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述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青島,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

2022-05-11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漁業

一畝田可以養多少鯉魚

爭做碳中和先鋒城市,深化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生態幸福”感染力和輻射面不斷增強擴大——

綠色青島,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

陽光明媚,綠意盎然。青島這座素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聞名的濱海城市進入最美的時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島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青島始終把生態作為“立市之本”,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盤活優質資源稟賦,將打造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獨特競爭力,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擘畫美麗青島的宏偉藍圖,將“雙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堅持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建設精彩宜人之城,“美麗”毋庸置疑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推進“雙碳”任務落實、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青島孜孜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天藍、地綠、海碧、水清、土淨”的美麗家園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

打好綠色低碳轉型硬仗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而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始終是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青島把綠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肌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最佳化和促進作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成效逐步顯現。

生態安全屏障不斷鞏固,國土空間環境分割槽管控得以強化,建立了“1+146+63”生態環境准入清單體系;實施“四減四增”、協同減汙降碳,全市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降低,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2.7%;作為全省首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青島在全國率先印發適應氣候變化城市規劃,打造首個“零碳”社群;生態示範建立引領綠色發展,西海岸新區、膠州市成功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青島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與此同時,青島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也正在向綠色低碳邁進。

綠色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綠色轉型。堅持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

當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質量、發展模式、發展動力呈現系統性、結構性變革,工業化城鎮化進入提升期,城市建設持續加速。面對未來更加艱鉅、繁重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青島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邁出關鍵步伐,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內生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青島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制定實施碳達峰工作方案,有序推動“雙碳”任務落實,爭做碳中和先鋒城市。

“雙碳”背後的綠色發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多維提升。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推進能源綠色轉型,深入調整能源結構,實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培育行動,壓減煤炭消費總量,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構建綠色能源體系。

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實施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工程,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完善綠色製造體系,新增省級以上綠色製造示範企業10家;開展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健全以生態、迴圈、低碳、高效為特徵的綠色經濟發展體系。

推進生活綠色轉型,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和綠色社群建立活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

深化“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實施既有居住建築節能保暖改造233萬平方米。

打好這場綠色低碳轉型硬仗,將綠色低碳發展滲透青島產業、交通、建築、生活等重點領域全鏈條,必將帶動全社會向“綠”而生。

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態環境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等的關鍵因素。於青島而言,生態環境不僅是生產力,還是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綜合內動力。

青島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好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優勢。隨著這些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強力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一方天藍、地綠、海淨、水清的美麗家園呼之欲出。2021年,青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16年的299天提高到310天,連續兩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改善度排名全國前列,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全域綠化行動全力推開,公園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啟動52個山頭公園整治,完成口袋公園建設32個。青島還入選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述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青島,讓“居者心怡,來者心悅”

市民在青島北嶺山森林公園健身。劉棟 攝

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打造宜居、宜業、宜遊高品質灣區城市”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重點打造的“六個城市”之一,這就要求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約束底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三線一單”管控體系。

堅持保護修復,構建“一灣兩翼、三山一原、一軸多廊”生態保護格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海島灣系統治理,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高質量開展全域綠化行動,打造科學綠化示範城市。實施森林提質增效工程、生態修復造林工程,打造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鄉村。

縱深推進“藍天、碧水、淨土”攻堅戰,集中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10天以上,打造水清岸綠的美麗河湖和綠色可持續的美麗海灣,讓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成為常態。

“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與恢復,不僅奠定了這座城市經濟發展的總基調,同時也使“生態幸福”的感染力和輻射面在這座城市中不斷擴大。

築牢生態文明之根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

近年來,青島改革完善環境治理體系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為解決“行業主管部門不管環保,環保主管部門管不著”的尷尬局面,青島在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下分設10個專業委員會,“橫到邊,縱到底”的環委會機制實現了生態環保工作的全覆蓋,不斷補齊環境治理體制機制短板,有效構建起齊抓共管大環保格局;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建立完善“灣長制”“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有力促進各方落實環境保護責任;構建了嚴格的環境保護監管及責任追究等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不斷完善。

隨著一系列制度的探索創新、出臺落地,逐漸構築起青島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四梁八柱”。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青島,需要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以更加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生態文明之根才會越來越紮實。

著眼於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構建,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不斷激發制度活力,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現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健全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深入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青島正聚力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將綠色生態視作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構建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廣泛生態共識在生產生活各個領域落地生根,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生機盎然,充滿活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來源:青島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