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睹物思人——新農村石牌坊的建築美,藝術美

2022-09-02由 農村石牌坊廠家中楚 發表于 林業

建築形式美法則有幾條

睹物思人——新農村石牌坊的建築美,藝術美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對稱美在新農村石牌坊中的應用。

傳統建築文化中的對稱思想 梁思成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 , 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 , 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 , 藝 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築,其所最注重者 , 乃主要中線之成立。 無論東方、西方, 再沒有一個民族對中軸對稱線如此鍾愛與恪守。 從皇家宮殿、公共官署、佛道廟觀以及一般民宅 , 都依嚴格的中 軸線分佈;從群體組合到一室佈局都呈現出中軸線的特徵。

中軸線作為中國建築的一大民族特色 , 它給人以整齊嚴肅、 有條不紊的視覺感受 ,實際上它是中國政治倫理的感性呈現 , 一 條中軸線如千古不易的神聖律條 , 不能冒犯、不可解構。同時 , 這條中軸線還直接通向濫觴於先秦、 成熟於秦漢、 延續兩千餘年 的中國理性精神。政治倫理需要秩序 , 理性精神強化了秩序。正 是這兩方面的親密聯絡 , 才使得兩千多年來的建築師以“集體無 意識”的狀態將中軸線遍佈中國大地 , 直至近代。

中國古代建築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則, 其中既包括有視 覺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則, 也有民族審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則。 傳 統庭院式的組群與佈局就是這種民族審美心理的反映。 中國建築 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 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 與橫軸線進行設計, 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 次要房 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與中軸線建築形式美相關的 , 是中國傳統建築群平面佈置的均衡之美。 均衡 , 是中國古代建築 的基本形式美的特性。“中國藝術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 , 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築與詩中尤為顯著。 中國的這兩種藝術的美可說是 均齊的美一即中國式的美”。均衡的建築形象 ,在審美視覺上給 人以安穩、持重、冷靜而又坦然的感覺。但是建築的佈局絕對不 是一種理想化的產物 , 這種理想的對稱均衡模式也不是絕對的 , 它常會受制於具體的交通、 地形等環境各方面因素的制約。 古代 建築先人在這方面的思想是很獨到的 , 他們往往透過巧妙的藝術 處理 , 在改變絕對對稱關係後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 , 使人在觀感 上仍獲得對稱均衡的審美效果。

正如亨利 拉塞爾希區柯克說過: “一個拙劣的建築家的特 點是以裝飾為由,可以濫用不對稱性……而一個出色的建築家的 特點是,使設計的規律性接近於對稱性。”不對稱的建築,對大 跨度結構來說,耗材量大,不僅是一種浪費,對結構的抗震,特 別是豎向抗震極為不利。 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決不是追求形式上的 新奇,它應當符合幾個基本要求: 新穎的結構形式與建築功能要 求的和諧統一; 優美的結構形體與合理的受力效能之間的協調一 致、與建築技術的發展方向一致。 符合這些基本要求的建築創造 才更具脫俗的美感和生命力。

我們看到,一代代後繼設計者無不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偉大所 折服,這不僅僅是由於它雕樑畫棟的技巧、 繁複多姿的形式和嘆 為觀止的天工, 更由於其身後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氣量。 在浩 瀚的歷史長河中, 生生不息的是永無止境的探索步伐, 中國古人 在中庸的思想啟示下, 用對稱與和諧構建了中國建築的輝煌, 而 在當下瞬息萬變的紛繁世界中, 這種溫暖、 質樸的本然迴歸無疑 也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著思路和啟迪。

睹物思人——新農村石牌坊的建築美,藝術美

中國古典建築的美學在新農村石牌坊中的應用。

建築美學是研究建築與現實審美關係的一般規律的美學門類,是研究建築領域中美學問題的科學。古典美學家吧建築列入藝術部類的首位,建築和繪畫、雕塑合稱為三大造型藝術。建築藝術的特徵具有象徵性、功能性、地區性、時空交匯性、技術性。建築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獲得美感、得到享受。人們對建築的美學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對建築加以審美判斷。中國建築的美學特徵除了呈現在結構方面,還表現在屋頂、色彩和勻稱的平面佈置等方面。

