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2022-04-09由 愛數學做數學 發表于 漁業

如何畫軸對稱圖形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摘要]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從電腦端逐步向移動端發展,尤其是基於移動端的社交軟體的大規模應用,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享受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更能利用好課堂外的碎片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此類代表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騰訊QQ、微信的應用與微課的應用。

[關鍵詞] 微課 雲端儲存 線上批改 微信 QQ作業 平板課堂

一、當今資訊科技的發展特徵

早期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多是指幻燈片類的演示軟體,將黑板粉筆書寫的內容替換成電子文件、圖片及影像,極大豐富了教學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學模式。但這些技術變革依然沒有脫離“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充其量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用電子文件增加了課堂容量。隨著資訊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智慧手機及其上社交軟體的大規模普及,將教師和學生置於網際網路+的風潮之中,原本僅作為聊天工具的騰訊QQ,突然之間具備了許多教師夢寐以求的功能,除了教師之間的教研交流,還建立了與學生的課外連線;微信則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便捷;雲端儲存則讓教師擁有了海量教學資源,大大減輕了教師備課的負擔;特別是微課的應用,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能。

二、 基於雲端的個人教學資源

在日常教學中,備課環節無疑是耗費精力最多的,一節數學課,除了教材內容,教師往往還要準備大量與教材知識點相關的習題資料並從中精選、改編。通常情況下,備課環節經歷的情景如下:1、閱讀教材、教參,明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初步形成一節課的教學思路;2、查閱教輔資料,精選課堂練習和家庭作業;3、完成教案初稿,如有必要,製作相應課件,在備課組內討論修改;4、調整初稿,課件,形成定稿。其中,第2幕情景往往需要大量時間,自己收集的、網上搜索的要整合選擇,工作量不小,那麼,一個基於雲端的個人教學資源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百度雲盤為例,建立資料夾,將教學備課環節中需要的各種資料分門別類,同時取個容易查詢的檔名,由於雲盤的跨系統特徵,無論是在PC端、手機端或平板端均能有效訪問,只要網路暢通,在學校、在家、甚至在路途中,都能進行資料的整理。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電腦端開啟百度雲盤截圖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手機端開啟百度雲盤截圖

百度雲僅提供儲存方案,並未能進行線上修改,因此,其一般使用模式是下載到本地電腦或手機、平板上,然後編輯,最後上傳回百度雲覆蓋掉原檔案,以保證雲端檔案始終最新。

有效應用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做好索引,以方便搜尋,檔名的命名要帶有提示性,使自己一目瞭然,畢竟這些資源最大的使用者正是自己。

三、用即時通訊工具線上批改

傳統的作業批改需要以下步驟:佈置作業、完成作業、收作業、批改作業、分發作業。用騰訊QQ群中的作業功能,可以線上完成絕大多數工作。

教師佈置作業,可在QQ群中佈置三類作業:第一類,傳統作業,用文字描述,比如完成課本上習題,試卷等;第二類,線上選擇題作業,QQ群中有內建的作業習題,並按章節分類,可有選擇性地進行佈置,佈置前可預覽習題;第三類,微課作業,即先觀看一段微課,然後完成相應的選擇題。如下圖所示: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不過上述過程未能解決數學習題中最多的主觀題批改,於是想到了利用聊天視窗中的圖片塗鴉功能,並且進行如下嘗試:

將試題透過QQ群發給學生,可用截圖方式傳送,然後學生用紙筆在作業本上解答,然後用手機拍照傳到我的QQ上,然後利用聊天視窗中的塗鴉功能用紅筆進行修改,然後發回學生。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這樣線上批改效果比較好,與傳統的紅筆批改操作相近,也符合學生的習慣。與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智慧閱卷系統相比,它的最大優點在於批註,當然,統計就是它的弱項,實質上它是將傳統的批改作業移植到了網路,若能將此功能與線上分數統計結合,那將是個革命性的技術。

四、微課程個性化教學

微課程這個概念是基於微課的,即將數個知識點製作成的微課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微型的課程集,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或解決習題疑難。

關於微課組成,主要由微影片、微學案、微課作業等部分構成,其中微影片是核心,每一節微課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即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以此來分類,大致可分成知識點理解型微課、習題講解型微課、歸納總結型微課。應用環境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後。

知識點理解型微課:不同於普通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講解,它是對課堂知識點講解的深化,課堂45分鐘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知識點的講解也一樣,但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下”這兩種現象,針對前者,微課設計主要是加深概念的理解,用更多樣的變式習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針對後者,微課設計主要是加強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用淺顯的語言將知識點呈現給這部分學生,同時配套習題的難度應與課本保持一致。

習題講解型微課:這也許是微課的主要形式,數學課堂教學最終反饋要靠作業中的習題,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學生在解決習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相應的問題,因此,對每次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實情,製作不同層次的微課,來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這種微課的製作要求是要短小精悍,學生一般是帶著問題來看微課的,2分鐘內是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段,因此,快速把握學生思維中的歧途,並正確引導是關鍵,語言必須簡潔高效,透過短小的影片,講清習題的主要思路,並配以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

