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2022-08-10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林業

夢見沙子堆成山好不好?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五環外OUTSIDE,作者 |顧奕欣,編輯

|

張假假

菜農菜價冰火兩重天?

2021年下半年,魔幻菜價頻頻上熱搜。

菜比肉貴,從一線北上廣深到十八線的小城,到處都是漲聲一片,開啟微博,抖音搜尋關鍵詞,網友曬出的菜價讓人心驚肉跳:平日裡一兩塊錢的大白菜現在10塊錢/斤,香菜18/斤,秋天的菠菜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身價漲到15元/斤,比豬肉還貴。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以前沒錢吃肉,現在沒錢吃菜”,一句玩笑話,成為現實。

蔬菜供給上,

山東是中國第一蔬菜大省,貢獻全國約13%的蔬菜

,是名副其實的全國菜籃子,煤炭一輪暴漲讓山西煤老闆日入千萬,那這輪持續多日的菜價暴漲讓菜農也能天天數錢了?

然鵝,真正的走訪後,現實狠狠抽了我一耳光,哪有什麼暴富的菜農,底層的農民,真的是太難了!

01 山東菜農:今年虧了一棟農村別墅,種越多,虧越多

“ 老天爺不讓你掙,你能怎麼辦?

2021年10月下旬開始,山東莘縣整個菜市場都在焦慮地找菜,收不到菜,收不到菜,這種喃喃自語也無法緩解的焦慮感瀰漫在每一個菜商臉上。

這聽上去就像鬼故事一樣讓人難以置信,這裡是全國著名的蔬菜產區,號稱“”

中國蔬菜第一縣“

跟山東壽光齊名,以往每天光直銷北京的蔬菜就達8萬多斤,如今這裡的菜商怎麼會收不到菜了?

每年10月份,山東聊城的莘縣,燕店魏莊等地,都會迎來秋大棚黃瓜的收穫季節,可是今年,莘縣鎮鞠屯村蔬菜市場負責人王強感慨,每天從菜地裡收回來的黃瓜最多有四五千斤,這個數字,只有去年的十分之一。

往年熙熙攘攘根本水洩不通的一個收菜站點,如今只有零零星星不過10人,昔日需要求著菜商收菜的菜農如今反而掌握了主動權,因為他們身後是陰天暴雨裡搶出來的為數不多的勝利果實,完全可以坐地起價,但幾乎每個人臉上都是大寫的沮喪。

“十畝地就摘了一車瓜,四畝地送了二百來斤黃瓜,二畝地就摘了三框,”不同菜農口中的抱怨,都指向了一個關鍵詞:

斷崖式減產。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被大水淹沒的莘縣菜園一角

根據天下農視調查,整個莘縣一天黃瓜只能出產100萬斤左右,連續多天的陰天大雨,讓這裡的大棚幾近毀於一旦,進水,倒塌的不計其數。與去年相比,很多菜農幾乎“絕收”。

莘縣十八里鋪寧堂村,這是十八里地勢最低窪的鄉鎮,被稱為東大窪,今年成為了暴雨的嚴重受災區菜農李國慶家就是重災戶,

“光一個棚,建棚和損失一年就10萬。籠統說,今年虧了一棟房子。”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泡在水裡的大棚

黃瓜產量驟減同時,收購價在蹭蹭飆升。一夜之間,黃瓜的收購價就從4塊8毛上漲到5塊2 ,每天價格都在不停變化,西紅柿,茄子,小青菜等價格也在一路飆漲。尖椒收菜價格從1塊幾天內就漲到了1塊8,1塊9。

連續降雨、低溫和農資價格上漲是造成菜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在煤炭,天然氣,硫磺等原材料漲價,加之歐洲能源危機等多重因素推動下,全球化肥價格飆漲,創下了十二年來的新高,這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從土地、種子到裝置,生產者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錢。

印度農民因為用不起化肥已經開始示威遊行了,美國農民因為用不起玉米肥改種大豆了。

國內的農民也一樣跟著遭了殃。“複合肥三個17的已經每袋漲到170塊了,草甘膦原藥每噸現在75000了,”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2021年化肥價格飆漲

縱使收購價格比往年高了幾倍,但菜農的臉上難有喜色,往年幾千斤,今年總產量驟減到一兩百斤,縱是高價也是杯水車薪。甚至不少農民開玩笑,開年家裡存摺上還是萬元,現在都要變成欠賬了,還欠下一屁股債。

跟多日的暴雨一樣,今年暴漲的化肥價格也是農民始料未及的。這種意外之災,農民能有效應對嗎?

答案很簡單但也很無助:

不能。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生病的菜根

比如天災絕產絕收,甚至還要虧進去一年的積蓄,那有什麼提前可做的風險對沖措施嗎?比如農民能給,會提前給自家大棚投保險嗎?

順著這個思路問下去,得到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一個大棚投保險,可能也就100塊錢,但很多(人)都不願意花這份錢,只有壽光那邊大棚投入大,產出也有保障,大家才願意呢。”

對於一個習慣尋找確定性的人,來到這走訪會產生困惑,菜農對於價格預測,成本管控等很關鍵多問題都是一臉茫然的狀態,你會感受到他們對生活對賺錢的樸素要求,對過上好日子的憧憬,但也有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恰恰是底層農業的脆弱面。

02 看天吃飯

除了山東莘縣,10月份起我們還走訪江蘇,山東多地,跟多位農戶聊天調研,不管是蒜農,姜農,還是種玉米的,種香菇的,大家普遍對於農業種植的收入預期,都是一個詞兒:

看天吃飯。

賺了,是趕上好運氣了,賠了,就是年份不好。這個年份可能是供需失衡引起的, 也有可能是天災導致的,總之一句話,無能力為,看運氣。

看天吃飯背後,除了對自然災害防禦的無力感,還暴露了農業難,農民不賺錢最主要的一個問題:

資訊不對稱。

比如當時在徐州,我們遇到了一位前來承包土地準備種大蒜的蒜農老王,他來到徐州下面某縣城,承包了一百畝地準備種大蒜,按照正常的年份估算,這一百畝地,他的毛收應該有90萬左右,除去一年農藥,僱人等成本在15萬左右,還能淨賺七八十萬,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蒜價正常,不能大跌的基礎上。

而不能大跌的前提是對全國的大蒜供需有一定程度瞭解,瞭解競爭對手,知己知彼,

“那你知道明年全國大蒜大概的供需情況,或者今年幾個大的生產基地投產情況嗎?”

