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自貿港觀察·問智 | 以藍色“碳”索展現海南亮色

2023-01-06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林業

海南海域面積包括哪裡

專家學者齊聚二○二二全球科技影響力投資大會氣候發展論壇,建言海南——

以藍色“碳”索展現海南亮色

■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通訊員 周海燕

11月30日至12月2日,2022全球科技影響力投資大會氣候發展論壇在海口舉行,其中設定“藍碳資源開發與利用”主題分論壇,邀請專家學者聚焦藍碳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共謀海南發展藍碳之策。

參會嘉賓表示,海南發展藍碳具有環境資源優勢與自貿港政策優勢,應著力推動鞏固和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繼續加強藍碳研究,探索更多藍碳價值實現路徑,進一步挖掘藍碳潛力,探索制定可在全球推廣的海洋碳匯模式和標準體系,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展現海南亮色。

自貿港觀察·問智 | 以藍色“碳”索展現海南亮色

專家學者聚焦藍碳話題展開對話交流。主辦方供圖

發展藍碳,海南優勢何在? | 資源、地緣、政策優勢明顯

論壇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林光輝指出,藍碳在廣義和狹義上的內涵不同。廣義上的藍碳,指透過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人類活動排放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藍碳是濱海藍碳,特別是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濱海溼地和海底溼地固定的碳。

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周學雙指出,海洋碳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大力推進海洋戰略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藍碳的作用和意義愈發凸顯。“大力發展藍碳事業,不僅有助於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還能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他說。

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是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重要任務之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調查研究海南省藍碳生態系統的分佈狀況以及增匯的路徑和潛力,在部分割槽域開展不同型別的碳匯試點。保護修復現有的藍碳生態系統。”

發展藍碳,海南優勢何在?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教授劉紀化認為,在濱海溼地方面,海南具有獨特優勢,比如擁有紅樹林、海草床等濱海溼地資源條件。並且,海南是熱帶島嶼地區,開展藍碳增匯基礎研究和落地示範性專案,在全球具有代表意義。

與會嘉賓還認為,自貿港未來各類資源、資訊的自由流動和匯聚也將為海南發展藍碳提供驅動力。

“海南作為海洋大省,藍碳生態系統儲碳能力強、增匯潛力巨大,例如,漁業碳匯潛力和海洋微生物固碳總量都非常可觀。”周學雙指出,海南發展藍碳,不僅可以充分挖掘海洋資源優勢,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還能與自貿港政策相結合,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海南貢獻。

“海南擁有豐富的濱海生態系統種類,海草床分佈面積全國最大,紅樹林面積約佔全國的14%,紅樹林群落較完整。另外,海南海域面積廣闊,漁業碳匯和微生物碳匯開發意義很大。”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邢巧認為,依託海南自貿港政策與便利條件,可為藍碳發展提供人才、技術、資金、平臺等方面的支援,深化藍碳制度探索和創新發展。

“發展藍碳事業,海南有資源優勢、地緣優勢、政策優勢、時機優勢。”林光輝說,目前,他和團隊正在海南開展科研工作,採用衛星遙感、樣方觀測和模型計算等方法,對海南紅樹林等濱海溼地進行監測,研究其碳匯量、時空演變與受控機制。

自貿港觀察·問智 | 以藍色“碳”索展現海南亮色

“藍碳資源開發與利用”主題分論壇現場。主辦方圖

海南如何“碳”路向前? | 大力推進機制創新、藍碳研究、碳交易等

今年2月,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承擔藍碳領域基礎和理論、推進藍碳增匯試點示範以及藍碳公共政策整合創新等方面的研究;

5月31日,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完成簽約,交易碳匯量3000餘噸,交易額30餘萬元;

7月30日,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海洋負排放示範基地”揭牌儀式在三亞舉行,將對海洋負排放增匯等關鍵技術開展基礎研究等。

這一系列事件,都與藍碳有關。“海南正加快發展藍碳事業。在海南自貿港建設過程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賦予海南的重要戰略定位之一。平衡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好減排增匯工作,加快探索生態總體價值實現機制是海南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中國南海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王勝在論壇現場說。

近年來,我省在藍碳領域不斷“碳”路向前,比如在機制建設、藍碳研究、資源調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碳交易、藍碳國際合作等方面,持續開展積極探索。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是由中國科學家焦念志院士領銜發起的全球行動。我們與海南有關單位合作在三亞海棠灣設立的‘海洋負排放示範基地’,是該計劃具體工作的一部分,對實現碳中和願景和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具體專案,劉紀化提到,大科學計劃希望透過化學碳泵、生物碳泵、微型生物碳泵三個泵聯合找到一個邊界條件,實現長期儲碳最大化效率,這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創新。

邢巧介紹,我省積極推動藍碳相關工作,在頂層設計上制定相關規劃、政策等,對有序開展藍碳資源保護與利用、節能降碳、藍碳金融創新、高水平建設藍碳研究中心、積極參與藍碳標準制定開發、開發各類碳匯方法學等工作進行部署。此外,我省還著力開展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組織開展藍碳基礎研究等工作。

“海南高度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藍碳基礎研究和機制創新。”周學雙說,另一方面,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海南藍碳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不斷凸顯,成為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著眼未來,海南應如何做? | 讓藍碳發展影響力與現有資源相匹配

做碳減排、碳交易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好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陽平堅建議,海南可拓展藍碳相關領域,從海水養殖、減塑等方面著力促進海洋增匯;創新藍碳價值實現機制,以碳為通道,充分體現自然資源價值、生態系統多樣性價值、人文價值等。“此外,海南應該更好發揮地緣和自貿港政策優勢,並爭取開展相關的專項或專案,探索構建符合自貿港建設需要和國際交易規則的海洋碳匯交易模式、標準體系,讓未來海南藍碳發展影響力和地位與現有資源相匹配。”他說。

結合當前工作展望未來,邢巧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藍碳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藍碳科研水平,持續打造國際化、專業化開放的藍碳研究平臺。二是推動藍碳標準體系建設,形成藍碳生態系統碳匯海南方案。三是海口、三亞、臨高等地在開展試點示範基礎上,拓展試點的深度和廣度,把階段性的成果利用碳金融、碳普惠市場機制加快形成藍碳金融的產品。四是與相關國際組織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穩步構建國際影響力合作交流平臺。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淑果更關注海洋生態系統的多重服務功能,在她看來,海洋不僅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完整生態鏈、提供能源及食物、培育文化及發展文明等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希望以藍碳為抓手,透過探索海洋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等途徑,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健康和復原力,形成“保護海洋—藍碳發展—健康海洋”等多環節、多領域的良性迴圈,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發揮多重服務功能。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好海南藍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政策優勢,加快構建藍碳產業體系,推進減汙降碳增效及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藍碳為抓手,發掘藍碳保護和修復的產業化模式和盈利模式,推動形成生態修復產業體系。”周學雙提出,另一方面,開展在不同機制下的碳匯專案開發,推動藍碳交易,實現其生態產品價值,力爭逐步將藍碳交易體系拓展為國際化市場體系,推動藍碳產品生態價值實現。此外,要加強藍碳國際交流與合作。

林光輝提到,藍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僅是做碳匯,更重要的是帶動藍碳產業、藍碳新市場發展,“要有新的政策、新的體系”。

(海南日報海口12月7日訊)

藍碳的發展及演變指向兩大環境話題:

1。海洋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2。應對氣候變化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

有兩種有效途徑:

1。減排 2。增匯

藍碳是增匯的重要手段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

海洋儲存地球93%的二氧化碳

每年清除約30%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