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十年|從“不差錢”到“太難了”,一直在變化的流行語

2022-08-31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林業

經濟發展為什麼是偏正

編者按:2020年,21世紀20年代的開端。回望2010—2019年,這21世紀的“10年代”,十年間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經濟和科技(比如房價和手機),而在文化領域,我們在悄無聲息中走進了一個另一個“世代”,你的閱讀內容、觀劇方式,甚至你使用的語言。“十年”很短,而我們的文化生活已改變。

“文明互鑑真硬核,融梗檸檬誰覺得。霸凌第一九九六,塊鏈不知太難了。”這是《咬文嚼字》編輯部以一首“順口溜”的形式釋出的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文明互鑑”“區塊鏈”“硬核”“融梗”“××千萬條,××第一條”“檸檬精”“996”“我太難/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凌主義”十條流行語入選。

流行語是時代的“腳印”,是時代在語言中留下的“痕跡”。當“不差錢”“躲貓貓”“蝸居”等詞語一出現,大眾的年度記憶就會被勾起,聯想到春晚趙本山、小瀋陽等演出的小品,甚至能把時間準確定位至某個年份。十年間,語言隨著社會環境、網路環境的變化也在不斷演變,反映時代特徵,一直是評選年度流行語的標準。在反映時代特徵的同時,尋求“社會學價值”和“語言學價值”兩方面的平衡點也是年度流行語必備的特質。

十年|從“不差錢”到“太難了”,一直在變化的流行語

“996”

社會和流行語都在向前走

在共同的特質背後,這十年間的流行語也在悄然變化,以至於當我們突然回首起之前的流行語時不禁會產生“年代感”。

《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黃安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形式、符號,社會生活是其核心。社會在變化,語言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從流行語中可以看出社會生活的面貌,和背後的價值觀。這十年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均GDP也有了飛躍,必然會在語言上表現出來。”

黃安靖總結下來主要有兩個變化:“一是生活越來越豐富,也有相對的語言形式來記載,語言現象非常繁榮,每年都有很多流行語。十年社會治理體系也在進步,越來越完善,也表現在流行語上。最突出的一個表徵是,突發的公共事件會減少,以前有‘躲貓貓、我爸是李剛、反正我信了、釣魚’都是和公共事件有關。這幾年這一類的詞比較少。這兩年政經詞彙比較多,去年的‘社會共同體’,今年的‘文明互鑑’,社會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流行語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技術水平的發展導致傳播方式在變化,以前是書報刊等傳統媒體,流行語是透過媒介傳播開的,我們評選時就看是不是有在報紙、書刊、圖書上出現過。現在這幾年網路越來越發達,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了傳播的重要載體,傳統媒體的傳播也要依託網路,現在主要透過網路傳播,我們的網路詞彙越來越多,這幾年基本上評選的流行語都來源於網路。評選的標準是結構、語意、用法上要有所創新。”

十年|從“不差錢”到“太難了”,一直在變化的流行語

從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流傳出的“××千萬條,××第一條”

遊戲化和極致化從網路蔓延至語言

隨著變化而來的是流行語在使用上的特殊性,在流行語的使用特點上,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徐默凡認為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遊戲化。“在當今這個娛樂的年代,早已有人發出宣言‘一切神聖的東西都已經煙消雲散’。”現代人試圖消解崇高、莊重、高雅這些沉重的東西,而代之以“藐視一切”的世俗娛樂態度。這種對神聖化的消解首先針對的是外在於語言的事物,但很快也蔓延到語言本身——詞語為什麼是這個意思?成語為什麼不能生造一個出來?語法為什麼不能打破?從本質上講,語言系統及其使用規律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突破常規遊戲性地使用語言,也成了現代人結構規則、釋放壓力的有力手段。

“所以,我們一邊用輕鬆、諧謔的語言調侃著生活百態,一邊也不遺餘力地‘調戲’語言本身;我們不屑於正兒八經地說話,把語言自身的形式也當作操弄的物件,遊戲心態不僅是一種語言心態也是一種社會心態。”徐默凡解釋道。

徐默凡認為第二個語言使用特點是極致化。網路流行語有一種極致化表達的傾向,誇張的描述、極端的態度、偏激的情緒隨處可見,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一些詞語的語素往往就帶有極致特徵,如“霸”“神”“豪”“大”等。在句法上,這些極致用法有兩個基本結構:一個是述補結構,從早年校園流行語中的“帥呆了”“酷斃了”到今天“美哭了”“帥哭了”“可愛哭了”中的“哭”的泛濫,甚至還有惡俗的“屌炸天”“屌爆了”,都是形容詞加上程度補語的結構。第二個結構就是使用程度副詞的偏正結構,如“最”“很”“極”“超”“好”等,如“超有愛”“超勵志”“最正宗”“最特別”“好可愛”“好好看”等。

十年|從“不差錢”到“太難了”,一直在變化的流行語

“檸檬精”

“從主觀上來說,這反映了網民的一種誇張心態,是為了滿足吸引眼球的需要應運而生的。網路上人人都是自媒體,微信、微博、QQ空間都想引人關注,可是普通人生活是如此貧乏,不可能每天都有值得報道的新聞事件,所以只好在文字上玩花樣,把微波盪漾說成狂風暴雨,把家常便飯搞成山珍海味,把雞毛蒜皮吹成聳人聽聞,這就是網路語體中形成了一片誇飾之風。”徐教授警示道,“不過,我們要看到,這兩個特點在滿足大眾求新求異心態的同時,也有其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一方面語言符號大大貶值,無關因素的解讀耗費了心理能量,破壞了語言的經濟性;另一方面,遊戲性和極致性也消解了表達內容的嚴肅性,影響了表意的準確性。”

“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從流行語中可以窺見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緊扣時代特徵,正確反映民情民意,弘揚積極健康的社會價值觀,是我們評選年度流行語堅持的社會學原則。我們評十大流行語,是向社會推廣這些詞,所以也希望輸出正確的價值觀。”黃安靖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