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農家養殖筍殼魚七不宜

2022-03-27由 中匯新媒體 發表于 漁業

竹殼魚吃什麼飼料

農家養殖筍殼魚七不宜

1。 面積不宜太寬

筍殼魚喜聚整合群,而離開群體搞“單幹”的極少。其叢集主要分佈於池邊或池邊附近及餌料臺和餌料臺附近,池中間很少見到有筍殼魚棲息。根據筍殼魚的叢集行為及其分佈特點,放養筍殼 2魚的魚池面積不宜過大,每口池400——500 m即可,而且魚池以長方形為好。同時餌料臺的設定以沿池邊四周佈局為好,而在池中央就沒有必要設定餌料臺了。這樣,投餌和觀察攝食情況都很方便。

2。 運種不宜盲目

筍殼魚的鱗片構造特殊,它呈鋸齒狀,順摸光滑而倒摸刺手。正是這種特殊構造的鋸齒鱗片,在苗種運輸過程中互相造成致命的傷害。因此,運輸魚種時切記不宜盲目。2010年內,先後從廣東等地引進多批筍殼魚,引進總數近100萬尾,其中,規格分別有2。5cm以內、3——5cm、 5——10cm、30——150g/尾、150g/尾以上等。在這些規格中,最好運輸的是2。5cm以內規格的和30g/尾以上規格的;最難運輸的是3——5cm規格;5——10cm規格的次之。從以上筍殼魚長途運輸的經驗說明,適宜長途運輸的規格要麼小要麼大,而不大不小規格的則運輸損傷大。這是因為2。5cm以下的小規格筍殼魚,其鱗片尚未發育成熟,鋸齒鱗片光滑還沒有防禦功能,運輸時魚體之間幾乎不產生摩擦及受傷。規格30g/尾以上筍殼魚,雖然鱗片完全成熟,但其結構緊密質堅,運輸時魚體間雖產生摩擦,但其耐摩擦力強損傷度極小。而介於上述兩種規格之間尤其是3——5cm規格的筍殼魚,因其鋸齒鱗片剛成熟和鱗片結構稀疏,耐摩擦能力很弱,運輸時極易受傷致死。因此,根據筍殼魚鋸齒狀鱗片特點,選擇適宜運輸規格,是提高其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

3。 飢餓不宜太久

筍殼魚是肉食性魚類,無論自然條件或養殖環境中,筍殼魚的自相殘殺行為都普遍存在,且難以避免。所以,養殖戶通常有發現池中筍殼魚會越養越少的情況,但又沒有發現有死的筍殼魚。其實,這是自相殘殺大吃小的原因。筍殼魚自相殘殺行為在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即魚苗階段最弱,魚種階段最強,成魚階段偶有。筍殼魚在魚種階段,尤其在2。5——10cm規格時,自相殘殺行為特別突出,因此損失百分之幾十甚至九死一生的情況均發生在這個時期,是養殖筍殼魚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魚苗階段和成魚階段自相殘殺的行為則較少。筍殼魚的自相殘殺行為雖難以避免,但其殘殺的程度可以人為控制到最低。解決其難題的方法主要是採用科學投餌,滿足筍殼魚的攝食需要。我們知道筍殼魚殘殺其兄弟姐妹的目的並非好鬥,而是為了滿足其自身生存生長和繁育的需要。人們如果在人工養殖環境中,能做到讓筍殼魚每日三餐飽食,其殘殺同類的行為意識將大大降低,被殘殺的筍殼魚數量將大大減少,其成活率自然將得到提高。另外,要及時分池或分箱,在同魚池或網箱中放養相同規格的筍殼魚,這樣,消除了筍殼魚大吃小的環境,使其失去殘殺行為的條件。

4。 投餌不宜太廣

有人將筍殼魚稱為懶鬼魚,就是因為其愛靜不愛動的行為而得名。可以說筍殼魚是懶得出奇,它就是在攝食時,也只是攝食靠近嘴邊的食物,而對於距離其稍遠的食物則會視而不見。針對其行為特徵,在投餌時不能全池遍投,否則,投入池中的餌料會浪費很大,這既增加養殖成本,又汙染水質。正確的做法是將筍殼魚引入到人工餌料臺攝食。餌料臺用鐵絲或竹片紮成框,將紗窗布套在框上形成平面則成餌臺,再將餌料臺吊著置於水深50cm左右處後投入餌料。但因其太懶,要做到池中所有的筍殼魚入餌料臺攝食需要有一個誘入的過程和時間,即在筍殼魚集中區至餌料臺的路段投餌成一條線形的餌料道,這樣經過數日後,筍殼魚會隨餌道並最終全部進入餌

