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2023-01-08由 新島時空 發表于 林業

正規半日潮港是什麼意思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青島市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南部,市區以半島狀直接嵌入黃海的膠州灣和嶗山灣,即墨、膠州、膠南瀕臨海岸,平度、萊西雖處內地,但都有河流直接入渤海與黃海,從平度市的膠萊河與澤河交匯處至渤海的萊州灣也只有13餘公里。從萊西的埠西至即墨的丁字灣也僅15公里。青島市為東南直接向海的海濱城市,形似靴型。

青島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6%。

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型別。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和膠北隆起的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糸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市內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其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全市大體有3個山糸。東南是嶗山山脈,礦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3米。從嶗頂向北綿延到即墨市東北部,向西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大珠山(海拔486。4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伏龍山(海拔86米)、訊號山(海拔99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青島地區地貌,從形態上分有山地、丘陵、平原、濱海低地等,主要是由古老結晶岩基底經過斷裂錯動為河流與海水的分割剝蝕,進而形成現有的地貌形態。青島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北地分的一部分。呂梁運動時期,全區已成為復背斜折皺,是地貌的基礎。後來,大地逐漸隆起上升,基底長期露於地表。古生界蓋層缺失。燕山運動時,南北兩側隆起,在北部形成大澤山山地丘陵區,在南部形成大、小、珠山和靈山山地丘陵區,東部為嶗山山地丘陵區,中間形成膠萊凹陷平原為即墨、姜山窪地。由於嶗山地區花崗岩多次侵入,形成全區東高西低的格局。到了第三紀地面開始抬升,區域性斷裂活化和岩漿噴發,形成了馬山玄武岩臺地和東大洋等火山地貌。

斷裂構造不僅控制山地的走向,也控制著青島海岸的基本輪廓,華夏式斷裂控制著海岸的北東向總趨勢。同時,與北西向斷裂共軛,形成了丁字灣等海灣,是形成青島基岩港灣式海岸的基礎。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區內地勢比較低,最高山峰嶗山海拔高度為1133米,其他山地丘陵都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為500米左右。其中北部和東南部地勢較高,海拔為500~900米,中部地勢最低,海拔為100米以下。青島地區地勢500米以下的丘陵最多,屬魯東陵區的一部分。青島地區山脈走向,主要是東北西南向,北部山地有大澤山等,南部有嶗山、小珠山、鐵橛山等,兩條山帶之間,夾有膠萊平原,這種分佈規律,是受到斷塊隆起與凹陷帶所控制,是由於青島地區東南臨海,丘陵直接伸入海中,在沿海斷塊與海水的沖刷作用下,在海岸附近,發育各種海灣、島嶼、濱海平原等海岸帶地貌,也是青島地區地貌的一個特色。

青島地區陸地地貌是以河流切割為主的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本區河流短小、眾多、河谷寬闊、槽淺,如大沽河河谷,寬為500米,淺凹狀,谷底有薄層沉積物,土質較好,地下水淺,農業生產資源豐富,為山地農田耕作的基本集中地區。

青島東北西南向的地貌分佈特徵,對青島海洋氣候產生明顯的影響,從東南黃海吹來的暖溼氣∫遇到山地阻擋,使雨量分佈出現明顯的差異。山地東南坡,向風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風面雨量少。嶗山一帶,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大澤山西部,萊州灣一帶,年降雨量為550~650毫米,成為全市降雨量最少的地區。氣溫受地形的影響也較突出,尤其是東西向或東北向山地,如嶗山南坡腳下,下清宮一帶,生長著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柵種,如棕桐、山茶、竹類、釣樟樹等,說明嶗山向陽坡山麓一帶,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溫較高,溼度較大,使水、熱分佈產生地區差異。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全市誨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河流32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沾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會仙山至膠州碼頭村入海,流域面積4631。3平方公里,總長170。6公里,是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市區地下水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儲水形式有第四紀地層潛水和基岩裂隙水。由於第四紀地層較淺,故河流多為寬淺的季節性河流,地下水很少得以補給,儲量不甚豐富。

全市海岸線總長730。64公里,分佈著丁字灣、鰲山灣、嶗山灣、沙子口灣、匯泉灣、膠州灣、黃島前灣、唐島灣、靈山灣、琅琊灣等49處海灣(港灣),有黃島、唐島、靈山島、田橫島、竹岔島、齋堂島、潮連島、小青島、大公島、小公島、大福島等69個島嶼和54處礁石、l4處灘塗。

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為1。9~3。5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的潮位比1月份的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海平均海平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自1957年起,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麵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溼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溼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90餘年的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2℃,極端高氣溫36。2°C(1939年7月31日),極端低氣溫一164°C(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1°C;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2℃。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C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775。6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4%、57%、22%和7%。年降水量最多1272。7毫來(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氣壓平均為1008。6百帕,年平均風速為5。3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溼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濃霧年平均51。3天,輕霧108。2天。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轉發收藏:青島市情——概述青島

全市土壤分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等6類,又可分為13個亞類、24個土屬。6個土類中,棕壤所佔比重最大,約佔可利用面積的58。5%,廣泛分佈於山地丘陵區,多數已闢為農田。由於棕壤所處地形部位較高,故水土流朱較大,土壤肥力不高。砂姜黑土兼有“黑土層”和“砂姜層”土的顯著特徵,佔可利用面積的22%,主要分佈在萊西、即墨盆地和膠萊河谷,為低產土壤,開發潛力較大。潮土佔可利用面積的16。7%,廣泛分佈於大小河流兩側的沖積平原或河流上游山丘間的盆狀谷地,肥力較高,褐土面積較少,僅佔可利用面積的0。89%,分佈在膠南北部和平度的一些石灰岩出露的殘丘坡地上。萊西、膠州低窪平地也有小面積的幼年水稻土分佈。此外,自即墨金口至膠南白馬河口的濱海一帶還分佈著亟待開發的濱海鹽土。

青島的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由於人類長期的經濟活動,原始森林早已無存,現有的天然植被具有明顯的次生性。全市共有種子植物151種,768屬,1469種,其中栽培種佔40%。它以華北植物區糸為主。常見喬木樹有櫟、槭、楊、榆、柳、楓、刺槐、黃連木和泡桐等。裸子植物主要為松屬。灌木常見為荊條、酸棗等,草本植物分佈最廣的為菅草、白羊草等,另可見到不少東北植物區糸的植物,如椴、赤楊、白樺等。在東南沿海及海島上,有屬於亞熱帶植物的耐冬、楠木、胡枝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