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蘇軾的食之道

2022-03-10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漁業

口腹之慾何窮之有

蘇軾的食之道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多次被貶的歲月裡,時常忍飢挨餓,飽一頓餓一頓,又時常顛沛流離,消耗體力,造成營養不良,小病不斷。而蘇軾照舊喜歡喝茶、聞香坐禪、道家內丹養煉,這些看似閒事,卻幫助他渡過一個個難關。

蘇軾除了修煉,也注重飲食,講究適當的營養。食物短缺,只能節儉少吃。但蘇軾時常開發食材,把粗菜製成營養佳餚,“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一瓷碗,下菜沸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碗覆之”。

此賦詳細描述了這道羹的做法。蔓菁即蕪菁,俗稱大頭菜。蘆菔即蘿蔔、菘即白菜。全是極普通的蔬菜,老百姓的日常所食。老百姓都懂這些普通菜品對身體的益處。蘇東坡的菜羹製法,只加少許作料與香油,保持了原味,還鮮美適口。此賦的落筆重點,就是製作食品,儘量保留其“天真味”。東坡肉,則更為有名,其實,當時的豬肉,“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蘇軾就把被人冷落的豬肉煮成美味的東坡肉,於是當地老百姓開始吃起了豬肉。蘇軾制豬肉,實在是沒有東西吃,變廢為寶,絕不是今天流傳的,蘇軾是吃貨。

在這般節食養生的過程中,蘇軾樂觀面對困境,顯示了道家的甘於清貧、灑脫看開、超然物外的思想。

蘇軾在給李公擇書信中說:“口腹之慾,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蘇軾在黃州,嘗書:“東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元符三年八月。”此文是說,從今以後,一天的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一種肉。有客人來,菜餚增加三倍,可減不可增。有請我用餐的,也預先告訴我,不可鋪張浪費。這樣做的好處,首先,安分可增福氣;其次,少吃讓腸胃寬舒,養育胸中的浩然之氣;再則,節儉可以蓄積財富。

“未飽先止”,是說要節制地吃食物,“先止”這個概念歷來被後世的養生專家、美食家所看重。所謂的美食,只有少吃,才能體會出其美。蘇軾希望人們愛惜食物,不要每每飯局,都是一桌子飯菜,長久如此,愛吃貪吃,勢必不會惜福,最終落到暴殄天物的程度。蘇軾的“先止”,更是含有節食養生之意。平日裡的吃飯,吃得七八分飽,肚帶三分飢,或者每每吃飯,最好等到有飢餓感時。如此養煉,時間久了,就習慣於節食,即使見到山珍海味,也不會胃口大開,只是點到為止,稍加品嚐,視為惜福。

蘇軾如此的節食養煉,有他自身的原因,今人不必完全照搬,但蘇軾以及同時代的文人雅士、達官顯貴所顯示的節食理念,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值得今人借鑑學習與繼承發揚。(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