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2022-06-24由 左岸楓史 發表于 林業

白芥還叫什麼名字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存在於公元1271年到1368年間,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盛的朝代。

元代也是中國各民族聯絡進一步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深化的時期,

不僅如此,元朝時與各國外交來往密切,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終元一世,

對外貿易頗為繁盛。

民族、宗教、生活習俗的人匯聚一堂,各具特色的風俗文化交流彼此間互動融合,

飲食文化自不例外

。。

元代中外飲食文化溯源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在飲食上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元統治時期,蒙古族透過擴大疆土統一了全國,使其成為當時綜合國力最強大,國土資源最豐富,

飲食種類最富饒的國家。

這使得一些國家的使臣、商人在元代進行貿易或宮廷覲見的過程中,都會將其本國的特色食物原料帶入中國,

使得元朝時期中國飲食結構和種類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擴充。

1、蒙古帝國的建立與交通業的發展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改為大元,正式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

由於蒙古對商品交換的依賴度極大,而且從文化上來說受儒家重農抑商的思想影響較輕,

故而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

元朝的首都大都更是

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除了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

還改善了陸路、漕運,內河與海路交通

,促進了交通業的發展。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元朝紙幣

2、頻繁的對外交流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關係發展的極盛時代。

傳統的陸路、海路交通範圍擴大,與其他政權之間的來往更加的密切。

立國於欽察、斡羅思之地的朮赤兀魯思和立國於波斯的伊利汗國都是元朝的

“宗藩之國”,

與中國的聯絡較為密切。

忽必列多次派遣鐵連出使欽察汗國,隨著欽察汗國都城薩萊通往東方的交通日益發達,

輸入中國境內的產品極多。

至於伊利汗國與元朝雙方使臣來往的更加密切頻繁,

透過傳統的絲綢之路,

伊利汗國境內波斯、阿拉伯各族人入元做官、經商、行醫和從事手工業者甚多,與此同時,漢族官員、工匠留居伊利汗國者人數亦為不少,雙方來往如同一家,

經濟、政治、文化交流都達到了空前規模。

3、統治者的開放與包容態度

元滅宋後,下詔要求東南亞各國來朝,許其

“往來互市,各從所欲”,

到元成宗時,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各個方面之間的交流漸次恢復,許多爪哇商人紛紛來元經商,

帶來了許多極具風土人情的器物與飲食。

元朝時入居中國的西域人極多,他們在中國享有許多特權的同時,不斷輸入中國的各種玉石、食品以及奇珍異獸,

滿足了元朝宮廷、貴族、官僚等奢侈生活的需要,

也為豐富元朝的飲食文化結構作出了貢獻,如下文中講到的回回飲食、從西域傳入的香料等。

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

1、食物原料之間的互動

元朝時期的食材原料相比以前品種越來越豐富,

從海外引進了胡蘿蔔等農作物品種,

提高了糧食產量,許多進口香料也進入市場流通,成為市面上常見的商品。

這極大的豐富了當時的飲食結構,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茴香

蔬菜瓜果新品種的引進

“元代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這是明代李時珍對胡蘿蔔的描述。胡蘿蔔確實是一種外來蔬菜,這從它名字中的“胡”字便可窺探一二,雖然最早在南宋的《方誌》中就已經提到了胡蘿蔔,

但原產於亞洲西南部的胡蘿蔔在元代時從波斯傳入中國雲南地區並廣泛傳播種植,

且在市場食用蔬菜中佔據一席之地的。

元代《析津志·輯佚·物產》中還提到了一種名為“回回蔥”的蔬菜,文曰:“其形如蒜,層疊若小精蔥,甚雅,味如蔥等,醃藏生食俱佳”。

根據文章的描述,

它的形狀類似於現在的洋蔥。

其實,與其說它是蔬菜,不如稱其為一種“調味品”更為形象,因為它獨特刺激的氣味,

更夠為原本平淡的食材增色不少,為元代人的飲食平添幾分滋味。

以香藥入餚風氣的興起

西方有著悠久的使用香料的歷史,

這些香料既是調味品,又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藥材,

因而被統稱為“香藥”。在《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中就載有桂皮、肉桂、乳香等香藥的使用。元朝疆域遼闊,橫跨歐亞大陸,與西方的交流十分密切,

大量香藥流通進入到了市場,常見的有陳皮、草果、茴香、白芥等。

例如對補胃與消酒毒有效的“草果”,

就為元代飲饌所重用,許多如“八兒不湯”、“苦豆湯”、“馬思荅吉湯”等湯食中都會下五個草果以供食療。此外,茴香也是一種廣泛適用的香藥,

茴香屬於香味調味品,

香氣怡人,具有和胃理氣、溫腎散寒、驅蠅闢臭之功效,

最適合研磨成粉末加入到麵食當中。

元人就連一般的餅中都會加入一些茴香以豐富其口味。元代西北地區的人們吃饅頭時還會加入一種特殊風味的香藥——陳皮。陳皮是用柑橘的果皮經過乾燥處理而得的,因為元朝的饅頭是含有內餡的(下文有詳細敘述),

