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缺血性中風的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2022-07-29由 中醫科趙立書醫生 發表于 林業

側枝性充血可見於什麼器官

缺血性中風一般是指腦血栓形成或腦栓塞的基礎上導致腦梗塞、腦動脈堵塞而引起的偏癱和意識障礙。腦血栓形成多在50歲以後起病,男性較多,常於休息、靜止或睡眠時發生症狀,發病情況較腦出血緩慢。常有先兆症狀,如頭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在血壓低時史易發生。少數病人可有淺、中度昏迷,約在24小時左右逐漸清醒,腦脊液檢查正常.臨床表現因病變血管部位不同而異,腦血栓形成多在起病後幾天內病情可趨穩定,2-3周後由於水腫消退和側枝迴圈建立而症證逐漸減輕。腦栓塞患者常有心臟病、骨折、腫瘤以及某些臨床操作的影響如靜脈注射、人工氣胸、氣腹、腦動脈造影等,突然發生神經症狀時,即須考慮有腦栓塞可能。腦栓塞起病急驟,可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常發生於大腦中小動脈,可出現偏癱、失語或有侷限性癲癇。腦栓塞的栓子可能被血流推向動脈的遠端,或被衝碎而分散進入更小的動脈,故症狀和體徵可於短期內有明顯好轉。

腦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休克、暈厥、失水、產後出血、疲勞和睡眠等,引起血壓降低,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或血液凝固性異常增高而產生血栓形成。引起腦血栓形成的其他原因有腦部各種感染性疾病、鉤端螺旋體病、頭部外傷和紅細胞增多症等。腦栓塞的病因為原來有心臟病的患者。例如風溼性心臟病、慢性心房纖維性顫動、心肌梗塞而產生的壁血栓、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均可脫落而成栓子。肺部或盆腔感染、下肢的靜脈血栓形成和某些寄生蟲病也可引起腦栓塞。其他尚見於胸科手術、氣胸、氣腹或減壓病的氣栓塞、長骨或脂肪組織損傷的脂肪栓塞和肺癌等癌細胞的栓塞。

腦血栓形成的主要診斷依據為動脈硬化、高血壓的老年病人,在1一2天內逐漸出現偏癱和意識障礙者。腦栓塞的主要診斷依據為有患心臟病、肺部感染、骨折等病史而突然發生偏癱和意識障礙者。近年來對缺血性中風的診斷可依靠CT檢查。在病理上腦血栓形成後病變血管所供應的腦組織即發生梗塞、區域性水腫、周圍組織充血,經數小時至數日後,病變區發生腫脹、缺血性壞死和軟化,有時也可為出血性梗塞,壞死組織逐漸液化而形成囊腔,最後可遺留黃色萎縮疤痕。腦栓塞的病理變化與腦血栓形成大致相同。

現代醫學對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可用低分子右旋酐靜脈滴注,以稀釋血液,減少血粘度和血細胞積聚,增加血流速度,有利於微迴圈以及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和抗凝療法。

本病在中醫學中歸屬“中風”範疇。本病一般比出血性中風為輕,故出現中風之中經絡者較多,中臟腑者較少,脫證者更為少見。

缺血性中風的原因、症狀、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