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遷新家謀新業農民轉型成工人

2022-04-09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漁業

革陽蘭性菌是什麼菌

近日,走進黔江區城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服裝企業,寬敞的服裝車間裡,電動縫紉機聲“噠噠……噠噠……”聲響個不停,工人們正忙著加工一企業員工夏天穿的T恤衫。

遷新家謀新業農民轉型成工人

居住安置點的群眾在服裝廠就業

這家服裝企業於2020年5月入駐李家溪,廠房面積1270平方米,是城南街道為解決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戶及貧困戶就業,招商引進的一家集工作服、校服、民族服裝和外貿加工於一體的綜合服裝企業。

農民轉型成技術工人

“以前我也是在外面打工,後來結婚生了小孩,就留在家中種地、帶小孩和照顧老人。”正在對布料鎖邊的趙妹漫,停下手中的活對記者說。

趙妹漫是中塘鎮興泉村7組人,原村裡的建卡貧困戶,因婆婆癱瘓多年,他們一家是2019年搬進安置點居住。搬進新家後,趙妹漫的老公仍然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同時,就到安置點內的服裝廠參加培訓,成為一名有技術的工人。

居住在安置點的李平,是以前的拆遷戶,從服裝廠開業,她就踴躍報名參加培訓,現在成為車間的一名熟手。她說,以前還跑到大老遠的地方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事做,太方便了。

之前就有縫紉手藝的汪霞,是阿蓬江鎮龍田社群人,現為服裝廠的師傅。她說,自從城鄉的服裝店多起來,買布料上門加工衣服的少了。她到安置點服裝廠就業,算是又重新拾起了老本行。

“針對搬遷戶進廠就業,在3個月的培訓期間,每月保底工資1800元,從今年4月1日起保底工資為2100元,熟練後按件計酬。”服裝企業負責人鄒林波說。

鄒林波是一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告訴記者,因為在當地不好招人,平常只有21個工人在加工,根據廠裡每年簽下的訂單量,60個工人都難完成。目前,整個服裝車間的四個生產小組,還有三組機器裝置是閒著的。

粗重活過渡到手頭活

走進安置點附近的一處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矗立起幾十個食用菌鋼架大棚,時下正是羊肚菌採收季節,大棚裡不時傳出勞作時的談笑聲。

“我們一家從山旮裡搬進鬧市,吃住不愁,還能就近做些手頭活掙錢。”在大棚裡採摘羊肚菌的陳美菊說,能有今天的居住環境,首先要感謝黨和政府幹部對我們搬遷戶的關懷!

遷新家謀新業農民轉型成工人

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角

陳美菊一家是水市鎮茂溪村4組人,原村裡的建卡貧困戶,她老公因患類風溼,導致髖關節股骨壞死,不能從事體力活,肢體三級殘疾,她家裡還有一個讀大一的學生。陳美菊以前想為家裡多掙錢,乾的是工地上挑砂漿、搬水泥、搬磚的重活。2019年搬進小區居住,她成了食用菌廠和附近農家樂果園的常客。其老公被安排管樓棟的工作,每月有900元收入,相比之前,現在全家人算是從糠籮兜跳進了米籮兜。

和陳美菊同在一個大棚採摘羊肚菌的馮華碧,是阿蓬江鎮分水村人,今年54歲。她以前家裡有個大學生,自己長期生病,被納入村裡的建卡貧困戶。她說: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老後還能住上“安樂窩”。

“這處羊肚菌基地共有40個大棚,佔地12畝,在羊肚菌採摘季,可解決10人在基地務工。”重慶川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妹說。

拓寬渠道新增就業

據瞭解,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為A、B區,共28棟樓房,2019年搬遷入住413戶1531人,為區內29個鎮鄉(街道)的建卡貧困戶。其中有勞動力815人,參加就業培訓或以工代訓的有227人。當今外出務工等其他就業的752人,其中區內就業230人、市內區外就業132人、市外就業390人,公益性崗位就業44人。搬遷群眾中,慢病患者82人,重症17人,退役軍人11人,黨員27人,殘疾38人,享受低保89戶233人。

目前,城南街道辦事處和相關部門立足安置點資源稟賦,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緊圍繞興產業、促就業、增和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紮實做好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續扶持工作,實現搬遷群眾由“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轉變,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

從多渠道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相關部門正著手推動泡菜廠的投產;推動金溪被服廠在李家溪設立分車間;加快與川菌公司的對接,以及菌棒廠整改和食用菌的擴能增收;助推農掌櫃擴大廠房,增強帶動就業能力等。

在就業幫扶的同時,主要加大對安置點群眾的就業培訓和就業招聘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幫扶特殊困難群眾的穩定就業。

(記者李詩素文/圖)

【來源: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_部門街鎮】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