中國的古建築有兩種不同的人工環境:一種是宅院式建築群,表現出理性而規律的佈局;一種是與山水等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園林式建築,它的構圖是自由的。任何一種建築形式,佈局中程式的安排都是建築創意的核心。因此佈局中程式的安排是中國古建築設計藝術的靈魂。由於他們控制人在建築群中運動時所得到的感受,景色大小強弱次序的安排就成為了表達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組合的美。宅院式建築群在設計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平面形式,常採用中軸對稱的嚴謹溝土方時。以十字軸線展開如壇廟建築,宮殿和居民建築是在南北向的縱軸線上安排主要的建築,在東西橫向周線上安排次要的建築這種組合方式,擴大了建築的實用空間,並且大大的加強了整個建築群體的穩固性;在審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本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形象的美,顯示出均衡、對稱、協調、典雅、莊重的美感。用圍牆和圍廊圍合成封閉式的整體空間,展現出嚴厲、方正、井井有條的空間感,象徵著我國古代有條不紊的人間秩序。

園林建築多以迂迴曲折的軸線展開佈局,採取不規則、不對稱的佈局,趣味盎然、返璞歸真,並呈現出接近自然的模擬狀態。環境空間的構成手法靈活多變,曲徑通幽,疏密得宜,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為了豐富空間美感,在園林建築中常採用借景,分景,隔景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因時而借等。這些手法都是為了豐富空間美的感受,並創造出藝術意境。正如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所說:“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週迴曲折這四字也”。

中國建築的立面構成與西方建築在組成上大體相似,即上為屋頂,中為屋身,下為臺基。但中國建築的這但這並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有時這三者可以獨立發展,自成一體,形成新的建築形式。單獨的臺基為壇,沒有屋身的建築成為亭或榭。同時,他們在結合方式上還可以做不斷重複,臺基多層重複並加欄杆,屋頂多層重複形式層層出簷,由此構成豐富的輪廓線,取得強烈的節奏感。

中國古代建築的用色方面極為大膽,慣用大面積的原色——黃、紅、青、綠、藍、黑、白。在木料的表面塗上油漆,是為了防腐的實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當,所以尤其到美觀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並且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簷下陰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柱和牆壁則以紅色為主,與簷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強陰影部分的對比。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氣候、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多用白牆、灰瓦和黑,墨綠等顏色的樑柱,形成了與環境相調和、秀麗淡雅的格調。

節奏與韻律,如果抽象為藝術的形式美法則,那就是有關時間的一種效應,這種藝術效應在建築上,就是把建築作為一種象徵時間的藝術物件。它具有與音樂一樣的藝術效果,“建築是一種凍結的音樂,音樂流動的建築” ,這是德國大詩人歌德的名言,因為“建築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樂的效果”。希臘帕特神廟殿堂全部用優良的大理石和黃金、象牙造成,不用水泥和釘子,它的這種結合使得建築天衣無縫,可謂盡善盡美,在美術史上被稱為“世界美術的王冠”。人們每天瞻仰這樣完美無缺的藝術品,精神蒙其涵養,感情受其陶冶,自然養成健全的人格,這種建築有音樂一樣的效果。

中國古建築在造型藝術上所體現出來的節奏和韻律美,給予人心的涵養與陶冶以極大地影響。中國的組群建築在平面佈置上是用一些簡單的基本單位組成相對複雜的群體結構,房間以間為單位,若干間並連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沿基地周邊佈置,共同圍成庭院。形式上嚴格對稱但也仍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保持統一的風貌。小至宅院,大至宮苑都有其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築,就必須有重重地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逐級展開,主次分明,相互呼應,如音樂一樣,從正門到最後一座的庭院,顯示出序幕、高潮和尾聲,氣韻生動,韻律和諧。

睹物思人——新農村石牌坊的建築美,藝術美

在新農村石牌坊建築中,處處呈現出對稱美,藝術美。無論是門,是柱,是雕刻的裝飾,都存在對稱和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