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2022-08-14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林業

什麼波盪漾

長江日報訊

“環境變好了,過去搬出去的鄰居又重新裝修房子準備搬回來。”家住夢湖水岸的覃女士見證外沙湖水環境的改善,她說:“現在住在這裡太舒心了。”

在外沙湖邊居住30多年的楊先生也由衷感嘆:“現在是這個湖最美的時候。”以前夏天雨後,只要颳風就能聞到湖裡飄來的異味,現在不同,清澈見底的湖水和岸邊各色植物,能夠讓人體會到城郊“溼地公園”的感受。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湖岸邊再力花、美人蕉、睡蓮、荷花等多種水生植物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一湖碧波、水草豐茂、野鴨嬉戲、魚翔淺底,沙湖公園內的外沙湖在經歷11個月的綜合整治之後,“顏值”再次重新整理。

今年4月底,武昌區外沙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消除劣Ⅴ類水體,兩個示範區水體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以上。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8日,水環境提升後的武昌外沙湖。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外沙湖種下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外沙湖岸邊有眾多住宅小區,湖泊治理完成,周邊居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外沙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施工中,總承包方武昌市政建設集團、長江設計院在設計中融入“建設幸福河湖”的理念,實行湖底清淤之外,重點在外沙湖等水域種下175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湖泊水生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1。2%提升至治理後的60%以上,改善湖泊整體生態環境,大規模提升水生植被覆蓋度,開創國內城中湖治理的新方案。

夢湖水岸小區與外沙湖“毗鄰而居”,隔著欄杆就能望見不遠處的湖景。小區靠近外沙湖一側的兩處水體納入此次外沙湖整治過程,昔日雜草叢生的兩個小池塘,經過清理、洗刷、修復之後,恢復最初的“容貌”,與湖水景觀融為一體。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一處水塘經過治理後變成了景色優美的溼地。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池塘中有三尊形態各異的牛雕像,沙湖公園工作人員劉先生說,“三頭牛”多年來一直被雜草和汙水掩蓋住,整治後才露出“真容”,周邊居民以為是新修的。

小區居民陳先生說,他在湖邊住了十幾年,最近一年真正感受到變化。天氣好的時候,上班不坐車,花上25分鐘從公園湖邊穿過去,“步行上班也是一種享受”。

白鷺、夜鷺、黑水雞、海鷗、魚鷹、野鴨……治理之後的外沙湖常常“偶遇”各種以前很少見到的鳥兒。

負責專案設計的長江設計院水環院總工吳從林介紹,外沙湖屬東沙水系,具有調蓄洪水、生物棲息地、景觀等多種功能,如此大規模的湖泊治理難度不小。工程分八大區域進行治理,先清淤再修復水環境,湖底種水草,放養魚、螺貝類等水生動物,構建完整“水生態平衡系統”,實現湖泊可持續的生態治理,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湖水整治先做“樣板間”示範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湖岸邊錯落有致種植著美人蕉、水蔥、香蒲等植物。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外沙湖湖域面積寬廣,整治之前,專案部在湖中設定科普示範區、琴園示範區兩大示範區,將其打造成水環境治理的“樣板間”,再向整個湖域推廣。

幾乎見不到成片的湖面,水中盡是瘋長的雜草和破敗的荷葉,武昌市政建設集團專案經理陳軍向記者回憶科普示範區去年的景象。

“我們將湖中淤泥全部清理,處理部分繁殖過快的魚類,破敗的雜草全部拔走。”陳軍回憶,當時光清淤就花了一個多月。

近日,記者在科普示範區見到,一池湖水清澈見底,陽光下湖底的水草清晰可見,偶爾見到魚兒遊過;湖中間的曝氣機呈噴泉狀,湖岸邊錯落有致地種植著美人蕉、水蔥、香蒲等植物,兩艘無人駕駛清理船正在湖中“工作”。

陳軍介紹,水生態修復的方式,是按照不同配比種下苦草、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有助於提升水體透明度、改善水質,還投放肉食性烏鱧、黃顙魚等魚類,螺、蚌等底棲動物,構建水下的生態平衡系統,實現渾水生態系統向清水草型生態系統轉變,保持水質良性迴圈。

在湖大附小圍牆外的一段湖岸,水面上星星點點的睡蓮正在盛開。陳軍說,原來湖岸邊主要是草坪、綠地,整治過程中最佳化湖岸佈局,行走時能感受到岸邊植物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四季常綠。

放眼湖面,清晰可見一道道綠色的圍擋分隔。吳從林介紹,每個片區的整治進度不同,隨著後續水環境的穩定,圍擋分隔將會逐步地拆除。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湖面用圍隔分成若干個區域,工人對湖面的水草進行清理和養護。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水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感”

外沙湖整治過程之中,夢湖水岸小區居民建議,將小區靠湖的水體也一併整治,經走訪調研正式納入整治範圍。

武昌市政建設集團專案技術負責人陳嘉亮還記得,小區水體位於綠道一側,由於道路狹窄,無法用大型的裝置清淤,只能人工清理,再用專門的清淤車來回運輸。清理之後,在乾淨的池塘中種下水草,放養魚兒,小池塘很快煥發生機。

小區居民覃女士說,業主群裡常常有鄰居散步時拍下湖邊美景,大家經常為改造後的湖泊點贊,小區水體與湖泊同步整治,改善小區環境,美化湖泊周邊景觀線,一舉兩得。

17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隨波盪漾,外沙湖水環境提升創城中湖治理新方案

遊船碼頭水域清澈見底。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陳嘉亮說,看著湖泊一天天變美,專案部的同事們也自豪感滿滿,很多人把微信頭像換成整治後的沙湖美景。有同事帶娃出門玩,就來沙湖公園,給孩子講整治過程之中的故事,讓孩子從小懂得愛護生態環境。

吳從林表示,城市湖泊的水環境治理,外源截汙是前提條件,適當人工維護非常有必要。種下的沉水植物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日常還是需要一定的維護,保證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該專案在行業內率先提出設定五年的運維期,透過人工和智慧系統監測湖泊水質,持續提升湖泊水生態系統穩定性。

目前,該專案已啟動後續運維保養。負責專案後續運維的武昌市政集團專案負責人蔡志清表示,為期五年的養護期,他們將讓水清岸綠的美景長久保持。

(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通訊員秦建彬 實習生段曉涵)

【編輯:朱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