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太震撼!湖南這座600年老宅令古建築專家驚歎:至今沒見過第二個

2022-07-28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林業

朴樹籽可以吃嗎

瀟湘晨報記者 | 李姝

建築擁有生命,這種生命,是生命本身賦予的。

7月2日,張谷英村有大事發生:“穿越古今看‘建’時光”——2022·湖南嶽陽張谷英古建築文化旅遊節將在岳陽縣張谷英景區舉行。

與張谷英村的“約會”前,瀟湘晨報採訪了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書院首席顧問專家柳肅。

三十多年前,柳肅第一次來到張谷英村,他被深深震撼:“幾百年,幾十代人,不斷修建,卻像是一次規劃完成的。我太震撼了。”

1993年,《湖南傳統建築》出版,書中有一篇章,就是講張谷英村古建築群的,作者是柳肅。張谷英村開始走出岳陽,從學界到大眾層面,逐漸被人知曉。

太震撼!湖南這座600年老宅令古建築專家驚歎:至今沒見過第二個

“這樣的地方,我在全國還沒有看到第二個”柳肅與張谷英村的緣分始於三十多年以前。當時的岳陽市文化局局長是柳肅父母的朋友,現在已經去世。這位老局長在柳肅家做客,聽說他研究古建築,便給熱情推薦:“我們岳陽有個老村落,叫張谷英村。特神奇,你一定要去看看。”

柳肅慕名而去,看了之後大吃一驚。“那很震撼,真的真震撼!就是到今天,我也沒看到過跟這同樣的村子。”

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張谷英村,考察過無數古建築的柳肅依舊稱奇。那個時候,張谷英村還不是景區,當大門已經破敗,僅剩下一座石門。但背後的建築群大體上儲存完好,張谷英的後人們居住於此。

從張谷英村當大門進入,甬道兩側是煙火塘,水波盪漾。眼眶般的天井,共有206個。曲折蜿蜒的渭溪河上,有大小47座石橋……這是中國儲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流水潺潺,行人往來,亙古不變的自然和宇宙中,張谷英村建築群相對靜止,六百年來緩慢呼吸。

“張谷英村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全國少有的一個巨大的、整體的家族連成的村落。幾百年間,二十多代人就在原地發展。整個建築群呈豐字結構。”柳肅分析說。

第一次實地調查時,柳肅訪問了張谷英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同時也是家族的飽學之士張飛儒。老人鄭重地拿出一個落滿灰塵的布包,裡三層外三層,開啟後,裡面是一卷清朝康熙年間的族譜,開啟第一頁就是一張圖,排在第一位的是張谷英,底下像樹根一樣,一根根分支,是張谷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和他們的家族。

看到這張圖,柳肅立刻明白了這片建築的邏輯:“張谷英村房屋的結構跟家族的分支非常吻合,豐字形結構分支又分支,每一個豐字就是一個家族的分支。”一個個豐字、一個個家族不斷衍生,連成一體,從村子的這頭走到那頭,都在屋簷下,用張飛儒老先生的話,“晴不曝日,雨不溼鞋”。

“幾百多年,幾十代人,不斷修建,卻像是一次規劃完成的。”這個讓柳肅驚歎的現象,原來底層邏輯是家族紐帶的維繫。按照家族分支的格局和先人的方式修建房屋,張谷英村的整體性和延續性,其實是自然而然的產物。

太震撼!湖南這座600年老宅令古建築專家驚歎:至今沒見過第二個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三十年前的邂逅中,還讓柳肅驚喜的是,張谷英的後人們,依舊居住在張谷英村。當時住的人還不少,晴耕雨讀,已經存在幾百年的古建築在煙火氣的氤氳下,彷彿有著自己的生命。

