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2022-09-07由 圓圓談歷史 發表于 林業

偃麥草為什麼能和小麥雜交

前言

老一輩的經歷中,最難忍受的除了戰爭,就是飢餓。戰爭的屍山血海,飢餓使人餓殍遍地,在現在的生活中,這兩樣我們也都不用再次經歷,而這些除了要感謝我黨、人民的努力之外,還要感謝的就是那些研究糧食的科研人員,正是他們在糧食領域的努力,保證了農作物的產量、質量,這其中我國最廣為人知的科學家應該就是有著“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畢竟水稻是我國耕種面積最多的糧食作物,袁老在雜交水稻領域的貢獻也是首屈一指的。

而我國耕種面積第二多的糧食作物——小麥,作為我國糧食的支柱之一,在其領域裡也有一個人同樣居功至偉。他為小麥的增產豐收,數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就是有著“小麥雜交之父”稱謂的李振聲。

不過,相較於袁老的人盡皆知,如今90歲高齡的他卻鮮有人知。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走上研究小麥之路

李振聲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中,他的幼年生活伴隨著硝煙與戰火,直到他18歲的時候新中國成立,他的生活也才算步入正軌,只不過他的父親卻早早的去世了。

幼年失父,是母親將他們兄妹三人拉扯長大的,那時候母親在田裡辛苦的身影都看在他的眼中,原以為辛苦的勞作就能換得生活的平穩,於是懂事的兄妹三人總是能幫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沒想到天災的降臨還是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1940年,位於華北平原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的山東卻迎來了整整持續三年的大旱。當時日寇入侵,戰爭不止,國內一片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又兼之這樣的大旱糧食減產絕產,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李振聲家中自然也不例外。雖然旱災的加重,當時的華北平原餓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景象也是比比皆是。好在,李振聲的母親精打細算這一家才算度過了難關。

雖然這三年的大旱他們一家熬過來,但是這三年的飢餓卻牢牢地記在李振聲的腦海之中,他不想再有這樣的經歷,於是當他看到“又有飯吃,又有學上”的招生廣告時,立刻就決定去報考那所大學,因此就這樣他走進了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前身)。

歷程艱難

在進入山東農學院之後,李振聲刻苦學習,在學校培育成功的小麥種子他總是會拿回家進行種植,讓家鄉的小麥增產,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1951年,李振聲畢業了,成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1956年,爆發了中國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流行病——小麥條鏽病,這種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覆蓋在小麥的葉片上,從而破壞小麥的光合作用,傳染速度極快,被大面積傳染的小麥甚至絕產,當年小麥減產整整三成,讓當時的老百姓再次陷入了飢餓的恐慌中,李振聲見到這個情況想到自己幼年三年飢餓時光,於是當時只有二十五歲的李振聲決心投入到小麥的研究中去,著力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抗病能力更強的小麥。

小麥的品種有不少,但是經過自己的選擇卻依然很容易生病,身為小麥遠親的野草反而一直能夠很好地生存,於是在數以萬計的小麥科中,李振聲選中了一種叫做長穗偃麥草的植物,它是一種牧草,雖然與小麥是同一屬科,但是並不是能食用的小麥,算是可食用小麥的近支親屬,只不過這種草有著極強的抗病基因,如果能夠將它的抗病基因雜交給小麥,那麼小麥也就不容易得病,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是實踐上無異於光腳登泰山,李振聲和他的科研團隊一干就是八年。

在這八年的時間裡,他們天天倒時差,晚上用照明燈為長穗偃麥草提前花期,終於在八年的日以繼夜裡,他們將長穗偃麥草的花期提前整整兩個月,從而趕上了小麥的花期。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1964年,身為小麥研究者的李振聲幾乎時時刻刻都呆在試驗田中,沒想到在小麥成熟前地遭遇了長達四十餘天的陰雨天氣,在這樣惡劣的天氣後,天氣突然爆晴,陽光直射在小麥上,小麥來不及適應,因為暴熱全部乾枯了,於是試驗田中的數千份實驗小麥並不耐高溫、耐旱,但是好在還有一株小麥表現正常,能夠正常結穗,而且還抗高溫,這個發現讓幾近絕望的李振聲團隊興奮不已,還有一線生機,於是他們仔細記錄這株小麥的詳細資料,並且將這株小麥繼續進行培育,終於雜交出推廣面積最大的“小偃六號”小麥。

李振聲及其團隊終於成功地研究出抗旱、抗病害、抗澇的小麥品種,這樣的小麥在推廣中大受農民歡迎,全國種植面積超過三億畝,增產過百億,李振聲也終於實現了“四海之內無饑饉”的夢想。而李振聲也能夠挺直腰桿,面對西方國家對於“中國人吃不起飯”的言論大聲說不。

“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為小麥增產百億,今90歲高齡,卻鮮有人知

總結

從1956年到1987年,長達31年的時間內,李振聲埋頭田間,鑽研科研,為我國小麥產量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在他年過九旬依然熱衷於小麥種植事業,這樣的老人家雖然鮮有人知,但是也永遠值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