料臺攝食。如果池中設定的餌料臺間距在2-3m的情況下,則不採用餌道誘入法,在餌料臺上直接投餌便行。但此形式僅適合於小水面養殖,而在較大水面情況下,則會因眾多密佈的餌料臺,投餌時大大增加了時間與勞動強度。

5。 觀測不宜太勤

筍殼魚易驚且在兩種情況下尤為突出。一是在苗種階段突出,其中又以魚苗為最,魚種次之。在水泥池小水體養殖情況下,苗種受驚嚇可能致傷甚至致死。郴州市一養殖戶於2010年5月29日從廣東購進的15000尾2。5cm規格的筍殼魚,投放於一口400m 的水泥池後,飼養人員很勤巡塘對其細心管理,但不到半月死亡過半,該農戶覺得不可思議並求助於我們。結果經我們現場診斷為因驚嚇衝撞池壁致傷致死。並建議其嚴格控制巡塘次數,嚴禁用強光照射觀魚,同時採取培肥水質降低透明度等措施。此後,因此死魚的現象基本得到控制。二是筍殼魚在陌生的環境中易驚行為突出,因此,對處在陌生環境中的筍殼魚,應儘量給其創造一個寧靜的環境,儘可能地避免因驚擾尤其是頻繁驚擾給其帶來的損害和損失。

6。 水質不宜太清

筍殼魚為底棲魚類,水質過清的環境不利於棲息與養殖。因為筍殼魚在自然條件下雖然底棲行為尤為突出,但人工養殖環境中筍殼魚的底棲行為發生變化。一是筍殼魚在不同養殖水體中,其底棲行為發生變化。據我們養殖試驗的結果說明,筍殼魚在網箱養殖環境中(網箱吃水深度2——2。5m),筍殼魚沒有底棲行為,而改為沿網箱四周棲息和餌料臺上棲息,棲息深度50cm左右。在鰻魚水泥池中,水體透明度在35cm左右的情況下,筍殼魚則主要棲息於餌料臺上,此環境中筍殼魚的底棲行為並不突出。在土池中,筍殼魚在白天幾乎都棲息於池底,而在土池邊或餌料臺上則很難覓其蹤影;但在晚上,筍殼魚的底棲行為發生變化,即集中棲息於土池邊的斜坡水體之中和餌料臺上,或水草叢中。根據筍殼魚在土池中底棲行為的這一特點要求,養殖筍殼魚的土池,其池邊以有一定斜坡的為好。二是筍殼魚在不同的養殖階段,其底棲行為發生變化。即在魚苗階段底棲行為不明顯,此時筍殼魚大都棲息於池邊依附於池牆水體30cm深左右;從魚種階段至成魚階段時期,底棲行為明顯並加強,即由魚苗階段的棲息於池牆過渡到底棲。三是筍殼魚在不同透明度的養殖水體中,其底棲行為發生變化,即除在網箱養殖條件下,透明度越大,底棲行為越明顯。因此,在魚池養殖水體中,應保持水體有一定的肥度,這樣,可改變筍殼魚棲息的單一性為棲息的多樣性,利於養殖高產。

7。 魚巢不宜仿製

自然條件下,筍殼魚喜歡以洞穴為巢,甚至終身生活於洞穴中,是具有明顯佔巢行為的魚類。那麼,人工養殖條件下是否也要為其營造人工魚巢呢?

2010年度,我們為此開展了營造人工魚巢和不用魚巢的對照試驗。試驗分別在2口鰻魚水泥池中進行,即其中的一口鰻池設定魚巢,魚巢用塑膠管扎排做成後置於池底,讓筍殼魚以管為巢棲息其中;對照池則不設定魚巢,筍殼魚在池中也找不著任何可以作為魚巢的地方。試驗的最終結果為:設定魚巢池與對照池的筍殼魚其成活率、生長速度均沒有明顯差異。這一結果說明了雖然筍殼魚天然條件下具有佔巢的行為,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則完全沒有必要為其設定魚巢,可以說設定魚巢是多此一舉。同時,也正是基於這一試驗結果,至目前為止的郴州市近40畝的溫泉魚池、鰻魚池、工廠化魚池、網箱等多種水體的筍殼魚養殖中,都沒有設定魚巢,筍殼魚生長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