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揭秘丨刷屏的“放牛娃故事” 李書福改了十遍

2022-09-11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林業

牛吃草為什麼能產奶

2018-05-21 22:1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文文

近年來有意“低調”的李書福,今天用一篇8000餘字的長文,袒露了改革開放40週年的創業歷程。湧金君向吉利有關人士進行了採訪,向您揭秘長文出爐始末。

“我是一個放牛娃,上小學時,我利用暑假為生產隊放牛,每天0。15元,一個暑假能賺6元-10元人民幣……”

今天,這篇李書福向改革開放40週年致敬的文章,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創業史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

李書福是1963年生人,今年55歲。創業31年,造車20年。即便一些和他從台州就開始“並肩作戰”的同事,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詳細的細節披露。

湧金君打聽得知,李書福本人非常重視這篇稿子,閉門不出,十易其稿,手寫了3000多字的初稿後,最後增加至8000餘字。“他對改革開放的感情很深,堅持自己來寫,不讓旁人代筆。”內部人士稱。

首次披露大量創業細節

李書福在造車之前,幹過好幾個行當:開過照相館、造過冰箱、做過裝潢材料廠,直至成為全國第一個生產摩托車的民營企業。在三十五歲那年,李書福開始造車。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李書福長文中首次對外披露的創業細節大致有這些:

1

搬廠房

“因為公司初創,沒有土地更沒有廠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進行產品試製與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設想很好,但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是不盡人意,經過近400個日日夜夜的反覆失敗與總結,我的手掌都被折騰得找不到一塊完好的面板,見人不敢伸手,渾身疲憊不堪。

研究試生產終於成功了,但人家自己要發展工業,決定收回廠房,我只能轉移到其他地方,轉移到哪裡呢?

真不知道。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在同學家長的幫助下,找到了路橋中學校辦工廠並以校辦工廠名義生產、銷售產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所有機器裝置搬遷到了新租用的路中校辦廠,剛安頓下來,開始生產不到一個星期,事情又發生了。

這個校辦廠的周邊是老師宿舍,我們加班加點生產電冰箱零件產生較大噪音,老師們晚上很難入睡,集體罷教,學校要求我們必須立即搬遷,我們又被廠房難住了。

搬到哪裡呢?我們在方圓幾十裡到處託人,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廢棄的自來水廠,雖然房子不大,但周邊沒有居民,我們很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一個繼續圓夢的地方。

但這個水廠已經切斷電源,必須找供電部門批電,幾經周折,與村支書反覆協商,終於找到這個村的電管員,請求裝一個電錶,把村裡的電分一些給我們用於生產。

結果禍闖大了,有人舉報,說我們工廠沒有經過工商局批准私自接電,黃岩縣電力公司要求縣檢察院給我們的廠長監視居住並立案審查,嚇得我根本不敢再去那個新的地方,生產又陷入了停頓,這一年我二十二歲。

揭秘丨刷屏的“放牛娃故事” 李書福改了十遍

早期冰箱配件簡易廠房

在恐懼、無奈、叫天不應、入地無門的情況下,有一個聲音在向我們召喚,家鄉的工辦主任,為發展鄉鎮企業,主動找到了我們。

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協調下,我們租用了一個村莊的生產隊倉庫,把那些裝置搬到這個新租用的倉庫裡,開始安裝生產電冰箱零件。

這些裝置的搬運,我們都是用人力手拉車像蝸牛挪動般實現轉移。一輛手拉車三到四個人,一共有幾十輛手拉車,邊推邊拉。那幾天碰巧老天下了傾盆大雨,雖然汗流浹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還是汗水,只要能向前挪動一步,就是我們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共同追求。

一干就是幾十公里,道路泥濘,坑窪窄小,由於這些裝置太重,捆綁鎖緊難度很大,幾個晝夜才能搬運完成,那種艱辛與折磨與我當年牽牛時對牛在耕地時的感受是一樣的。

2

堅持開兩年照相館

“我的照相館的所有裝置幾乎都是自己設計、製作的,包括大型座機、燈光、道具等等。

當然,那個年代開照相館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公安局批准。因為照相行業屬於特種行業,由於我沒有特種營業執照,多次接受教育與處罰,可能是因為我的態度比較好,即便要求關門停業,照相館仍然堅持了近兩年時間。”

吉利高管淚奔,道出更多細節

吉利資深副總裁張愛群轉發了長文並在朋友圈發文:讀到最後淚奔,偉大出自平凡!

