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錦屏縣仁豐村:90後駐村幹部牽著“鐵牛”來駐村

2022-05-13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漁業

金錢魚喂什麼

“喂,媽,家裡的田都犁好了嗎?”“現在正在犁。”“是哪個來犁的?”“是村裡面的書記和村裡面的領導來幫犁的。”“他們拿什麼來幫你犁?”“拿拖拉機。”

這是一段發生彥洞鄉仁豐村村民姚柳英和她外出務工兒子的通話,她在通話中所提到的書記,正是該村的第一書記支華。

支華是黔東南州林業局派駐到仁豐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他不僅是一名擁有高學歷的碩士研究生,更是一名行動派和實幹家。眼下正值春耕農忙,為了幫助解決村裡的耕種難題,他向單位申請資金購買了一臺履帶旋耕機,將“鐵牛”開至田間地頭。如今,在仁豐村,常常能看到支華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便搶抓時機、幫助家中勞動力薄弱的村民耕地的忙碌身影,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仁豐村已經完成了132畝的土地翻犁,為村裡的春耕工作搶得先機。

“比方說我們現在正在翻犁的這塊土地有1。5畝左右,如果用傳統的牛耕方式的話,至少要1天半的時間,人也累牛也累。如果用小型旋耕機的話,那至少也要一天時間。用現在這臺旋耕機的話,它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把這塊地全部犁完,而且只燒一升油,很節省勞動力和金錢,現在老百姓請別人耕一天地至少是兩百多塊錢,這臺旋耕機的到來為老百姓節省了很多勞動力成本和金錢成本。”說起這臺旋耕機,支華自豪地向筆者介紹。

仁豐村地處九寨侗族地區腹地,山多地少、田地分散,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制約,為了維持生活,村裡的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同樣是農村出身的支華,來到村裡後,對這種現狀產生強烈共鳴。

“我去年五月份來到這裡駐村後,根據走訪調查,發現村民外出務工的人較多,在家的勞動力都是50歲以上,我就向州林業局規劃設計院申請資金買了旋耕機一臺,目的就是幫助老百姓耕種土地,幫助他們多耕種一畝土地。”談及買旋耕機的初衷,支華這樣告訴筆者。

除了幫助村裡開展土地耕種,支華也在積極謀劃產業的發展,村裡勞動力不足,他和村兩委班子就一起動員群眾,將無力耕種的土地流轉出來進行土地整治,由村級合作社發展辣椒、大豆、稻田養魚等產業,並利益聯結到每家每戶,在他們的帶動下,村裡不少群眾參與到合作社裡面來。

“我以前只是種水稻,支華書記來了之後,帶領我們搞了很多專案,我參與村裡的大豆和辣椒種植,很有信心能把產業發展好。”村民張先軍說。

作為一名森林保護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支華也將他的專業知識用在了幫扶工作上,為彥洞鄉大面積種植的錐慄、箬竹等提供病蟲害防治方法和研究水稻新型育秧方法等。在仁豐村的每一天,支華都騎著他心愛的小摩托穿梭在鄉間小路,忙得不可開交。看著這個外來的駐村第一書記對村裡的事情事事上心,讓同樣是大學生的支書吳德釗很是感動。他說:“支華書記都這麼努力的為我們村把田和產業振興這塊,做得盡心盡力,我作為村裡面的支書兼主任,必須扛起這個責任,和他一起把我們的村改變得越來越好,能在經濟提上一個新臺階。”

而對於仁豐村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新國發2號檔案也為支華他們指明瞭方向。“下一步我們將結合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打造冷涼蔬菜、冷涼稻花魚,幫助村民提高經濟收入。”(王宏模、楊秀梅、潘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