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2022-03-30由 中國小麥研究聯盟 發表于 漁業

表型分析是什麼意思

小麥是世界上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資源短缺、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呈加劇趨勢,嚴重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植物表皮蠟質覆蓋在植物最外層,是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第一道防線。因此,研究表皮蠟質相關基因對培育耐逆性小麥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2020年1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Theor Appl Genet上線上發表了題為“The semidominant mutation w5 impairs epicuticular wax deposition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的研究文章,報道了源於野生型濟麥22的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發現該基因是一個新的蠟質合成位點,進一步的研究將拓寬對小麥表皮蠟沉積遺傳基礎的理解。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1.

表型分析

本研究透過對野生型濟麥22和突變體w5進行直觀的肉眼觀察(圖1a, b),以及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分別觀察旗葉葉鞘組織表面蠟質晶體沉積(圖1c-f)和葉鞘表皮細胞超微結構(圖1g, h),結果發現突變體w5的無蠟性狀與表面蠟質晶體減少有關。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圖1。 野生型濟麥22和突變體w5的表型對比

2.

蠟質成分和含量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濟麥22和w5之間可見白霜狀蠟質性狀的根本原因,我們選取了開花期的旗葉葉鞘,透過氣相色譜和質譜聯用技術(GC-MS)以及火焰離子化檢測(FID)技術進行含量和組分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發現濟麥22和w5葉鞘表皮蠟質總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蠟質成分(包括烷烴、初級醇、脂肪酸以及未知蠟質組分)的含量在突變體w5均顯著降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突變體w5中未檢測到β-二酮。這個結果說明整株蠟質缺失突變體突變後能顯著降低表皮蠟質含量,且突變體蠟質缺失性狀與β-二酮有無存在密切關係。

表1 野生型濟麥22和突變體w5的葉鞘表皮蠟質組分和含量

Table 1 The wax composition and loads of the leaf sheath of Jimai22 and the w5 mutant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注:總蠟含量(μg/g ± SD,n = 5),每個蠟組分的總量(μg/g ± SD);UN:未知化合物;***透過t檢驗得出的顯著性水平p <0。001

3.

遺傳分析和精細定位

為了探究表皮蠟質缺失性狀的遺傳基礎,我們利用整株表皮有蠟親本京411和突變體w5雜交的F1代及其衍生的F2分離群體為研究材料進行了分析。F1植株表面有白霜狀蠟質層,且相對於兩個親本而言F1植株的蠟質水平介於二者中間,屬於中間型。在304個F2分離群體中,有蠟個體:中間型個體:無蠟個體的比例為87:149:68,經卡方檢驗符合1:2:1的分離比例(χ2=2。49, P> 0。05)。這些結果表明,整株無蠟突變體w5的蠟質缺失性狀受半顯性單基因控制。

為了初步定位W5基因,本研究採用叢集分離分析法(BSA)構建有蠟池和無蠟池,用90K iSelect SNP晶片對兩個極端池進行了基因分型檢測,透過分析SNP結果,初步定位表皮蠟質基因可能位於7DL染色體上。為了精細定位W5基因,我們進一步開發分子標記篩選重組個體,結合基因型和表型資料,最終將W5基因精細定位在標記SSR2和STARP11之間。根據IWGSC RefSeq v。1。0中國春參考基因組,這兩個標記之間的物理位置大約194。4kb,根據註釋這個區間包含3個高置信基因和1個低置信基因(見圖2)。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

圖2。 W5的精細定位

早期的遺傳研究表明,異源六倍體小麥的蠟質合成性狀主要由四個基因位點控制,即蠟質合成基因W1和W2和蠟質合成抑制基因Iw1和Iw2,W1和Iw1被定位於2BS上,而W2和Iw2定位於2DS上(Tsunewaki and Ebana 1999)。隨後,在普通小麥的2BS上鑑定了一個蠟質合成位點W3,而在野生二粒小麥的1BS上鑑定了一種獨特的穎殼蠟質合成抑制位點Iw3(Dubcovsky et al。 1997; Wang et al。 2014; Zhang et al。 2015)。除此之外,還在硬粒小麥的1AS上定位了一個蠟質合成位點Ws,在粗山羊草的3DL上定位了新的蠟質合成位點W4(Gadaleta et al。 2009; Nishijima et al。 2018)。此外,透過同源克隆和QTL定位的方法還在小麥的11條染色體上鑑定出一些與蠟的合成和調控有關的基因,包括1B,1DL,2AS,2DS,3AS,4AS,4AL,4BS,4DS,5AS,5AL,5B和7DS。比較分析表明,我們在7DL上鑑定出的W5基因與已知的蠟質合成基因位點W1-W4均不是等位基因,因此,深入研究W5對於闡明表皮蠟質積累的分子基礎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生李玲紅為第一作者,倪中福教授為通訊作者。本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991214和91935304)和中國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批准號2017YFD0101004)的資助。感謝張明義老師提供突變體材料,感謝上海交通大學的石建新教授實驗室提供GC-FID和GC-MS分析。

參考文獻

Li L, Qi Z, Chai L, Chen Z, Wang T, Zhang M, You M, Peng H, Yao Y, Hu Z, Xin M, Guo W, Sun Q, Ni Z (2020) The semidominant mutation w5impairs epicuticular wax deposition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https://doi。org/10。1007/s00122-020-03543-x

Tsunewaki K, Ebana K (1999) Production of near-isogenic lines of common wheat for glaucousness and genetic basis of this trait clarified by their use。 Genes & Genetic Systems 74:33-41 https://doi。org/10。1266/ggs。74。33

Dubcovsky J, Echaide M, Giancola S, Rousset M, Luo MC, Joppa LR, Dvorak J (1997) Seed-storage-protein loci in RFLP maps of diploid, tetraploid, and hexaploid wh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95:1169-1180 https://doi。org/10。1007/s001220050678

Wang J, Li W, Wang W (2014) Fine mapping and metabolic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lume glaucousness inhibitor locus Iw3derived from wild wh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27:831-841 https://doi。org/10。1007/s00122-014-2260-8

Zhang Z, Wei W, Zhu H, Challa GS, Bi C, Trick HN, Li W (2015) W3Is a New Wax Locus That Is Essential for Biosynthesis of β-Diketone, Development of Glaucousness, and Reduction of Cuticle Permeability in Common Wheat。 PloS one 10:e014052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40524

Gadaleta A, Giancaspro A, Giove SL, Zacheo S, Mangini G, Simeone R, Signorile A, Blanco A (2009)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ping of new EST-derived SSRs on the A and B genome chromosomes of whea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18:1015 https://doi。org/10。1007/s00122-008-0958-1

Nishijima R, Tanaka C, Yoshida K, Takumi S (2018) Genetic mapping of a novel recessive allele for non-glaucousness in wild diploid wheat Aegilops tauschii: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mmon wheat。 Genetica 146:249-254 https://doi。org/10。1007/s10709-018-0012-4

一作解讀|普通小麥半顯性表皮蠟質突變體w5的表型分析和精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