張愛群在汽車界已長達40餘年,是吉利元老之一。她告訴湧金君,印象最深的是李書福寫到的第六次轉型進入汽車行業的認識和判斷。

“實際上,1997年吉利公開宣佈進入轎車行業,媒體不相信、政府不相信、銀行不相信、老百姓更不相信。”

揭秘丨刷屏的“放牛娃故事” 李書福改了十遍

1998年第一輛吉利汽車豪情下線

張愛群說,李書福在一片質疑聲中開始的造成夢,經歷了短暫的嘗試用玻璃鋼做轎車車身不成之後,重新梳理發展戰略,快速確立了“先描紅字再寫字,先學走路在學跑步,先從低端做起,從零部件做起”的技術路線;在桑塔納賣20多萬元、夏利賣十幾萬元、奧拓還賣7-8萬元的時候,開始批次造車的李書福提出“三五”造車目標——“五萬元價格、五升油耗、坐五個人”,促使轎車從“奢侈品”變成了老百姓都能買得起的消費品,提前圓了中國老百姓轎車夢,吉利以價戰略成功躋身轎車行業十強。

到了2007年,李書福提出戰略轉型,從“低價戰略”向“技術先進、品質可靠、服務滿意、全面領先”轉型,十年來吉利成功進行了戰略轉型,徹底拋棄低價戰略,打技術戰、品牌戰、品質戰、價值戰、企業的道德戰,堅決不打價格戰。

“吉利2010年收購沃爾沃以後,沒有派任何人去經營,而是在全球招聘CEO、CFO,組成新的經營管理團隊;組建董事會對沃爾沃經營管理團隊的經營發展方向、年度經營計劃、年度考核指標和中長短期的激勵政策進行明確,讓沃爾沃自己管理自己;明確了吉利是大眾化品牌、沃爾沃是高檔豪華品牌,兩個品牌攜手參與世界汽車不同層次的市場競爭。”

八年來,吉利與沃爾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協同創新,共同發展,不僅實現了沃爾沃轎車往日輝煌,也使吉利汽車品牌得以快速提升,吉利連續六年進入世界500強,成為全球汽車行業增長最快的企業。

“牽牛論”內部走紅

很多吉利員工都像張愛群一樣,第一次看到李書福從放牛娃開始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第一次看到李書福在放牛過程中悟出的人生道理,處事之道、為人之道、經營之道和管理之道。

今日傍晚時分,吉利已推出了一系列“牽牛論”海報。繼而吉利員工大量轉發。

揭秘丨刷屏的“放牛娃故事” 李書福改了十遍

李書福這樣寫道——

我從牽牛的實踐中悟出一些道理,與牛溝通交流,雖然用彈琴的方式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比如白天把牛喂好,晚上還要為牛驅趕蚊子,這都需要有合適的方法才能讓牛滿意。

小時候的我就是騎在牛背上,一邊請牛吃草,一邊看書學習,完全可以實現合作多贏。晚上還要在牛棚周邊點燃牛煙,把蚊子趕走,讓牛好好休息,這樣牛也高興,我也快樂。

我是如何登上牛背的呢?我才八九歲,而且由於營養不良,我個子長得很矮,為了登上牛背,我是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的。先把牛牽到草長勢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我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能很輕鬆地登上牛背,實現雙贏。

人與牛之間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坦誠相處呢?我很願意做牛,因為只要有草吃,我就會很幸福;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很有價值貢獻感;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可以為農民耕地,給農民帶來快樂,很有成就感;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很誠實,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總是有人幫助牽著鼻子,不會走錯方向。牽牛的我能有今天的日子,我已經感激不盡。

在此之前,李書福從未在公司內部提到過“牽牛論”,極少人知道李書福和牛之間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

“對於放牛娃這段歷史,我們看到他的手書,也就是初稿時,很有觸動。他的確對改革開放有著淳樸真摯的感情,一路翻山越嶺,初心仍在,不忘本。”

揭秘丨刷屏的“放牛娃故事” 李書福改了十遍

內部人士稱,李書福沒有架子在公司是人盡皆知的事,早些年還能經常在公司食堂看見他端著個盤子吃飯,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因為從台州起家,吉利食堂也有台州風味的餐廳。

湧金君近幾次看見李書福,都是輕車簡從,話不多,但只要一講到有關汽車的話題,便拉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不屬牛的李書福,卻對牛情有獨鍾。湧金君也希望,吉利越來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