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2022-03-04由 政務開發情報 發表于 漁業

甲狀腺峽部厚7mm嚴重嗎

解剖學概述

頸部上部以下頜下緣、乳突至枕外粗隆的連線與頭面部分界,下部以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鎖關節、鎖骨與肩峰的連線與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頸部在發生上與鰓弓和咽囊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頸部易發生一些先天性疾病。

頸部淋巴結是全身淋巴的總彙區,炎症及腫瘤轉移時易受累,表現為淋巴結腫大。

頸部有氣管、大血管、神經幹、甲狀腺、喉等重要器官。

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標誌可分為頸前區、胸鎖乳突肌區、頸外側區。頸前區又進一步劃分為若干三角,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頸動脈三角(圖4-1-1)。它位於胸鎖乳突肌上份前緣、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後腹之間。其頂為封套筋膜,底為椎前筋膜,內側為咽側壁及其筋膜。其內有頸內靜脈、頸總動脈、迷走神經、舌咽神經及舌下神經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頸內靜脈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深面,起始於頸靜脈孔,為乙狀竇的延續。頸總動脈位於頸內靜脈內側,平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頸總動脈末端及分叉處分別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頸內動脈位於頸外動脈後外側,垂直上行入頸動脈管至顱內。頸外動脈居前內側。頸動脈三角是腫瘤好發部位,腫瘤可引起頸動脈移位及分叉角度改變。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1-1 頸部分割槽

頸部X線解剖

頸部結構在常規X線檢查中,骨骼密度最高,在X線影象上呈白色緻密影;頸部軟組織及大血管為中等密度,彼此缺乏對比,難以分辨,呈灰白色;咽腔、喉腔及氣道內因有氣體呈黑色影像。

一、正位

頸部正位像上,喉及氣管與頸椎陰影重疊。在中線上顯示為寬頻狀透明的喉腔、氣管輪廓,上段為喉腔,下段為氣管,兩者以第6頸椎下緣為界。喉軟骨可因鈣化而顯示(圖4-2-1)。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2-1 頸部正位

二、側位

頸椎前方長條形透亮影為咽腔,上達顱底,下續食管,前面與鼻腔、口腔、喉腔相通。以軟顎和會厭上端為界,軟顎以上的咽腔為鼻咽,會厭上端以下的咽腔為喉腔,兩者之間為口咽。咽後壁與頸椎椎體前緣之間為咽後間隙。在舌根下方可見舌骨影。喉上部有會厭軟骨,呈葉片狀伸向後上方,遠端遊離。在會厭軟骨下端的前下方有時可見甲狀軟骨前緣的陰影。在甲狀軟骨陰影內可見一橫置的雙凸透鏡樣的透明裂隙為喉室,其上緣為室帶(即假聲帶),室帶上方是喉前庭。在喉前庭陰影內可見自後下向前上走行連線杓狀軟骨和會厭軟骨的杓會厭皺襞。喉下腔為聲帶以下到環狀軟骨下緣的部分,在頸6椎體下緣水平與氣管連線(圖4-2-2)。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2-2 頸部側位

頸部斷面影像解剖

頸部CT多為橫斷面影象,骨結構呈高密度緻密影,軟組織密度次之,氣體密度最低。在CT增強掃描影象上,頸部的血管呈顯著高密度影,與其它結構對比清楚。甲狀腺密度亦顯著增高。頸部MRI檢查,可行橫斷、冠狀、矢狀等多個平面成像。在MRI影象上,頸部的大血管由於流空效應而呈現無訊號的黑色陰影,頸部脂肪呈高訊號白色影像,頸椎體內因髓腔含有脂肪也呈高訊號影,頸部軟組織呈灰色影像。

橫斷面解剖

一、口嚥下部層面

下頜骨斷面呈弓形,構成口的前界,其正後方可見頦舌肌、舌下腺,後內方為頜下間隙及位於其中的下頜下腺。下頜角與胸鎖乳突肌之間間隙為鰓裂囊腫的好發部位。口咽腔位於層面的中心,其後壁與椎前筋膜之間為咽後間隙。咽側壁與胸鎖乳突肌之間有頸動脈鞘,內有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及淋巴結等重要結構,神經及淋巴結體積較小,不易顯示。頸總動脈的分叉位置點存在個體及側別差異。層面後部為頸椎及頸背部肌肉(圖4-3-1)。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1 口嚥下部層面(CT增強)