歸納總結型微課:一般出現在複習課中,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某小節或某章節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知識結構圖,只有建立了網路狀的知識結構,學生在解題中才有可能迅速對症下藥,找到思路。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和不等式複習中,筆者應用了習題講解型微課,效果非常好。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上圖中的第三、四節微課,實質就是一個微課程,主要幫助學生理解含引數的不等式的解題思路。

在微課使用過程中,我的感觸是,微課其實是一種個性化教學資源,指望一節微課讓一個班級所有學生全部明白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生層次不一樣,老師在課堂上都無法讓每個學生都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更何況是在無人監管條件下的學生學習?使用微課的前提是,製作者需要明白哪些學生會來看微課?也就是微課的受眾,透過常規課堂教學能夠達到學習要求的學生,是沒有看微課的需求的,只有遇到問題,並且有主觀解決問題慾望的學生,才是微課的真正受眾,所以我們製作微課,就好比常規課備課一樣,一定要備學生!

五、大資料與教學統計

資訊化輔助教學,資訊化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學情反饋,收集學生學習資料,形成資料庫,也就是基於雲端的大資料。所謂的大資料,其要點在於一個“大”字,不能誤解,如果把幾張學生成績表拿來稱為大資料,是不切實際的,在此舉一例說明: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建議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集,把每次作業、考試中的錯題整理歸類,經過一學期的整理,基本上學情就很清晰了,這個過程才能稱之為大資料,當然,這僅僅是從學生角度考慮,從教師角度,需要收集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年級的所有學生的錯題集,同時進行有效的資料整理,反饋出來的資訊就是最貼近學生實際的,這個大資料對於階段複習非常有幫助。

教學中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資料?

其實我們收集的資料是為了服務教學,即我們需要透過資料瞭解學生的學情,因此,課堂聽課資料、作業完成資料、解題思考資料這三類是最起碼的要求。課堂聽課資料,是指課堂中聽課的認真程度,其資料包括注意力集中時間、回答問題次數、完成課堂練習時間、回答問題正確率、課堂練習正確率、與同學合作交流時間等;作業完成資料,是指完成作業的時間、正確率、解題反思、錯題改正等資料;解題思考資料,是指草稿紙上形成的解題思路、各知識點聯接網、思維導圖等;上述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仍然是一個待研究的課題。但只有掌握了學生的這些資料,我們才能有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其實,這些工作一線的教師們一直在做,只不過他們用的不是電腦而是人腦,這些學生的形象就透過這些資料生動地存在於教師的大腦中,只要一提到某個學生的名字,立刻就能知道該生的學習情況。

六、平板課堂

從最早的電子書包功能,到現在的課堂所有環節全部覆蓋,小小的平板已經具備了代替學生常見文具的功能,再加上實現批改客觀題,拍照上交主觀題,使用平板教學,可以極大提高傳統課堂教學效率。

2016年1月4日,是宜昌市十中703班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數學課堂上,每個人面前都有一部平板電腦,數學課的學案就在平板上顯示,一節“潮”課就此展開。

課前,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備課,教師備課是在PC端進行,一切相關資料全部儲存於雲端,平板可直接呼叫。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從備課角度看,PC端符合教師使用的日常情況,畢竟電子備課用起滑鼠鍵盤要方便得多,而且多數教學資源在網際網路上以word的格式呈現,因此,PC端仍然是最佳選擇。由於本節課的課題是《一元一次方程複習課》,因此,我選擇學案的形式來開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試用平板教學系統的自動批改評價功能。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雲編輯器使用感受:確實是個很方便的網路編輯利器,平時在word中使用公式編輯器習慣了,沒想到這裡也能用,類似word2007中的公式,當然,一些無法實現的功能諸如弧的符號等還需要技術人員進行完善。文字和圖形的錄入與平時在空間上寫文章沒什麼不同,適應得很快,麻煩之處在於,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得一個個貼上到相應位置處,用過曬課系統的老師們應該能體會其中的艱辛。大概花了一節課左右的時間,我錄入完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十道數學題,其中五個選擇題,三個填空題,兩個應用題。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這就是錄入完成後的介面,解析可由老師自己書寫。

傳統課堂上的講解仍然必不可少,本次實驗課主要是實驗學生答題與提交過程,因此,時間上只用了大概20分鐘,學生倒是對這種形式感到很新鮮,不過很快也進入數學答題的狀態,在草稿紙上演算,在平板上輸入結果,學生們操作起平板來幾乎完全沒有障礙,比我們某些成人要快得多。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從學生答題中暴露出來的技術問題,填空題對學生所填內容的智慧識別,比如正確結果是28,但學生在輸入28時前面多輸入了一個空格,系統就判定是錯的,這太過於嚴格了,另外還有分數的輸入,學生無法使用與老師一樣的雲編輯器,即使能用,那個也麻煩,像我是長期使用word的,才會熟練,對學生要求則太高。最後是關於主觀題的輸入,目前這個版本,課堂練習上只能用手寫,但平板就這麼大,手寫輸入是以圖片形式儲存,那個手寫的字實在是……難以辨認,建議用手寫輸入法或拼音輸入法,學生或許還能輸入得快一些,當然,最直接的莫過於讓學生把過程寫在紙上,然後拍照上傳到教師端。

