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大石壩的鄉愁

2022-08-08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滴水觀音適合什麼土壤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的老家在重慶合川淶灘古鎮旁,老屋後門不遠處有一塊大石壩,人們就用這三個字給村子命了名。大石壩其實就是一整塊寬闊乾淨的石頭,總體呈橢圓形,由東北方略向西南方向傾斜,別的村少有這麼好的天然曬壩,我們常常以此為豪。大石壩,無疑是我們鄉愁的重要部分。

大石壩能夠曬近20家的糧食。稻穀、苞谷、高粱、油菜,有的人家也曬紅苕幹。農閒時,曬很多柴草,有好幾家甚至把苞谷稈和稻草麥草成垛地堆在石壩上。大石壩西邊有我們家的菜地。兩塊較大的土地中間有寬而深的溝,溝底是狹長的石頭。土地靠近大石壩一邊種南瓜和絲瓜,稀疏的藤葉間,扁圓的青黃的南瓜隱隱可見,讓人歡喜不已。

當年為看守糧食搭建的草棚還在。那些年,暑假期間,我常常幫二姐夫看守堆好的苞谷和稻穀,在草棚裡和長腳蚊鬥爭,和瞌睡蟲抗衡。近30年了吧,日曬雨淋,蓋在上面的稻草和麥秸凝成一板,竹木架也脆斷塌陷了不少,但它依然挺立在那裡,如同歲月的雕塑一般,安守著故鄉的寂寞。

石壩上用鏨子手錘打出一條條淺淺的痕跡,是一家和另一家的界線,豐收時節,遠看近看是一塊塊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糧食。有時有人家忙不過來或外出,大家彼此幫忙照看和搶收。

人們在大石壩中間開鑿了一條深約三寸寬約兩寸的排水溝,順著石壩的傾斜蜿蜒而下。我常常認真疏浚堵在其中的樹葉和泥沙,像在經營一項龐大的水利工程。下大雨時看著浩蕩流水,年少的我十分興奮地跟著奔跑,有時還用竹木片作船,在狹窄湍急的流水中疾馳,禁不住生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嘆。

逢夏秋高溫多雨季節,我們喜歡相約到大石壩邊上去看渠河漲水。水漲得越大,往往越是歡樂,完全忽略了下淶灘臨河人家的驚慌和苦痛。每當看見暴漲的水漸漸退去,我們會帶著遺憾往回走。要知道,能夠親眼看見一條小河陡然變成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江,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在娛樂匱乏的年代,我們胸中樸素的歡樂會油然而生。

今年穀雨前回了趟老家,站在石壩上,彷彿覺得石壩縮小了數倍。有的地方表面上有一層石皮翹起,看上去粗糙極了;有的地方長了青苔,色彩由淺漸深,像是歲月留下的淤痕。80歲的莫六叔正好扛著鋤頭路過,莫二哥在苞谷地裡除草,幾株滴水觀音在石壩邊的泥土裡搖曳,附近的橘柑花開正香。一瞬間覺得故鄉在蒼老中蘊含著生機。

那天,隨意拍攝年近90的老父親站在百年老屋門口。老屋當是清末所建,屋脊樑木粗大,門檻長而高,斑駁的老牆壁上有兩個燕窩,燕子年年春來秋去,如同家人……太多記憶紛至沓來。我剛剛建好老家微信群,鄉親們一窩蜂擁進來,文字、圖片、語音,熱鬧非凡。他們終於找回了失散多年的朋友和童年記憶以及久違了的故鄉,興奮不已。

這麼多年,每次回家,我都會悄悄去大石壩,散步、拍照、冥想,彷彿尋找一個精神的託身之處,用一個獨立空間來安放心靈,也藉此提醒自己,把城市的日子過得緩慢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