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2022-07-15由 天下無霜hy 發表于 林業

芒葉是什麼

一位朋友說今天是“鬼節”,我把這個節給忘了。其實前兩天在客家公園原生態區還看到有位阿姨在採摘芒葉,那是我們鄉下七月半裹粽子用的。那時還在想那麼快又七月半了。

中元節我們叫七月半節,以前這個節在我們家鄉是個挺重要的一個節。大概除了春節,我們家鄉就數清明節和七月半隆重了。

這個節對我們的重要性是現在城裡人難以理解的。對於華夏民族來說,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節,除此之外,中秋節應該算是比較公認的第二大節日。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按現在來說相信沒多少人反對這種排法。但是時光往回拔四十年恐怕就未必大家都認同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那時的人們還在為能吃飽飯而拼搏,城市和農村可以說有條鴻溝。按現在的資訊化程度,那時的整個農村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世外桃源,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進過城。

一家人永遠都在小山村裡,那時的農村人沒有團圓的概念,所以我們不重視中秋節。那時感覺中秋節的存在是詩詞文學演繹出來的,一般家庭會花上一元幾毛錢買個月光餅應節,那月光餅是用米粉+白砂糖為主材,再撒上一點芝麻做成,在物質貧乏的年代,那也算高檔食品了。晚上一家人圍在地坪上每人分一塊月光餅賞月聊天,小孩聽聽老人家講講嫦娥與吳剛的故事就算過節了。

現在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包粽子,可是那時的農村基本不可能的事。五月初的端午時節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大家都在熬日子,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剩餘錢糧過個豐盛的節日,粽子是沒有的,能弄幾塊豆腐加加菜就算過節了。

但是七月半就不同了。七月半剛好在早稻收成入倉,晚稻插完秧之後的農閒時間段。辛苦了大半年的鄉親們終於有了糧食和時間打打牙祭慰勞一下自己了。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當人們還在溫飽線掙扎的時候,節日的隆重與否主要衡量標準就是吃的了。熬過了飢餓又剛經歷一年最辛苦夏收秋種,七月無疑是農村的好季節。

每到了七月,首先我會起家鄉的餈粑,“七月新米餈粑”在我們家鄉本來是一首按季節出的農產品編的順口溜中的一句,由於餈粑非常好吃尤其是承載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如今已經成為家鄉寄託鄉愁的一種食品了。我們家鄉有種在珠三角都有相當名氣的食品叫“車田豆腐”,在珠三角的“車田豆腐坊”類的餐廳裡基本上都有車田餈粑,它成了僅次於車田豆腐的名牌。

家鄉的新米餈粑是用新收成的糯米在水裡泡一段時間,然後用木甑蒸成米飯,為了防止糯米飯太黏,蒸飯的過程要用冷水淋幾趟,這樣的飯打出來的餈粑才既有彈性又爽口。蒸好飯把米飯倒進石臼裡,趁米飯還是熱的,幾個壯漢輪流用木槌子把一石臼的米飯搗爛成粄,然後趁熱搓成槌柄大小再分小段再揉圓成成品餈粑。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新出品的餈粑軟硬適中非常Q彈,通常糯米都是黏性很強的,但是我們家鄉的餈粑吃起來是爽口的,既不粘牙更不會粘喉嚨,咀嚼起來新鮮糯米的香甜軟滑滿口流淌讓人回味無窮。

現在不少家鄉風味的餐廳仍然有餈粑,但是那種口感已經很久沒嘗過了。想來一是新米難得,二是難以吃到新鮮出爐的餈粑,三是商業化的加工程式不再那麼本真了。

七月除了新米餈粑,讓人更多想起的是“灹粽”的味道。畢竟粽子才是真正的應節食品。聽老人說我們七月裹粽子也是紀念屈原的,因為端午青黃不接,所以把紀念挪後了。

裹粽子就是家家戶戶自己做,那時我們家鄉裹粽子用的是長芒葉,芒葉洗乾淨後用開水燙一下,可使芒葉更加軟韌好用。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做粽子首先要準備“灰水”,現在很多人做粽子買鹼水了,但那時家鄉人習慣自己做“灰水”,每家可能選擇燒“灰水”的植物不盡相同,記得我家用的最多的是一種叫“沙驚”的灌木燒成的灰做鹼水。

做粽子用的也是糯米,糯米先用灰水泡一下,然後用兩塊芒葉裹上一碗米大概有四兩左右,再用竹篾纏緊。

裹好的粽子一般用一種生鐵鑄成的我們叫“石鞥”鍋來煲粽子,家鄉叫“灹粽”。由於生米做成而且塊頭大,要把粽子“灹”好,最少得有一天的時間。所以家家戶戶都提前兩三天開始裹粽子,然後多數家庭都在家門口用磚頭圍成一個爐子用木柴小火從早上開始灹上粽子,直到第二天才能灹好。因為“灹粽”耗時太長,如果用家裡的爐灶就影響正常運轉了。

除了必須有優質新糯米,粽子的優劣主要還取決於三點,一是灰水的質量,優質灰水帶有天然的原木香味,這是食用鹼不具備的。然後是灰水的濃度,濃淡恰到好處的灰水做出的粽子色澤赭黃飽滿,帶有綿長植物鹼的清香,既不寡淡又不至於濃澀。最後是粽子要綁緊,“灹粽”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慢火灹粽過程中每一粒糯米充分融合在一起,那樣做出的粽子不至於像飯糰,而是晶瑩圓潤的粽子。

如今灹粽這個過程可以用壓力鍋快速完成了,但是無論做出的粽子形式怎樣完美,總是“灹”不出那種濃濃鄉情味的。

七月,新米餈粑、灰水飄香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長在傳統文化悲劇的時代,許多傳統節禮剛被當“四舊”破除了,我們成了對傳統最沒有儀式感和敬畏心的一代。很多傳統節日在那時看來就是有吃就過節,至於節日的含義和規矩,只是在後面透過網路回補了一些,但是,那種儀式感個敬畏心是補不回來的。

如今的時光真的如白馬過隙,只有那段慢節奏的日子讓人回憶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