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裝滿“米袋子” 鼓實“錢袋子”

2022-08-18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黑斑蛙畝產多少斤

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4月6日,印江自治縣板溪鎮大坪村“稻耳輪作”基地,黑木耳種植大戶任強望著眼前的豐收喜景,心頭卻在謀劃今年水稻種植大計:“‘錢袋子’鼓起來了,還要把‘米袋子’也裝滿。”

食用菌是印江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已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法寶”。2016年,任強流轉10餘畝土地發展黑木耳產業,每年的收入達30萬元。

食用菌產業見效快、產出大、效益好,但每年採收完黑木耳,菌田便成了“閒田”,菌農也成了“閒人”。

為持續推動群眾增收,印江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為指導、以技術為依託,充分利用低窪田、撂荒田、低產田資源,發展稻油輪作、稻耳輪作、稻漁綜合種養等,實現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兩不誤。

稻耳輪作便是“水稻+黑木耳”的輪作方式。據瞭解,每年9月黑木耳菌棒下田,一直要採摘到次年4月底。而4月至9月,正好可進行水稻插秧、田間管理和收割。

任強租種的10多畝菌田,透過稻耳輪作每年能產稻穀上萬斤,增收上萬元,不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更確保了糧食穩定生產,也讓菌農進一步實現增收。

印江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明旺介紹,探索建立稻油、稻耳輪作及稻漁綜合種養等,確保全年稻田不荒蕪,達到“穩糧增油擴耳、錢糧油一田多收”目的,真正讓“閒田”變“寶田”。

據瞭解,在種植完稻穀的田裡進行黑木耳種植,不僅可以減少病蟲害及雜菌汙染,更能有效解決因同一塊地連續種植而造成黑木耳產量減少的問題,促進產量提升。而透過稻油輪作,不僅能最佳化土壤的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生態,還能降低稻田螟蟲的越冬基數,有效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生率。此外,每年3月油菜花開,還可吸引遊客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印江實施稻田種養新“糧計”,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山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在印江峨嶺街道張家村的“稻+蛙”綜合種養基地,正在指導群眾培育蛙苗的銅仁夢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孟華介紹,去年測產結果顯示,生態稻穀畝產為880斤,黑斑蛙畝產為2000斤,而每斤生態稻穀的銷售價為11元,每斤黑斑蛙的價格為27。5元。

按此換算,黑斑蛙畝產值高達5。5萬元,水稻畝產值也有近萬元。孟華告訴記者:“稻蛙共生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發生,產生大量有機肥,從而減少了化肥、農藥等使用量,使得產出的稻穀真正綠色無汙染,備受消費者青睞,既凸顯生態效益,更收穫了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印江在實施稻油、稻耳輪作及稻漁綜合種養等新“糧計”過程中,透過強化利益聯結機制,讓土地流轉有租金、入股分紅有紅金、進園務工有薪金、共辦產業有佣金、創辦產業有酬金,真正實現一地生五金。

據介紹,印江按照先試點、後推廣原則,今年計劃發展稻油輪作2萬畝、稻耳輪作1100畝、稻漁綜合種養5。6萬餘畝。(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