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濮族為遠古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雲貴及川南江漢流域以西一帶

2021-07-25由 地名與文化 發表于 林業

野蒲是地名嗎

原創

牛汝辰

三星堆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族屬問題,“祭祀坑”的性質,青銅人像和青銅樹的文化蘊意,其宗教體系和陶文性質等等。許多專家學者參與研究討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其中認為三星堆文化獨立於中原文化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但屬於中原以外的哪個文化則眾說紛紜。經過筆者對成都蒲江歷史地名的研究,三星堆文化應該與百濮民族有一定關係。

濮族為遠古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雲貴及川南江漢流域以西一帶

《山海經》卷5,中山經:“蒲薨(讀轟)之水,東流注於(岷)江。”

古蜀國,公元前8世紀,杜宇從朱提(雲南昭通)北上,越過長秋山,先佔領蒲,繼佔領卑(郫縣,今郫都區),自號蒲卑,稱為望帝。(《華陽國志·蜀志》),“蒲”與“卑”已成為邑聚。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帶兵“伐蜀,因取巴地,分為三十二縣”(《路史》羅蘋注,引《華陽國志》),在蒲水下游設定蒲陽縣(縣治在今邛崍市牟禮鎮永豐村)(《舊唐書》卷41,地理志,依政縣)。

漢代,蒲陽縣併入臨邛縣。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開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華陽國志·蜀志》),“蒲江”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上,至今已有2085年。

蒲江,歷史悠久,地名文化厚重。早在西漢時,蒲江的先民就在這裡煮鹽鍊鐵。《華陽國志》載:“孝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罷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時又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增置鹽鐵官”,表明西漢時即有“蒲江”之稱,至今有2085年。《元和郡縣圖志》載:蒲江縣“南枕江水,因以為名,後因之”。縣名以蒲江河為名。蒲江從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縣。

濮族為遠古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雲貴及川南江漢流域以西一帶

蒲江戰國船棺的發掘,被列為成都市八大考古發現之一。蒲江出土的“成都矛”是成都地區最早刻有“成都”二字的器物,印證著成都之名千年不變。“巴蜀印章”“蜻蜓眼”等眾多文物的掘出,四川最大規模冶鐵遺址在蒲江鐵溪村附近的發現,都一一證明著蒲江是歷史上的鹽鐵重鎮和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遠古時,蒲江縣境為先民濮人的生活區域。“蒲”“濮”“卜”“僰”(bó)皆為表示民族名稱的同名異譯。濮族,為遠古至秦漢時期繁衍生息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和江漢流域以西一帶。

“百濮”最早見於中原史籍記載的是《尚書·牧誓》,曾參加周武王“伐紂”會盟;濮族與庸、蜀、羌、髳、微、盧、彭等族群一起參加周武王牧野誓師討伐商紂王。《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今四川會理縣)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孔安國《傳》說:濮在江漢之南;張守節《史記正義》說濮在楚西南。《左傳·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杜預注:“百濮,夷也。”孔穎達疏:“濮夷無君長揔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春秋戰國時,受到楚國擠壓的濮人開始溯長江而上,定居在巴蜀盆地(四川、重慶)與雲貴高原交界地區。

濮,秦漢前為世居西南的一個龐大的族群,與夷(彝)人同源於元謀,而發展遲緩於彝,後融入彝,成為今彝人祖先之重要組成部分。《逸周書·王會》:“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孔晁注:“六者南蠻之別名。”

古代元江稱為濮水,濮水就是因為濮人居於水域而得名,後來演變為蒲江。春秋戰國時的濮人,主要居住於楚國西南部。今西南部部分漢族及少數民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土家族、布朗族、普米族、納西族、拉祜族、氐族、羌族、傈僳族等民族就被認為是跟古濮人有關係的民族。濮水還名僕千水、布濮水,後來演變為蒲水、蒲江。濮即卜,古代濮、卜通用。上古之濮,文獻記載甚多。

《逸周書·王會解》說商周時代濮人屢次入貢,“商、產裡、百濮以象齒、文犀、翠羽為獻”。濮人,就是卜人,也稱僰(音博)人,他們最先在酸棗樹下居住,後來僰人的“僰”字的含義就是酸棗樹下居住的人,就是今天的蒲人。 濮人,當為彝族先民的一部分。

濮族為遠古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雲貴及川南江漢流域以西一帶

《華陽國志》雲:“濮,當作僰”。濮,古時讀如僰”。僰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從人”,在常璩“濮”,即“滇僰”。《南詔野史》雲:蒲人,即古百濮,周書所謂微、盧、彭、濮也”。《中華大辭典》釋“濮:倮倮族,即爨(cuàn)蠻之一種”。爨蠻:……古百濮之一種”。林惠祥的《中國民族史》言:“濮,今稱倮倮”。今彝族(倮倮)中存有以“僰”“濮”之祖先名為“姓”者。“濮”仍在彝語中以詞根而用,指“人”“族”“祖先”等義,如“尼蘇濮”“撒尼濮”“濮坡(祖先)”等。

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即有“蒲江”之稱。蒲江因古代時期河流兩岸居住濮人而得名,後濮人逐步演化為蒲人。

濮人隨黃帝族東進到河南、山東濮水流域。今鄭州南古代有南濮水、北濮水。經陳留酸棗縣,東北注,經燕城南,經濮陽南,經濟陽至高平,鉅野入濟。清初,“黃河遷決,濮水絕流。”(《讀史方輿紀要》卷47,延津)

“帝顓頊,高陽氏,元年,帝即位,居濮”(《竹書紀年》),河南濮陽為“顓頊墟”,他是在母族濮人支援下即位的,還居住在濮人地區。

“黃帝崩,葬(陝北上郡)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莫不砥屬。”(《史記·五帝本記》)

“虞舜者,名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史記·五帝本紀》),為五帝(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之一。

濮人到商代,已淪為商國藩屬,《逸周書·王令解》“伊尹受(湯)命,於是為四方令曰:……正南……百濮……請令以珠璣,瑇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商王武丁時(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59年)甲骨文記載,商王經常征伐濮人,稱為“戎徏亍 ”,徏亍 即濮。商人俘掠大批濮人作奴隸,所以後來稱奴隸叫奴僕。

濮人怨恨商王,所以參加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之役。《尚書·牧誓》“(周武王)……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曰:……西土之人,……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矛,予其誓。”是參加武王伐紂的八國之一,濮人在西周成為周王朝為藩屬。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