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2022-06-12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漁業

代氏家譜字輩多少個字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沒想到,當年寫下這千古絕唱的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其後人也來到了貴州。

在清鎮市法院宿舍小區,75歲的範華安老人家裡有一本祖傳的老家譜,裡面記錄了范仲淹、範純祐(范仲淹長子)、範純仁、範天貢、範梈(音“烹”)等人,根據家譜推算從公元前593年始祖土會公起,范仲淹是範氏六十二世祖,範華安是範氏八十九世世孫。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因老家譜年久失修,範華安已將其送至貴州省圖書館修復,並無償捐贈。同時捐贈的還有由他編撰的《範氏家譜》,從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的範天貢起,穿越700多年,記載了範氏一族在湘川黔三地的歷史,也記錄了范仲淹後人來黔的歷史。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兩度重修家譜 找尋範氏入黔歷史

範華安是家裡的老大,共有兄弟姐妹五人。父親去世時,把用保鮮膜和報紙包裹的老家譜傳給範華安,並囑咐好好儲存。2007年,退休的範華安翻看這本老家譜,上面竟記載了范仲淹,這才發現自己竟是范仲淹的後人。

這一發現激發了範華安對祖輩的好奇,為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範華安開始磋磨撰寫家譜。查資料,找家門,範華安用了兩年時間,於2009年10月完成了第一次家譜修撰。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可是,這本家譜並沒有讓人滿意。範華安繼續研究,三次前往四川,連續六年前往湖南尋找家門,收集資料。最後在湖南邵陽隆回縣找到同為範天貢的後代。

範天貢是范仲淹第八代裔孫,原為福建省羅源縣常數鄉人,生於宋嘉熙二年(1238)。1273年,攜長子範愛賢赴江蘇吳縣任文林郎一職,第二年赴湖南邵陽世居。自此範氏一族在湖南邵陽隆回縣定居。

康熙十七年(1678年)範天貢十一世孫範高陞(音同“升”),遷往四川隆昌。公元1901年天貢公十九世孫範培元攜培弟、培興兄弟三人由四川敘永,遷徙到貴州省清鎮市鎮西衛(今衛城鎮)創業,至今已傳了五代。

在瞭解到範氏一族如何來到清鎮的原因後,範華安於2018年10月完成了《範氏家譜(增校版)》,從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的範天貢起,穿越700多年,記載了範氏一族在湘川黔三地的歷史,也記錄了范仲淹後人來黔的歷史。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傳世家譜急需修復 修譜源遠流長

範華安從父親手中接下的老家譜,是手抄本,共75頁,記錄了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範氏二十三世至九十二世。但是因為年代久遠,老家譜破損嚴重,在經朋友介紹後,範華安決定將老家譜送至貴州省圖書館修復,並無償捐贈。

在貴州省圖書館修復專家王曉紅的工作日誌中,清楚地記錄著:7月25日,范仲淹家譜一冊,抄本,此書已酸化,老化(掉渣,呈粉狀)、有鼠齧等,屬於二級破損。在接到任務後,為保留舊本的顏色,王曉紅選擇了貴州丹寨6號迎春紙進行染紙。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在經過拍照、拆線、標頁碼、染紙、點襯等工序後,於8月12日完成修復,後又用兩週時間完成碎片復原。於是,這本老家譜才算重獲新生。

可惜的是,因損毀嚴重,首頁的全文已無法復原,僅能依稀看見“正規化家訓”的四個字。據範華安重修的《範氏家譜》記載,范仲淹曾強調修家譜一事:“譜不修不能聯絡後代之血脈家聲,修譜則家道源遠流長”。

范仲淹的後人竟在貴州,還向省圖捐了家譜,記載700餘年28代人歷史

根據家譜記載,範氏自大清乾隆五年(1740)至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133年間共修譜5次,足以見得範氏一族對家譜的重視。

在新家譜中,他以范仲淹的生平編寫了32個字輩,並在新立的《家訓三則》中寫道:“無論社會或家庭發生任何動亂,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家譜,保住了家譜就是保住了範氏根基傳承之本。”

編輯 胡銳

編輯 胡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