揚州饅頭的,感覺估計都差不多,兩個字兒: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