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18項新職業涉及多個新興領域 社會眼丨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盤”會改變嗎?

2022-07-28由 黑龍江新聞網 發表于 林業

人工林區在我國的什麼部

18項新職業涉及多個新興領域 社會眼丨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盤”會改變嗎?

裴紅林團隊的工作人員在檢查供電裝置。

18項新職業涉及多個新興領域 社會眼丨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盤”會改變嗎?

王立中和他的團隊在進行碳匯等各種生態監測。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8項新職業涉及多個新興領域 社會眼丨你的職業生涯“方向盤”會改變嗎?

孫現帶領孩子們學習野外生活技巧。

□文/攝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麗萍

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碳匯計量評估師、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

日前,人社部向社會公示了18項新職業資訊,涉及數字產業、綠色產業等多個新興領域。省人社廳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新職業還在公示期,建立相應的職業標準、評價規範及認定體系還需要一個過程,但這些職業已在我們周邊大量湧現。”

新業態催生新職業,體現了經濟轉型升級的新需求,展現了未來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近日,記者採訪了我省幾位新職業人士,看看他們是做什麼的?怎麼做的?未來要做成什麼樣?這些新職業,是否會影響你職業生涯的“方向盤”?是否會成為今後大學生就業的新目標?

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 地鐵“醫生”

你見過地面上跑的地鐵嗎?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的地鐵車輛段。陽光下,軌道上,一輛黑頭銀身的地鐵列車徐徐進段……

“地鐵上方橫縱交織的電網就是接觸網,也就是地鐵的供電網路。”穿著一身藍色制服的裴紅林向記者介紹。

今年40歲的裴紅林,現任哈爾濱地鐵運營一公司供電專業副總工程師。他的成長經歷,就是從一名普通的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起家”的。如今,裴紅林負責哈爾濱地鐵供電系統執行維護檢修,被稱為地鐵供電系統“醫生”。

城市軌道交通是解決交通擁堵的一把金鑰匙,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骨架。伴隨著哈爾濱地鐵的開通執行,“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職業群體。

裴紅林的地鐵之緣是從2011年開始的。哈爾濱建設第一條地鐵時,他應聘成為了一名城市軌道交通檢修工。“十年磨一劍”,在這十年當中,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員工,成長為“全國裝置大工匠”。

裴紅林研發的行動式多功能測試裝置填補行業空白,接網放線小車攻破了國外直流斷路器內部邏輯重合閘卡脖子難題……在閃光榮譽的背後,是裴紅林度過的一個又一個無人知曉的長夜。他釋放出的巨大創造力,令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使用他研發的“接觸網自動塗油裝置”,每次換線就能節省費用近2萬元。“該項技術通過了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發明專利稽核,目前已被國內地鐵城市普遍採用。”裴紅林告訴記者。

為何枯燥的工作,卻能成為創新的源泉?裴紅林說:“我喜歡‘瞎折騰’,在裝置運用中,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就想改進,研發成果就這樣水到渠成了。”

碳匯計量評估師: 雙碳“使者”

當多座城市深受十面“霾”伏困擾時,“大興安嶺藍”成為人們永恆的記憶與嚮往……

這背後,離不開“碳匯計量評估師”的付出。隨著“雙碳”目標的實施,這一新興綠色職業誕生了。

王立中,現任大興安嶺地區農林科學院生態研究室主任,他所在的黑龍江嫩江源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的10位工作人員,承擔著“碳匯計量評估師”的職責。

今年52歲的王立中,1992年從北京林業大學校門走出後,便投身到大興安嶺廣袤的森林之中。2011年,他和同事經培訓後,成為“碳匯計量評估師”。近幾年,他主持負責全國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中的大興安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碳匯(LULUCF)計量監測的工作任務。

山脈起伏、層林疊翠。大興安嶺地區是國家重點國有林區,有巨大的生態服務價值潛力和碳匯潛力。

王立中和他的團隊,2015年為十八站林業局碳匯造林專案提供技術服務,該專案造林規模為5。02萬畝,專案計入期20年,預計可產生68。0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量,年均減排量為3。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王立中告訴記者,人們不瞭解“森林碳匯”和“林業碳匯”的區別,認為“有森林的地方就可進行碳匯交易”。

“前者是原始生態,自然生長的,不可以進行碳匯交易,後者則是人工造林形成的,按照碳匯方法學進行碳匯交易。”他說。

研學旅行指導師: 點燃“火把”

在傳統木藝手工製作中,感受非遺魅力;採藍莓品佳釀,體驗林下產品製作過程;穿行森林,學習野外生活技巧……

近日,記者問起研學旅行情況,伊春市文旅局的有關人士說,目前,伊春擁有15家省級以上研學教育基地(營地),課程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伊春研學教育基地、寶宇(天沐)森林生態小鎮銷售總監劉俊告訴記者:“近兩年,接待研學旅行專案達3000多人次,主要是冰雪系列的銀色路線、紅色教育主題的紅色路線、採摘養殖的綠色路線等。”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遊學教育理念,2016年,教育部、原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因此,隨著研學旅行市場的快速發展,“研學旅行指導師”方興未艾。

孫現,就是一位從事“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的95後,他大學實習時,因在哈爾濱一家營地教育機構做研學旅行輔導員,從此愛上了這一行。

在工作當中,他設計、策劃了多項針對5至12歲兒童的研學旅行課程,如亞布力滑雪體育類、伊春森林野外生活類、北京故宮長城的歷史文化類等。

孫現告訴記者:“‘研學旅行’不同於‘旅遊’,‘指導師’也與‘導遊’不同,而是設計符合孩子年齡段,體現‘學中玩、玩中學’的寓教於樂特點的課程活動。”

他策劃的野外生活類研學旅行課程,主要讓孩子們在穿行森林的實際體驗中,學習劈柴、引火、過濾水源、尋找食物等野外生存技巧。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曾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研學旅行指導師”所做的,正是在點燃孩子們的激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