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悲慘世界,不是慘而是救贖

2022-06-12由 Zen娛樂視熱點 發表于 漁業

卞福汝怎麼讀

悲慘世界,不是慘而是救贖

悲慘世界,這就是人們口中的史詩鉅作嗎?毫無疑問。

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一句話的內容把整個故事概括出來。簡單嗎?毫無疑問。很矛盾,對嗎?但是,史詩都是這樣,簡單而巨大。

雨果總是不會讓世人失望。他筆下的情感細膩到可以用女人的筆觸去衡量,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抑或是如波旁王朝復辟這樣的戰爭,都可以用潤物細無聲來形容。

作者其實就像是一個電焊工,他們用他們的筆觸將腦海中一個又一個的精妙情節和情感悉心的銜接在一起,絲絲入扣。很難想象這個歷經了250年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看來,絲毫沒有古板,無用之感。

至此,我已經將這本給予我啟蒙的名著讀了六遍。每當我一次又一次的看見冉阿讓,看見珂賽特,看見芳汀,看見這些讓我熟悉又心疼的名字,我總會懊惱,為什麼我要已經知道他們的命運。名著裡面的人物總是鮮活到讓你覺得他就生活在隔壁房間。但,同樣的,他們任何一個人的逝去總能讓你心痛到窒息。或許這就是作者們的私心吧,讓讀者在怨恨自己的同時,記住了自己。

如果你讓我告訴你這部史詩講了什麼,我會說兩個字,救贖。

信與愛是它的主題。愛,怎麼樣才能去愛,怎麼樣才會去愛?最初的光源是卞福汝主教,他用自己的信念和善良教會了冉阿讓去相信愛,相信這個世界,他成全了冉阿讓的自我救贖。悲慘世界裡的愛不是憐憫,而是善良。而善良恰恰是救贖的一部分。

芳汀為了珂賽特犧牲了自己,她燃燒了自己所有美好的一切,只是希望珂賽特能夠擁有她本應擁有的人生。芳汀差一點就做不到了,珂賽特差一點就要陷入無盡黑暗了,但是雨果讓冉阿讓學會了愛,學會了救贖,於是小珂賽特得救了。這又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悲慘世界裡的救贖不是救世主般的,而是最觸動人內心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即便最後矛盾變成了龐大的復辟戰爭,但在雨果的筆下,我仍能清地看見馬蹄印和鍋爐上燒的水。或許,最打動我的,便是看見每個人自己的光照到別人身上反射回來,更加燦爛,這便是愛的魅力。

對我而言書中最具戲劇反差的不是收養珂賽特的夫婦和芳汀,而是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讓。

雨果十分用心的將卞福汝主教設定成一個苦行僧般的上帝形象——卻將冉阿讓變成了一個在黑暗中揮舞翅膀的撒旦。這兩個極端的角色在進行博弈,“極惡”與“極善”之間的拉鋸戰,最後“極善”勝利了,這又叫做愛和救贖。

我們都說,一部好的電影,主角一定要在電影中實現他的蛻變與成長。用書中的一句話概括冉阿讓的“撒旦人生”:只因為砸了一塊玻璃,偷了一塊麵包,他就在獄中度過了19年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苦役犯歲月。(當然,中途因為他的越獄使得最後判刑19年,出獄時,46歲)但是,他遇見了卞福汝主教,遇見了芳汀,遇見了珂賽特,他緩緩收起了自己的黑色羽翼。雨果稱沙威為黑暗的正直,黑暗,既沒有光,這光便是愛。苦役犯冉阿讓有幸得光明的眷顧。在雨果的筆下,只要心中有愛,苦役犯也可以是聖人。

合上書本,我們總會為一些人嘆息,為另一些人真心祝福。或許這就是雨果的魅力,他可以細膩到讓讀者將每一個讀到過的人物深深記在心裡,他也可以宏大到讓整個國家為一場戰爭血流成河。這就是為什麼,史詩簡單而又巨大。簡單,能夠簡單到故事結構十分清晰明瞭,衝突十分明顯;巨大,能夠巨大到容下所有精緻的內臟,甚至能夠讓人看清齒輪的方向。

就像是極簡主義外觀下的聖母院,但是那裡的每一根橫樑都能夠講出一千零一夜。

最後,以作者的原話結束這一幕:“此刻讀者展閱的這本書,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例外或欠缺,但是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是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光明,從慾望走向良心,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從虛無走向上帝。起點是物質,重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