“我們怎麼可能知道。”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江蘇徐州某鄉村裡田地裡的蒜農

老王今年四十五歲,已經從事農業承包種植好多年,每年10月份,他都會來到徐州下面的幾個縣市承包農地搞經濟作物種植。

蔬菜減產,瘋狂鬧饑荒的同時,山東莘縣今年大姜卻出現了供給為患。今年山東莘縣大姜的收購價格已經低到7毛,前兩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會經常上熱搜,但一旦穀賤傷農,這些農民就好像自動在輿論場中消失了。

事實上,蔬菜產業鏈,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複雜。農民手中的蔬菜,經過批發商集中收菜批發, 然後轉運到全國各地的蔬菜批發市場,再經由超市,電商平臺,各個社群攤位攤主小規模批發,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但在莘縣,很多農戶的種植面積在十幾畝,幾十畝,百畝左右,種種植面積並不算特別大,他們缺乏集中式的強有力的對市場資訊的蒐集、分析能力,集約化、市場化程度都不高,還停留在一個我命由天不油我的自耕農狀態。

要說農業現代化做的最好的,還得屬壽光。在山東,壽光擁有最好的農業種植水平,

當地一個大棚前期投入在三四十萬左右

,這意味著菜農必須生產出量大質優的農產品,同時所用的種苗、肥料必須是全球頂尖的,這裡的農業外企也是全山東最多的。

因為量大質優,壽光菜農也有較高的控價權,蔬菜出棚後,有統一的收購批發商轉運到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蔬菜產業鏈閉環。近幾年,山東臨沂、濟陽等地也在慢慢追趕了,不過產量和品質稍遜於壽光。

但壽光就像金字塔的那個小小的輝煌塔尖,在其他地方,資訊不對稱導致了不少農戶在跟市場的博弈中處於下風,收益完全是一種樸素的賭徒心態。不少農戶處在一個

“規模小,勢單力薄—沒有資訊—不敢投資,無法精準判斷市場—受市場影響大—收入減少—更不敢投資,擴產”

這樣的一個負迴圈中。

不僅如此,每遇天災,農民還需要承擔很多意外風險。

比如洪澇災害給菜農帶來的損失遠不止死苗、減產這麼簡單。蔬菜大棚分暖棚和冷棚(又稱拱棚),前者投入大,收益高,有土牆,一旦被水泡就塌。拱棚塌了就塌了,也就損失幾千塊錢。暖棚就不一樣了,前期投入巨大。我們冬天能吃上新鮮的蔬菜,大部分就是暖棚裡出來的。

但遺憾的是,這裡的農民已經不想再去種暖棚了。

一方面暖棚的損失,他們承擔不起。另一方面,暴雨過程中,很多暖棚牆體是軟沙土,進棚維修都是個危險活兒,一不小心,牆體可能就會坍塌。

“最好不要一個人進棚,最好等晴天幾天後再入棚清理維修。”在莘縣農村,你能經常聽到這句農民相互勸誡,提醒的口頭禪。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蔬菜大棚內部開始出現裂縫的土牆體

真正到地方上走一走就會發現,除了極個別的大規模蔬菜基地,很多地方的菜農,不管是機械化,科技化還是專業化水平,都還處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水平。

03 安心吃上蔬菜才是開始,不是結束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緯度跨度大,東西從內陸到海岸自然環境迥異明顯,因而形成了比較複雜的飲食結構。相應的,蔬菜的供給結構也比較分散。

以蔬菜供給為例,中國第一蔬菜大省

山東,貢獻全國約 13%的蔬菜

第二河北為 10%。

跟國外相比,這就不夠集中了,比如美國加州一個州的蔬菜供給就佔到全美蔬菜產量的 60%以上。

菜價大漲,菜農暴富了嗎?

這樣的分佈狀況下,產區相對分散,產區和銷區相對分離,加上自從今年9月以來,

河北、山東和河南3個主產地

都遭受了嚴重的強降雨,導致秋季蔬菜受淹現象普遍。同時從10月起,全國遭遇低溫的城市中又有不少和蔬菜產區重合。

根據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佈的最新資料,11月鮮菜價格上漲30。6%,漲幅比上月擴大14。7個百分點。

但總體來看,目前全國蔬菜生產是正常的,供應總量也十分充足。這背後離不開一個菜籃子工程。

1988年開始,農業部開啟了“菜籃子”工程,保障老百姓“菜盤子”的豐富性與穩定性,1995年“菜籃子”開始推行市長負責制原則,讓國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並且主觀調控供需,保證價格相對穩定。

有了國家菜籃子工程的保障,即便短期內菜價波動,吃菜自由也肯定不會成為一個困擾老百姓的問題。

但若沒有這波漲價潮,或許我們都不知道中國農民的苦,中國農民的累,農業的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注:本文受訪者均為化名,特此感謝天下農視的聯合採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