從教學方面反思:平板目前能解決的最大的教學難題就是習題的智慧批改,尤其是選擇題,相對平時教學環節中的課堂作業,做完了還需要老師一個個批改,確實進步很大,但技術也有限制,確實進一步改進。感覺平板這種終端,這樣使用大材小用了,平板最大的作用應該是互動,基於雲端的題庫,一個介面友好的互動教學軟體,再加上合理的教學應用思想,三者結合才能讓課堂效率提高。

任何教學方面的技術變革,一定是要解決舊模式中不便的地方,而不是帶來新的麻煩,因此,慎重進行本次平板課堂實驗,本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隨著對平板課堂的進一步熟練使用,課堂效率的確得到了極大提升,那麼這種新的技術手段與傳統手段相比較,究竟時效性如何?由此漸漸萌發了將自己所帶的兩個班進行一次自我“同課異構”的想法,選擇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三章13。2畫軸對稱圖形第2課時,週一上午第1節課,授課班級802班,傳統課堂模式;下午第2節課,授課班級803班,平板課堂模式。

裝置對比如下: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應該說,雖然是傳統課堂,但使用的教學裝置資訊化程度也較高,一體化希沃液晶,水性筆黑板,實物展示臺等等,學生用的文具沒有區別,依然是傳統的筆和練習本。與粉筆黑板相比較,水性筆黑板環保性更強,書寫性稍顯不足,對數學老師來講,沒有教學圓規是其最大短板。一體化液晶取代了投影儀,其主要作用依然是展示多媒體功能,其上的軟體中有虛擬數學作圖工具如直尺、三角尺、圓規等,但經本人試用,不太順手,遠不如粉筆加教學用尺直接,這一點,平板課堂與傳統課堂並無二致。

教學流程對比,本節課是新授課,內容較為簡單,作為軸對稱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的應用,學生在基本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後,剩下的主要就是尋找座標系中軸對稱圖形的座標聯絡,尋找它們之間的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解決數學問題。課堂上,主要探究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分別以x軸和y軸為對稱軸時,一對對稱點的座標之間的關係。

第一個環節是課前檢測,5道簡單的選擇題,以上節課的內容為主,客觀題批改起來快,老師可在課堂上短時間內獲得反饋,這個環節是本校特色,八年級數學備課組的《天天練》即基於此。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在新課之前熟悉前一節內容,難度不高。

第二個環節是情景匯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以教室中軸線為對稱軸,請每個同學找準自己座位的對稱點,說出該同學的名字,兩人一起站起來讓其他同學判斷是否找準。我用這個活動取代了課本上的老北京城示意圖的思考,從兩個班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都很受用。

第三個環節是探索規律,給出五個點座標,先畫出它們分別關於x軸和y軸的對稱點,再寫出它們的座標,尋找對稱點座標之間的關係,再找幾個點,分別作出對稱點後驗證自己發現的規律。

第四個環節是歸納,小組討論後由學生歸納發現的規律。

第五個環節是例2,既然已經找到了規律,則這次的作圖順序與第三個環節相反,先根據已知點座標寫出其關於x軸和y軸的對稱點座標,再由寫出的座標作圖。作完圖之後,觀察它們的位置關係,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更進一步驗證規律。

第六個環節是課堂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第七個環節是課堂檢測,利用課本練習檢測學習效果,這個環節中,為了不同層次學生需求,佈置了一道難度較高的提升題練習,如果課堂時間充裕,則在課堂上完成,如果時間不夠,則留作課後思考。

此為本節課的大致設計流程,關於課後作業,兩個班均佈置的相同作業,所不同的是,提升題在傳統課堂上只能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天交,而平板課堂上可以回家後透過網路交到教師平板中,還能透過平板上的問題牆進行同學間的互助。

對比如下:

冉冉升起的雲——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時效性對比結論:平板課堂作為目前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在提升課堂容量上效果顯著,但也能看出,並非每個環節都有效,它更多體現在課堂實時反饋上,比如省卻了學生上黑板書寫以及課堂練習的人工批改。因此,在資訊化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裝置並不是唯一,所有的技術都是“教具”,把教具用好,提高課堂效率,減少時間浪費,是現在的主要實驗目的。

技術永遠在進步,我們可以期待,有朝一日,技術進步會突破某個閥值,比如語音識別、圖形識別、自動檢索等突破,就極有可能帶來課堂教學的根本性改變,課堂將不僅僅侷限在一間教室,一段45分鐘,甚至一個班級,一個老師。

七、結語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資訊化技術,可極大減輕教學中的重複勞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隨著時代的進步,資訊化程序會越來越快,更加深入到一線教學,最終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