二、經舌骨體層面

舌骨呈弓形,其與下頜骨之間可見頦舌骨肌和下頜舌骨肌,舌骨後外側為頜下間隙及下頜下腺。會厭位於舌骨後方,兩者之間為會厭溪或會厭前間隙。會厭後方可見喉前庭、杓會厭皺襞、喉咽,以及兩側的梨狀隱窩。咽側壁後外側為頸動脈鞘、胸鎖乳突肌(圖4-3-2)。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2經舌骨體層面(CT增強)

三、經甲狀軟骨上部層面

此層面約平第5頸椎水平。兩側甲狀軟骨板上部顯示,呈“八”字形,其外側是舌骨下肌群。甲狀軟骨前端後緣與會厭軟骨間的部分稱會厭前間隙,內充填脂肪組織,中央密度稍高部分是甲狀會厭韌帶。氣道在此層面呈“氈帽”狀,帽頂為會厭軟骨,兩帽沿為杓會厭皺襞,杓會厭皺襞的厚度與梨狀隱窩的擴張程度有關,一般上部厚約2。5mm,下部厚約5mm,兩側可相差1。5mm。氣道前部為喉前庭,其兩側以杓會厭皺襞與梨狀隱窩相隔,向後與喉咽相通(圖4-3-3)。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3經甲狀軟骨上部層面(CT增強)

四、經喉中間腔層面

此層面經甲狀軟骨中部。兩側甲狀軟骨板前端相連,形成甲狀軟骨前角,男性約90°,女性約120°。甲狀軟骨前角的軟骨前突形成喉結。喉中間腔為喉腔在前庭裂平面至聲門裂之間的部分,其斷面形態與聲門開閉狀態有關,可呈扁圓形甚至裂隙狀,是喉腔最狹窄處。喉中間腔向兩側延伸至前庭襞與聲襞間的梭形隱窩為喉室,橫斷面上不易觀察。喉中間腔後外側可見杓狀軟骨。喉咽位於喉後方,呈弧形裂隙影。胸鎖乳突肌深面為頸動脈鞘(圖4-3-4)。

此層面稍下方可見聲門裂及聲帶。聲帶前端起自甲狀軟骨前角中段內面,後端止於杓狀軟骨的聲帶突,兩側聲帶間近似三角形的狹長裂隙稱聲門裂。兩側聲帶前端在甲狀軟骨前角內面的交匯處稱為前聯合。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4經喉中間腔層面(CT增強)

五、經環狀軟骨層面

此層面約平第6頸椎水平。環狀軟骨居層面前部中央,呈印戒狀,由高約2~3cm的後軟骨板與高約5~7mm的前弓構成。環狀軟骨所圍繞的圓形透亮影為喉下腔(聲門下腔),下通氣管。環狀軟骨弓的前方軟組織為舌骨下肌群,外後方是甲狀腺兩側葉。環狀軟骨板後方為咽與食管移行部。甲狀腺的後外側為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胸鎖乳突肌位於它們的外側(圖4-3-5)。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5經環狀軟骨層面(CT增強)

六、甲狀腺峽部層面

此層面約平第7頸椎水平。甲狀腺兩側葉及峽部在氣管前方相連,側葉前為舌骨下肌群,外側是胸鎖乳突肌,後外側是頸動脈鞘。食管位於氣管的後方偏左。椎體前的頸長肌與其外側的前斜角肌之間的間隙是椎動脈三角。三角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叢、甲狀腺下動脈、頸交感乾和頸胸神經節等重要結構(圖4-3-6)。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6 甲狀腺峽部層面(CT增強)

七、頸根部層面

此層面約平第1胸椎體。氣管呈圓形,位於前部中央,其前、外側被甲狀腺包繞。食管在氣管後方,兩者之間有喉返神經走行。在胸鎖乳突肌內側有頸內靜脈,靜脈的內側是頸總動脈和迷走神經。在椎體前外側是胸膜帽(層面的特徵),它與周圍結構有重要的毗鄰關係,前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外側和後面可見肋骨斷面(圖4-3-7)。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7 頸根部層面(CT增強)

矢狀面解剖

頸部正中矢狀位可清晰顯示口咽、喉咽內的結構及其和周圍結構的毗鄰關係。上部前方是舌根等口腔底壁結構,口咽位於其後,下界是會厭上部。會厭位於舌根後下方,呈葉片狀由前下伸向後上方,其與舌根間為會厭溪。會厭以下至環狀軟骨下緣(平第6頸椎下緣)為喉咽,下與氣管相連。喉咽內以室帶(假聲帶)和聲帶分隔,室帶以上部分稱喉前庭,聲帶以下稱聲門下腔,兩者之間狹長的間隙稱為喉室(圖4-3-8)。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8 頸部正中矢狀層面(上圖為CT重組影象,下圖為MRI T1WI)

