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2022-08-19由 金灣釋出 發表于 林業

木乃果樹什麼地方種植

紅樹林離雞啼門大橋不過一兩千米,在紅旗總站坐公交車到礦山站,走 300 米到河堤,再往南走 300 米即到。群鳥齊至的季節,人們簇擁而來。新修的透水混凝土面層綠道寬近 3 米,隨地勢起伏,樹木和綠地草叢掩映,引領著好奇的人直通紅樹林。

紅樹林,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以每年 20 釐米的速度緩慢向上,同時對抗颱風和人類。它們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是大自然包裝精美的驚喜,藏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我們去發現,帶領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發現自己。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風景,就在發現的路上。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魚在這裡

慕名而來木乃的人,一半揹著釣魚竿。時下愈發流行的筏釣,在珠海大有用武之地,圈中著名的釣場很多,木乃就有不少。

與更出名的三灶相比,木乃獨佔清淨,三灶早已人滿為患,人多的時候釣友上百。而木乃,平時人跡罕至,因為沒有船而根本到不了,一般釣友只能望而卻步,讓它最終成為只屬於少數人的釣場。

陽光溫柔的日子裡,佛山、廣州、澳門、香港、中山的釣友不約而同前來圍釣。從珠海大道轉左,快到紅旗鎮,往木乃電廠方向,正是去碼頭的小路。上船之前,釣友們在附近海圍駐足,圍中風平浪靜,水清沙幼,第一次來的外地釣友總不免感嘆,為它未來的命運擔心:“這不就是個溼地公園嘛,希望將來這裡不要搞開發吧。” 此處確實有一片溼地,靜靜躺在那裡,等待人們去發現。可惜,開車直奔釣魚的人沒有那個閒工夫。幸好這個世界上熱愛生活、喜歡折騰的人不只釣友,騎行客們探索世界的車輪從未停歇。那個初夏,他們的車輪沿著雞啼門大堤前行,剛過大橋不遠,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眼前打開了。成群的白鷺在天空中滑翔,在它們羽翼之下,一望無際的紅樹林靜靜佇立在海水中。

紅樹林離雞啼門大橋不過一兩千米,在紅旗總站坐公交車到礦山站,走 300 米到河堤,再往南走 300 米即到,按理說並不難找,卻成了無人知曉的存在。因此也造就了一段誤入桃花源一般的奇妙經歷,不過對於騎行車隊中的劉昌言來說,這也不算新鮮。早在一年前,他們就在 7 千米之外的欖坑村發現過紅樹林,那時候,他們還以為那是金灣僅存的最後一片野生紅樹林。他難以掩飾地驚訝:“這可大多了!” 欖坑村的紅樹林在一片蝦塘之中,只有五六十畝,而眼前這一片少說也有 100 畝,綿延超過 1 千米。“我們以前一直以為三灶欖坑村的紅樹林已經是金灣最後一片,也是金灣最大的,沒想到這裡的面積更大,我們很驚喜。”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這是自然的饋贈,也是生活的饋贈,它獎賞那些願意開啟心胸,全身心投入生活,投入自然的人。當你不再被功利驅使,不被成見阻礙,跟隨心靈,滿懷好奇,那些看似漫無目的的遊走,就會帶你到曲徑通幽處,帶你走向全新的境界。

黃楊河的出海口,河水與海水衝擊,波光與白浪交錯,紅樹林紮根海水,依著海堤,向你展示生命的奇蹟。夜晚來了,這樣的黑暗與寂靜似乎都是紅樹林分泌出來的,它盛載著一個宇宙,如此自得地存在著,不知道是 50 年還是 5000 年。你分不清的秋茄、桐花樹、老鼠簕之上,是白鷺、夜鷺、翠鳥在飛行和低語,在你目力不及的水底,魚兒們歡快遊動。飛馳而去,直撲蠔排的釣友們,錯過了這一切。

希望之地

得感謝網際網路,木乃紅樹林的發現首見於新浪微博,訊息在 2014 年 4 月 9 日上午發出,馬上得到了廣泛關注。最驚訝的是,木乃本地人譚衛良在礦山社群生活多年,是這裡的老書記,2014 年才換屆卸任,他表示:“我在這裡工作這麼多年,從來沒聽說過這片紅樹林。”

連他老人家都不清楚,礦山的年輕村民就更不懂了。整個紅旗鎮的歷史並不悠久,比起旁邊有故事的三灶,它完全是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這是一片透過圍塗造出的土地,在漫長的歲月中,紅旗不過是古伶仃洋上一片原始汪洋,其中白藤山、三板山、大林山是幾個孤立的島嶼浮現在海面上,透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遍佈,可以想象當年這裡的紅樹林有多茂盛。

木乃紅樹林、木乃灘,那一帶地名都與附近的木乃島有關。面積不大的木乃島因形狀似木瓢,當地人稱木瓢為木乃,所以得了這麼一個名字,久而久之,附近的沙灘、紅樹林也都有了統一的名字。

