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大中礦業上市後首份年報亮眼 2021全年淨利同比大增174.47%

2022-05-10由 金融界 發表于 漁業

大中礦業值得買嗎

3月4日,大中礦業(001203。SZ)釋出了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95億元,同比增長96。0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25億元,同比增長174。4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16。17億元,同比增長171。44%。

值得一提的是,大中礦業於2021年5月10日在深交所上市,這是大中礦業上市後的首份年報,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深耕主業 業績創歷史最好成績

報告顯示,大中礦業經營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產品需求旺盛,產品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公司把握市場機遇,充分發揮競爭優勢,主要產品鐵精粉和球團產銷兩旺。同時公司加強內部管理,深挖降本潛力創效益,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具體來看,2021年,大中礦業堅持以創新破難題、求突破、謀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大中礦業內蒙礦山選廠加強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繼續完善工藝流程和裝置改造,高負荷生產大幅降低加工成本,TnPM推廣應用已初顯成效,達到了行業先進水平。公司安徽礦山圍繞採礦產能提升,最佳化周油坊礦破碎礦體採礦方法,推進重新集礦450萬噸達產系統。以選礦效率提升為目標,完成周油坊選廠技術攻關和重新集選廠450萬噸改擴建工程。

2021年度大中礦業鐵礦石產量998。18萬噸,同比上升89。15%;生產鐵精粉328。80萬噸,同比增加39。25%;生產球團195。96萬噸,同比增加206。37%。受益於行業景氣度持續走高,2021年度,大中礦業營業收入、淨利潤實現同比大幅增長,創歷史最好水平。

穩步推進募投專案建設 未來放量可期

據瞭解,作為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鐵礦石儲量直接決定了鐵礦採選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我國鐵礦石資源量較大,但在地理分佈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且絕大多數是貧礦,鐵礦資源整體質量較差。

而大中礦業作為國內規模較大的鐵礦石採選企業,儲量優勢明顯,採選技術領先。資料顯示,大中礦業及分、子公司共擁有采礦許可證7項,探礦許可證1項,擁有內蒙和安徽兩大礦山基地,經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的鐵礦石儲量合計52,245。28萬噸,約佔全國查明儲量的6。09‰(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0)》,我國查明鐵礦資源儲量約857。49億噸),TFe平均品位不低於28。87%的佔比為80。04%,書記溝鐵礦平均品位達37。49%。

值得注意的是,除現有產能外,大中礦業募投專案建設也正在穩步推進,未來放量可期。據悉,大中礦業上市所募集資金全部用於提升公司鐵礦石的開採規模、球團生產規模和機制砂石的生產規模、最佳化選礦工藝。且募投專案位於長三角腹地,是國內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周邊鋼鐵企業眾多,鐵礦石需求量較大,受限於國產鐵礦石供給不足,不論是公司還是主要國內競爭對手,均無法滿足周邊鋼鐵企業的全部原材料需求,由此導致周邊鋼鐵企業高度依賴進口鐵礦石。專案順利實施後,大中礦業鐵礦石產品有望憑藉運輸成本優勢,快速替代進口鐵礦石。

報告顯示,大中礦業現有礦山擴建、新建、球團專案達產後,開採原礦能力將達到1,500萬噸/年,可持續開採時間超過30年,鐵精粉產能500萬噸/年,球團產能270萬噸/年,屆時,行業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對此,有專業人士表示,隨著大中礦業募投專案建設的穩步推進,公司產能將大幅提升,有望進一步增厚公司利潤,擴大公司的領先優勢,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公司在與鋼鐵企業合作中處於更加主動的地位,或值得投資者期待。

“實業+資本”雙輪驅動 積極尋求擴張機會

成功登陸A股為大中礦業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融資渠道和融資平臺,為未來發展蓄力。此前,2021年12月,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大中礦業便及時啟動了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用於“選礦技改選鐵選雲母工程”、“智慧礦山採選機械化、自動化升級改造專案”、“周油坊鐵礦採選工程專案”。可轉債專案實施後,大中礦業產能將進一步提升,機械化、自動化、資訊化水平有望再上新臺階,產品成本也有望進一步降低、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大中礦業還確立了“實業+資本”雙輪驅動戰略,積極尋求擴張機會。實業方面,公司立足於鐵精粉、球團產業,擴規模、降成本、增效益,努力成為鐵礦採選行業 裡最具競爭力的細分行業龍頭企業。資本運營方面,公司切實推進併購戰略和市值管理工作。積極關注國內外礦產資源的併購機會,打造兼具專業性和成長性的鐵礦石行業龍頭。

展望2022,大中礦業表示,公司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平臺,持續推進“內生增長+外延併購”發展戰略,將積極關注行業內其他礦種資源的併購機遇,重點關注以“去碳化”為導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機會,加強與行業內龍頭、重點企業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