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2022-03-06由 愛槳說說社會小事 發表于 漁業

鯰魚甩籽是怎麼樣的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每到農曆六月,黃河中下游都會上演“流魚”奇觀,這段時間黃河水中含沙量急劇增加,溶解氧減少,渾濁程度上升。到那時,由於缺乏氧氣,黃河中大量的鯉魚、鯰魚、鯽魚等都將窒息而死。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黃河大閘蟹

有研究顯示,如果水中溶解氧低於2毫克/升,大多數魚很快就會窒息。但每年調水調沙期間,小浪底以下幹流河段溶解氧明顯低於該標準,“流魚”現象就不可避免。此外,大量泥沙還會直接附著在魚鰓上,阻礙氧的交換,同樣會使魚窒息。

每一次黃河出現“流魚”現象,中下游就有數百人到河裡捕魚,場面壯觀。但是,這背後的原因令人神往,黃河下游生態問題也值得引起廣泛的關注。

為什麼小浪底水庫要放水排沙?

作為舉世聞名的“懸河”,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決堤、水災等重大災害。由於流經黃土高原後,黃河泥沙急劇增加,河床淤積嚴重,抬升明顯,河道險情加重。民謠說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其風險可見一斑。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陝西黃河段

小浪底水庫就其地理位置而言,位於黃河中下游的重要位置,是黃河中游唯一擁有大量庫容的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庫控制了近7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控制了90%以上的黃河徑流,截斷了大部分泥沙,對調節黃河水沙關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小浪底水利樞紐

一九九九年十月,小浪底水庫正式進行蓄水和蓄水,正常蓄水位為275米,水庫的總庫容為126。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為51億立方米,其他為75。5億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專門用來調水調沙的庫容達十億立方米。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小浪底洪水

自2002年起,我國已連續19年利用小浪底水利樞紐調水調沙,與上游的萬家寨、三門峽等水庫聯合排程,有效地衝刷了小浪底水庫底部的泥沙,加大了主槽的過流能力,大大降低了陸上懸河的安全風險。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水運調沙引起的生態病害

黃河調水調沙有其必然性,但也給黃河下游的水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上面提到的“流魚”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由調水調沙引起的“生態病”,我國有關部門很早就對此予以重視和開展調查。2008年原農業部下達了相關科研課題,組織黃河漁委會和河南省水產科研院所等機構到黃河沿岸考察。

研究者以調水調沙為時間節點,在前後進行了連續14天的環境監測,調查物件包括河道水質、浮游生物、漁業資源、河灘溼地變化等。本調查以孟津、花園口、艾山、夾河灘、洛口、高村、利津等為監測點,調查範圍廣,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調查結果表明:調水調沙前後,黃河魚類種類和數量有較大變化。排水調沙前,鯽魚、鯉魚、鯰魚是對應河段最常見的魚類,這三種漁獲量合計佔80%以上。而且在調水和調沙後,規模較小的食條似魚後來居上,共佔總獲獲量的43%,鯉魚、鯰魚極為罕見。從產量來看,調水調沙後漁獲量下降了32。87%~75。34%。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黃河魚類在淤泥中窒息死亡

整體而言,透過調水調沙,黃河下游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河道生態功能退化。河床因洩水強烈沖刷,導致下游河道普遍下切、縮窄,造成河灘草地被泥沙覆蓋,溼地生態功能普遍下降甚至喪失。

實際上,排水排沙只是黃河生態面臨的一大威脅。40年來,黃河中下游修築大壩、汙水排放、河床採砂、灘塗養殖等人為活動影響最大,這使得黃河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總而言之,黃河生態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好黃河生態問題,多管齊下。

黃河原魚“避難所”

也許有人會問,調水調沙對黃河漁業資源的衝擊到底有多大?

第一要明確,調水調沙雖然會造成大量魚類窒息死亡,但魚群也會產生相應的避險行為,絕對不會造成“全軍覆沒”。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黃河大閘蟹

2007年至2010年,河南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對河南省水產研究所進行了連續三年的監測,發現有許多魚類從黃泥沙含量較高的黃河干流轉移到包括伊洛河在內的水質相對乾淨的支流(下表序號3)。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黃河調水調沙過程中主要支流和湖泊保護的黃河魚類

水調沙前,伊洛河常見的魚種有4種,調水調沙過程中,已增至8種,如馬口魚、蛇魚、似魚、餐條等。但在黃河中下游,也有很多類似的支流,如汾河、渭河、沁河、洛河等,另外與幹流相連的還有東平湖和聖天湖等湖泊,它們在調水調沙期間,都起到了“魚塘”的作用。

怎樣才能破解黃河的難題?

對“流魚”現象的調水調沙,並非沒有對策,其中最大的呼聲是生態排程。

黃河流域生態排程理論早在本世紀初就已初具規模。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可以適當改變小浪底水庫的放水方式,控制放水時間和放水流量,可有效地避免“流魚”現象的發生,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庫區排水

此外,每年5~7月,黃河流域大部分水生生物(包括魚類、兩棲類和蝦蟹)都會集中進入繁殖期,在這段時間內,有必要適當洩洪和放水,維持下游的生態流量。與此同時,人工洪峰又能有效地刺激產生漂流卵的魚甩籽產卵,對洄游性魚類的繁殖有很大的幫助。

但黃河流域的生態排程還處於幼稚階段,尚未付諸實踐。但是長江三峽生態排程已經10年,經驗豐富,對黃河小浪底也有了寶貴的經驗。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三峽生態排程

解決黃河生態困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黃河下游建立生態系統監測站,實時監控黃河水質和水生生物的動態變化。

其次,恢復壩下生態,充分利用河灘溼地。黃河溼地是多種魚類的重要產卵地,同時也是水鳥、蛙類的棲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重建溼地,擴大溼地面積,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水質的重要途徑。

小浪底排沙19年,引發黃河“流魚”,下游生態陷入危機?

山東省東營黃河河口溼地

三是加強人工放流。小浪底等水力發電大壩的建設阻礙了洄游性魚類的產卵通道,而北岸的銅魚、翹嘴紅鯛等魚類數量有所減少。因此,加強人工增殖放流可以彌補自然繁殖量不足,對保護瀕危物種有重要意義。

你覺得黃河面臨的生態困境怎麼樣?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