見諸筆端的紅旗歷史,只有短短50年。1962 年廣州部隊為了減輕地方財政負擔,奔赴各地開闢農墾基地,進駐燈籠沙圍海造田的是廣州警備區 642 野戰部隊,1963 年 9 月,廣州軍區 6856 部隊開闢白藤基地。西江出海口泥沙不斷沖積,給圍塗造地創造了條件,只用了兩年時間,在三座山的海島之間,戰士們修建起 8。5 千米長的弧形攔海大堤,還有11千米長的防洪堤。1964 年,6859 部隊加入,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積極響應號召當地群眾,攜手塗畫紅旗。原駐紮唐家的部隊先後造出東七圍和西七圍,貢獻 2 萬餘畝耕地。1966 年,農場正式投入生產。1969 年秋冬,部隊先後撤出白藤和燈籠沙生產基地,農場交給佛山專區管理,成立國營紅旗農場。曾經的八一分場現在已經成為八一社群,當年的禮堂和學校猶在,還能找到軍隊駐紮的痕跡,高高的青山上的墓碑下面,埋葬著1970 年 1 月 22 日,國營紅旗農場正式成立,如同今天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釣友,從佛山、江門、南海、順德、中山、番禺、新會, 200名幹部、4000名青年前來支援農場建設,從廣佛趕來的知識青年絡繹不絕。紅旗農場下設 5 個大隊,總部設在白藤山腳北面,也就是現在紅旗中學的位置。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紅旗是人定勝天的奇蹟,自然也彰顯著它的堅韌。木乃原生紅樹林全盛時期面積到底有多大已不可考,不過根據當地老者回憶,在木乃墾區開發前,灘塗潮間帶仍生長著數千畝紅樹林。它們見證著人與自然的搏鬥,也在這種搏鬥中,以每年 20 釐米的速度向上生長,尋覓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風頭電尾”,紅旗人對這句話不陌生,這裡總是正面迎擊颱風,摧折紅樹林的狂風捲起海浪,一次又一次淹沒堤壩和農田。1972 年的 20 號颱風最為可怕,那個 11 月,有 30 多位年輕人在這裡犧牲,最小的 16 歲。耕地為海潮席捲,圍內水深 3。2 米。白藤東堤―處正在施工的排水涵閘被暴潮沖決,“那時候都是幹砌的石頭,沒有水泥,颱風一來,都塌了”。

人類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使紅旗因此成為今天的紅旗,通向西部地區的門戶,與澳門隔海相望的希望之地。歷經風雨,紅旗茁壯,紅樹林以同樣的精神生生不息,靜植於海水之中,沿著人造的堤壩蔓延,沉默地訴說著歷史的鉅變,滄海桑田。

腳步停一停

50年來的熱火朝天,都與紅樹林無關,它們未被發現,因此逃過了被濫伐的厄運。當然,它們從不孤獨,每年海鳥總會準時到訪,在這裡覓食安家,嬉戲繁衍。哪裡的魚最多最美,這一點,海鳥比釣友們更清楚。

有紅樹林的地方從不冷清,三灶欖坑村以西,木乃墾區與幹道交會處,那片五六十畝的蝦塘中魚蝦水產豐富,鷺鳥、鷹雀齊集,這些生靈都得益於紅樹林的蓬蓬冠蓋。秋茄、滷蕨等七八種紅樹樹種交錯縱橫,樹下池塘因此水質清澈。紅樹林被稱為“海洋牧場”和“海岸衛士”,野生紅樹林每年也就長高 20 釐米,其生長情勢直接決定了水下生物與林間鳥類棲息環境的好壞。它創造了天然的棲息環境,海、陸、空三界生物各得其所,在這裡躲避敵害,專心繁殖,因此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比一般海區要大得多。

曾有村民到欖坑魚塘採集紅樹,希望將其移植到其他魚塘,改善水質,增加產出,可惜,沒有一棵存活下來。既然它不能為人所用,那就與普通樹木無異了,難免斧鉞加身。紅樹也有抗爭,想用我生火?沒門,我太硬,不好燒。但樹是死的,人是活的,總能想到辦法來辦你,與颱風的抗爭中正好派上用場,村民用紅樹和泥來修建堤壩。近千畝紅樹林一度下降至 300 餘畝,最後只剩下蝦塘中的五六十畝。

金灣最後一片紅樹林終被發現,原先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莊子在開篇《逍遙遊》裡寫的,大概就是紅樹林: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

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這片最後的紅樹林等到了好時候。50 年後,人們終於有心情去了解“患其無用” 的大樹到底有什麼好處,到底該怎麼安排。紅旗木乃紅樹林好,好在原生態。珠海最有名、規模最大的紅樹林位於另一頭的淇澳,面積一萬餘畝,不過大部分紅樹林都是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人工栽培形成的,其中不少是外來物種。紅旗礦山紅樹林可以說是珠海已發現最大規模的原生態紅樹林,生態和開發價值更高。

群鳥齊至的季節,人們簇擁而來。新修的透水混凝土面層綠道寬近 3 米,隨地勢起伏,樹木和綠地草叢掩映,引領著好奇的人直通紅樹林。夕陽西下,海面上金群鳥齊至的季節,人們簇擁而來光粼粼,船舶點點,抬眼,是遠山,是叢叢紅樹林;耳邊,是孩童嬉笑,是海鳥齊鳴。

白鷺在樹梢飛過,身體修長,一身羽毛潔白如雪。蒼鷺不肯扎堆,它們分散開來,站在水中,每一隻都全神貫注地盯著包產到戶的那片水面,一動不動等待魚群。一等就是幾個小時,宛如雕塑。方便了岸上拿著相機的人,苦了魚兒,在樹根下鑽來鑽去,絕不露頭。它們忙著在小小的生態系統裡各行其是,城市的天際線就這樣被改變了,忘記水泥森林,真正的森林儘管從沒有高聳入雲的志向,它連線著過去和未來,代表真正的高度。

家長正在講解,他們有義務告訴小朋友,這個世界曾經是什麼樣子。與此同時,成年人也獲得了一種超脫的視角,彷彿從太空鳥瞰地球,鳥瞰自己。這一刻,腳步停一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