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2022-06-28由 地產知識橘 發表于 林業

參天大樹的參有幾個讀音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2022年的第一批集中供地,程序已經近半了。

講真,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我們已經逐漸習慣於土拍市場的冷淡,

民企缺位,“國家隊”成

為主角,時刻準備著出手撿漏,或者兜底。

但就在這個月初,當民營房企龍湖在各大國企央企的包圍下,一舉拿下成都雙流區的宗地時,現場傳出了一陣持久的歡呼聲。

這歡呼聲裡面蘊含的感情太複雜了。

無獨有偶,在“忽如一夜春風來”的長沙土拍中,旭輝也站了出來,拿下了今年的第二宗地。

甚至,有自媒體打出了這樣的標題——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所以,

民企們是真的動起來了嗎?

我們今天就梳理一下。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地產知識橘

就是「地產知識局」,還是「局姐本尊」坐鎮,我們還在!

309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其實,如果從全國土地市場的角度來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就非常說明問題——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今年的前三個月,

開發商整體拿地的興趣是不太高的。

而具體到集中供地的城市,與去年相比,絕大多數城市,國企和城投拿地的比例還是在悄然上升的,民企的發聲太過微弱——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儘管合肥、重慶的土地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國資拿地佔比的下滑,但是!扛不住絕大部分城市的國資拿地比例依然在漲啊!

像北京、廈門這種,國資的市佔率都90%上下了,基本沒有民企啥事兒了……

所謂的“動起來了”,恐怕只是少數民營房企的遊戲。

我們翻看了一下,能在寒冬中逆勢建倉的,就只有龍湖、旭輝、濱江“三巨頭”,以及本地強勢民企了。

無論是往年霸屏的宇宙房企碧桂園、恆大,還是去年上半年在土拍市場中決戰群雄、揮斥重金的融創、金科和卓越,都已經基本銷聲匿跡。

畢竟,

去年高溢價拿地吃的苦,現在還沒完全下嚥,

在現金流緊張的當下,當然是要活下去,戰略收縮了。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不過,說到現在民企拿到的地,我們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這些地塊大多分佈在城市的非核心區,說好聽點是佈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說得實在點,就是非核心區的土地,價格更便宜。

更重要的是——

被民企眷顧的地塊幾乎沒有溢價,甚至有的地塊,樓面價比一兩年前還要低不少。

比如說吧,在大本營重慶,龍湖聯合海成在蔡家板塊拿了一塊地,有趣的是,這塊地在去年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時候,曾以8900元/平的起始價格上線過——

但如今,土地來了一次價值迴歸,成交價不到7100元/平。

另外兩宗地塊,龍湖也都是底價拿地。

要知道,去年地塊周邊拍出的宅地成交價是這個樣子的,有的甚至摸到了接近13000元/平——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龍湖此次參拍的土地價格相比去年,相當於打了個六折,

真是撿了個大便宜。

那麼,那些高溢價,甚至被搶到熔斷的核心好地呢?

當然是被清一色被國企央企瓜分了……

其次,與過去多點佈局不同,如今民企錢袋子不夠,更傾向於在之間做過的、已經成功的專案附近買地。

也就是說,

佈局更加垂直,更加“深耕”了。

旭輝此次在北京作為民企獨苗吞下的地,處於順義區。而這個位置對於旭輝來說,已經是非常熟悉的了——

早在2017年,旭輝就已經聯合其他開發商在這個區域拿過地,搞過開發了,還開發了不止一個樓盤。

這不,現在區域內還有自家操盤的仁和鎮公園都會專案在售呢。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出現了。

我們發現,現在開發商聯合拿地的陣營已經涇渭分明,劃分為兩大類:

一種是國企+國企的強強聯合,另外一種,則是大型民企+本地財團的搭檔。

比如說,重慶的土拍,民企基本是自己抱團的——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而長沙的第一輪土拍,就更明顯了——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國企聯合陣營有中交和中建,招商蛇口和麓山投資,而民企這邊,全國化佈局的旭輝抱團本地房企德奧,兩個派系之間,井水不犯河水。

想當年,房地產行業風光無兩的時候,

房企之間的合作通常是優勢互補:

一方是央企國企,善於借到便宜的錢;另一方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能幹活。

但是,在全行業愈演愈烈的爆雷潮之下——

國企不想給隨時可能躺平的民企“擦屁股”了,為了自保,

搞起了“門當戶對”的內迴圈;

而那些還沒有爆雷的民企不得把目光轉向其他小兄弟——

區域性的“地頭蛇”可以解決拿地的問題,優質的民企龍頭可以帶來產品線和品牌溢價。

貼上大房企的品牌後,賣得比之前貴上個好幾千塊錢,何樂而不為呢?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講真,如今地方政府確實有在想方設法地啟用土地市場。

不僅土拍條件一再放鬆,價格一降再降,

就連供地的區域,也發生了變化。

就拿最近的長沙舉個栗子吧。

拿出了核心區域、臨江臨地鐵、還不設定限價的靚地“坐鎮”,才拍出了高溢價,甚至出現價格熔斷,進入搖號環節的“好成績”。

就連一線城市廣州

首輪土拍都由中心區扛旗,有意減少外圍區域的流拍率。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好地自然有人搶。但就算政府這麼努力,

代表市場力量的民企,在拿地意願方面,依然低迷——

拿地便意味著擴張,雖然可以趁視窗期淘筍,但現金流允許嗎?

最後,昨天,東莞在首輪集中供地前緊急終止了6塊宅地的出讓,只剩了2塊正常推向市場——

民企真的敢拿地了嗎?

就連東莞這樣的大灣區高能級城市都是這般光景,可以想象,大量三四五線城市的土拍市場,目前處於怎樣的冰凍狀態。

這個冬天實在太過漫長,希望民企可以等到真正的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