“古建築,一定要用。”柳肅告訴記者,一個古建築純粹給人觀看的情況是極少的,比如故宮,就是“博物館式的保護”。但即便是故宮,也有少量建築用於使用,同時要請人打掃、管理。對於大多數民間的古建築而言,資金有限,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是延續古建築生命最好的方式。柳肅舉例,比如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依舊用於辦公和教學。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這是貼在當大門上的對聯。張谷英村已歷27代,現有615戶。張氏後裔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裡在耙田、灌水,屋簷下在做米粽、餈粑,炸油豆腐。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沒有讓張谷英村失落自己的傳統。

柳肅也表示,居住和保護,某種程度上是矛盾的。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火災。柳肅到村莊調研,經常見到村民對預防火災缺乏意識,他形容自己是“心驚肉跳”。但古建築使用與保護的矛盾,柳肅認為,透過教育和管理可以解決。“透過加強教育和管理的方式,達到一個居民居住和古建築保護的平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001年6月25日,張谷英村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張谷英民俗文化建設指揮部成立,2006年張谷英管理處成立。張谷英村的保護開發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柳肅說。

太震撼!湖南這座600年老宅令古建築專家驚歎:至今沒見過第二個

古建築關乎歷史,更關乎生命本身

在採訪中,柳肅提到了一次讓他印象十分深刻的修復。倒不是修復的物件有多高規格,而是那一次修復,他除了要保護古建築,更要保住一個跟古建築同樣古老的生命。

2008年7月28日,瀟湘晨報曾獨家報道過望城一座惜字塔塔樹一體的奇觀:望城縣茶亭鎮潭家圍村,一座五層的惜字塔上,竟長了一棵巨大的朴樹。原來這座惜字塔有裡外兩層石壁,石壁間三十公分的空隙裡填滿黃土,朴樹籽藉助塔內的黃土,茁壯生長,根鬚已經蔓延過12米高的惜字塔觸達地面。雖然惜字塔出了個名,但其實已經很危險,樹根已經將塔壁撐破,最大的裂縫已經有十多公分。

有人說乾脆把樹鋸掉。柳肅卻說:“千萬別動。”這座惜字塔大約百來年曆史,朴樹也幾乎同齡,正是塔樹一體才形成奇觀。當地的老百姓也將這棵奇樹當作神靈對待,甚至塔周圍還插滿香火。有老百姓囑咐柳肅:“你可千萬不能把這棵樹搞死啊。”

2010年,柳肅組建了古建築修復團隊,又從土木學院找來結構團隊,還請了中南林科大的劉克旺教授,透過修剪朴樹根鬚同時加固塔壁的方式,同時保護古塔和古樹兩個“生命”。

建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古建築原本來自於生命,它的去處也應該回歸生的邏輯。望城惜字塔之奇,就在於古建築的延續與朴樹生命的相遇。事實上,對民間大多數古建築而言,它們雖達不到故宮的規格,但依舊是精彩的平民史詩,它們的保護與延續,還是要回歸到與生命的相遇中來。

當然,也要落實保護與利用的平衡術。柳肅感概的說,三十多年前,他第一次見到張谷英村時,這座古老的建築背靠龍形山,溪水環繞,房屋周邊都是農田。但隨著張谷英村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房屋開始修建,逐步向張谷英村靠近。“新建的房子與張谷英村連在一起就完蛋了。現在已經控制住了,但未來絕不能再靠近了。”柳肅說。

柳肅認為,鼓勵居住是對的。哪怕未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張谷英的後人陸續離開,依舊要鼓勵居住,透過政策優惠的方式,保持有人居住的狀態。

柳肅經常帶學生去張谷英村感受這片古建築的悠長呼吸。他也由衷地歡迎人們去張谷英看看,相約張谷英古建築文化旅遊節,感受古典之韻、建築之美。

太震撼!湖南這座600年老宅令古建築專家驚歎:至今沒見過第二個

“穿越古今看‘建’時光”2022·湖南嶽陽張谷英古建築文化旅遊節7月2日將開幕,本次活動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岳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岳陽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中共岳陽縣委、岳陽縣人民政府承辦,瀟湘晨報社、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