冠狀面解剖

在垂直於喉室中部的冠狀面像上,會厭軟骨在黑色的氣腔內,呈“八”字拱形突入口咽,其下是喉咽。會厭軟骨外側與口咽側壁間的腔隙即為會厭溪。與會厭軟骨下部相連的條形軟組織影是杓會厭皺襞,皺襞外與喉咽壁間的三角形腔隙稱梨狀隱窩。隱窩外下壁的斜形高密度影是甲狀軟骨板。杓會厭皺襞下部可見向腔內突出的前庭襞(室帶的組成部分),其下方的另一個突起,是聲襞,兩個突起之間的梭形隱窩就是喉室,為喉中間腔向兩側的延伸。前庭襞、杓會厭皺襞和會厭軟骨所圍成的腔隙是喉前庭。在聲門下腔與氣管壁的外側分別可見環狀軟骨、甲狀腺、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胸鎖乳突肌等結構(圖4-3-9)。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3-9 頸部冠狀層面(CT重建影象)

頸部血管造影解剖

頸部血供主要來自於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的椎動脈、甲狀頸幹及肋頸幹。頸部靜脈迴流透過頸淺靜脈和頸深靜脈。

頸動脈造影解剖

左右兩側頸總動脈的起始部位不同,右頸總動脈起自頭臂幹(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起始於主動脈弓頂端,通常左頸總動脈較右頸總動脈為長。兩側頸總動脈起始位置最常見的變異有兩型:一是左頸總動脈開口於無名動脈,二是左頸總動脈開口於左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沿食管和咽兩側上行,通常於C4椎體水平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前者向後外方行走,後者向前內上行走,頸總動脈分叉高度的變異通常是雙側性的。通常在分叉之前頸總動脈主幹沒有分支,血管造影可見血管壁光整,管腔粗細均勻,年輕人頸總動脈較直,老年人較彎曲。頸外動脈主幹發出的供應頸部的最主要分支為甲狀腺上動脈,其餘分支均供應頭面部(圖4-4-1)。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4-1主動脈弓造影

鎖骨下動脈造影解剖

兩側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 artery)的起始部位不同,右側鎖骨下動脈起始於無名動脈,左側鎖骨下動脈直接起自主動脈弓。鎖骨下動脈的分支由內向外主要有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乾和肋頸乾等(圖4-4-2)。

一、椎動脈

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 VA)自鎖骨下動脈後壁發出後於第六頸椎進入橫突孔行走,在椎動脈造影時可見椎動脈管徑較頸總動脈纖細,行程相對恆定。雙側椎動脈一側較粗大者約佔75%,兩側椎動脈管徑相當者約佔25%。起源於椎動脈頸段的主要分支有脊髓支和肌支,正常情況下血管造影一般很難發現,在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時有時可見枕動脈和咽升動脈。

二、胸廓內動脈

胸廓內動脈(internal thoracic artery)起於鎖骨下動脈,其開口常於同側椎動脈起始部相對。鎖骨下動脈造影或選擇性胸廓內動脈造影時可見該動脈縱行向下走行於胸骨外側緣,行程較直,供應乳房及前胸壁。

三、甲狀頸幹

甲狀頸幹(thyrocervical trunk)在前斜角肌內附近起自鎖骨下動脈,主幹很短,隨即分出甲狀腺下動脈、頸升動脈及肩胛上動脈。選擇性甲狀頸乾造影時,上述三個主要分支清晰可見,甲狀腺下動脈向內上行走供應甲狀腺下部;頸升動脈向上行走,供應頸部肌肉,更重要的是此支常參與脊髓與脊膜的血液供應;肩胛上動脈向外側行走,主要供應岡上、下肌和肩胛骨。

四、肋頸幹

肋頸幹(costocervical trunk)為鎖骨下動脈外側的一個重要分支,與甲狀頸幹相似,肋頸幹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後也形成一很短的主幹並立即分出兩個分支,即頸深動脈和第一肋間動脈。鎖骨下動脈造影或選擇性肋頸乾造影時可見頸深動脈向上行走而第一肋間動脈向外下方行走,兩血管均參與脊髓頸段的血液供應。

頸部影像解剖【收藏】

圖4-4-2 左鎖骨下動脈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