因而加入些陳皮能夠清油解膩,食之別有一番風味。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茶馬互市

2、飲茶習慣的形成

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一直延續到了元代。

蒙古人透過互市在邊關獲得茶葉,並於成吉思汗時期正式開啟了飲茶的歷史。在《贈蒲察元帥七首》一詩中,有“一碗清茶點玉香”之句,這佐證了蒙古軍營中也流行飲茶。蒙古人的飲茶習慣形成於元代,

尤其是元朝宮廷中蒙古皇帝所飲的御茶,質量更是上乘。

茶是蒙古貴族重要的飲料,是一日不可或缺之物。

飲食文化來往影響之以民間交流為主的“回回”飲食

有關回族飲食生活的記載,最早見於元朝的《飲膳正要》。《飲膳正要》中提到的“回回”,指的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亞內遷民族。自公元七世紀以來,

大批中亞民族隨蒙古軍西征來到中國

,或擔任軍政職務,或務農經商。

元朝還逐漸形成了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具有伊斯蘭民族獨特風格的飲食也隨之傳播開來。

1、豐富的羊肉食品

元朝是蒙古人所建,而蒙古人是遊牧民族,

其生活傳統是逐水草而居,

養成了“出入止飲馬乳,或宰羊為糧”的飲食習慣,

這無形中與回族人的飲食習慣相互契合,

使得以羊肉為主要食材的食品,在元朝被髮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幾乎許多有名的菜餚都與羊肉有關。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與麵食的完美搭檔

元朝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白麵六斤,作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這裡提到的“禿禿麻食”原文注為“手撇面”,其製作方法據朝鮮古代《樸通事》的註解雲,是將和好的白麵,

用手蘸涼水後捏成小麵餅兒,

煮熟後淋上與羊胸脯肉絲一起調和均勻的好肉湯即成。這種食品在元代頗為流行,深受蒙、漢兩族人民的喜歡,

直至當今阿拉伯世界的烹飪書籍中仍有其名。

養生可貴的養生思想

《飲膳正要》在“聚珍異饌”中一共

列舉出了五十五方來突出了羊肉的功能。

羊肉之所以能成為大眾喜歡的美食,其重要原因就在於羊肉“味甘,大熱,無毒”,有“主暖中,頭風,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的功效。

羊肉的味甜,性大熱,沒有毒。

主要效用能暖人脾胃,

治頭痛經久不愈、時作時止的“頭風”病。

能夠補脾、胃、補氣。例如能夠治療陽氣衰敗,腰腳疼痛的枸杞羊腎粥;治療腎虛衰弱,腰腳無力的羊肉羹;治諸虛,五勞七傷,心腹冷痛,骨髓傷敗的山藥飥(古代有山藥泥製成的一種餅類)等等。

2、將麵食當做主食

中亞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植和食用小麥的國家之一,

阿拉伯人在麵食方面有著天然的便利條件與極高的領悟力。元朝,隨著越來越多信仰伊斯蘭的教徒進入到我國,帶來了許多面食的製作方法,

為我國的主副食結構帶來了較大的發展變化。

元代飲食為何如此豐富?有“香藥”的功勞,更離不開中外飲食交流

蒙古肉餅

花樣烤灸類麵食

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商人

其商旅生涯的特殊性與其居住地的自然環境,

他們迫切的需要一種便於攜帶且不易變質的糧食,久而久之阿拉伯的先民們便學會了透過烤制的方法來製作麵食。早在唐代,市井之中就有“時行胡餅,俗家皆然”的形象出現了,但是,直到元代,

由於蒙古族人的主食是糧食,麵食才正式作為主食流行開來。

以饅頭為首的蒸籠類麵食

元代人最愛吃也最常吃的主食是糧食,主要品種就是饅頭。

不過元代的饅頭與今天我們所吃的饅頭大相徑庭,

更加類似於今天的包子。因為元代的饅頭是有餡料的,

據史料記載,元代民間百姓製作饅頭的方法是先發面,再和麵,然後擀皮包餡,蒸而熟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類》中記載有一種當時特有的蒸制面食——“酸豏”,這是一種“饅頭皮同,褶兒較粗”的素酸豆餡包子,

可供僧人食用。

總結

透過上文的描述,大致瞭解了元代與食品原料之間的互動,民族食品文化交流、

和加工烹飪技術的多樣化為主要構成的中外飲食文化交流。

千百年來華夏各族人民在我們這個光榮而又古老的國度裡

繁衍、生息、勞動、創造,

凝結成了無數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研究我國古代中外飲食文化交流,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民族教化的水平,尤其是元朝這樣一個由少數民族構成的政權,

更能彰顯出一種割不斷,分不開的深厚民族情誼。

參考文獻:

1.《飲膳正要》

2.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3.《中國古代飲食》

4.《中國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