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2022-08-16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林業

金蓮花片是治什麼的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8月17日,衡長明在對金蓮花進行管護。 河北日報通訊員 姚偉強攝

□河北日報記者 曹 智

通訊員 姚偉強

初秋的壩上沽源縣,處處染綠,風景醉人。

從縣城出發,驅車往東南行駛35公里後,便是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整個村莊全被綠色浸染,花草、林木釋放著植物的清香。

“那一片金蓮花是去年栽植的,這300畝是今年新栽植的,這都是我們的‘致富花’。”8月17日,指著遠處的大片森林和長勢良好的金蓮花,大石砬村村民衡長明臉上樂開了花。

今年71歲的衡長明耳聰目明、身體硬朗。說到現在的好日子,他連說了好幾遍“做夢都沒想到。”

幾年前,因為在家種地收入不理想,衡長明只能外出打工,有時幾個月才能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看著村裡的貧困景象,再想想自己打工的微薄收入,衡長明感到很無奈。

村裡有大片可以造林、種草的山坡,可是由於村裡沒有力量進行規劃、組織,這些山坡只能白白閒在那兒,給百姓帶不來什麼財路。

“如果好好管理,我們村也會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點。”他常常跟鄉親們這樣說。

說起旅遊,衡長明打開了話匣子。2017年之前,他在豐寧滿族自治縣一個景區打工。這次打工經歷讓他發現了大石砬村的出路:生態好了,村裡就能發展旅遊,市民到村裡吃喝消費能帶動村民增收。條件允許,村民也可以開辦農家樂,增加更多收入。

“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有個好生態。那樣,我在家門口就有活幹了,也不用外出打工了,老伴多年的風溼病也能得到更好治療。”看著與自己村子土地、氣候條件類似的景區一片紅火,他堅信大石砬村旅遊產業興旺的日子也會到來。

2017年,省林業和草原局的駐村幹部來到該村,衡長明的企盼開始變成現實。

變化從造林綠化開始。從2018年開始,村裡組織實施了全省第一個合作社造林專案。當年村裡共造林2300多畝,主要是樟子松和落葉松,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900元。村裡還開展了樟子松嫁接紅松、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等專案。透過參加這些專案,衡長明獲得數千元的收入。

有了林子,可不能讓它被破壞。2018年,衡長明自告奮勇,成為村裡的生態護林員,年增收4200元。就在這一年,他家成功脫貧。

好日子還在後面。

2019年,省林業和草原局扶持該村發展金蓮花種植專案,當年就種了600畝。由於年齡原因不再擔任生態護林員的衡長明,第一個舉手參加。在金蓮花種植園區打工,讓他年增收2。5萬元。

“除了個人有勞動收入外,金蓮花專案每年還為村集體帶來38。5萬元的收入。村裡還建設了集晾曬、倉儲為一體的金蓮花晾曬場,延長產業鏈條,我們的增收致富門路越來越寬。”衡長明說。

如今的大石砬村徹底變了樣:全村森林面積達到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8%,過去的“髒亂差”村如今成為國家森林鄉村建立樣板,先後獲得“省級森林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生態文化村”等稱號。

村裡基礎設施也實現大變樣。村裡建起了大戲臺、浴室、民心公園、文化廣場,村民用上了免費WIFI。村裡的環境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大變樣。

省林業和草原局駐村第一書記田建輝告訴筆者,大石砬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已從2017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9000多元,綜合貧困發生率已由建檔初期的46%降至1。2%。2019年,全村脫貧出列。

看著村裡榮獲的“全國生態文化村”和“國家森林鄉村”等牌匾和越來越多的遊人,衡長明又有了新想法:他準備聯合有條件且志向相同的村民,對自己的房子進行改造,開辦農家樂。

“這大片林子、花木都是財富,是村裡的‘綠色銀行’。生態好了,我們生活也就好了,日子也就更有奔頭兒了。”衡長明笑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