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2022-02-03由 鳳凰藝術 發表于 漁業

尾鰭長是木魚嗎

原標題:池邊清淺見金鱗——玉魚賞玩

國人好魚,傳統的魚紋、魚飾和魚形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最常見的紋飾。本文以從古至今博物館藏玉魚為主探究傳統魚紋魚飾。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

目前可以追溯的最早最出名的魚紋,當屬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人面魚紋彩陶盆。該器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臉嘴巴左右兩側分置魚紋一,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作互相追逐狀。這種包含著圖騰崇拜意味的圖案,說明了在當時先民的觀念中,魚紋有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並具有某種神秘力量。

在屬於良渚文化(約公元前5200年至前4200年)的浙江餘杭反山墓M22中出土過一件玉魚,玉質受沁為黃白色,造型生動,圓眼,魚尾部分叉,腹下有兩個小孔。檢索資料時,看見網上頗多號稱良渚玉魚,刻畫繁複無比的神人獸面紋圖案,新石器時代目前出土玉魚寥寥,而神人獸面紋通常用於特定的禮器玉琮之上,無論是古人的圖騰信仰還是對應的生產水準,都在提示我們——節外生枝的東西往往破綻重重。

商周時期玉魚出土漸多。在上海博物館玉器陳列中所見商周玉魚,就直觀感受而言:之一青白溫潤,線條簡潔流暢,有背鰭和胸鰭,魚身無鱗,魚嘴回勾,用於穿系的可能大於寫實,也讓其有迅疾前遊之態。之二玉質凝滯受沁明顯,除背鰭與胸鰭,魚身飾有上下兩組各五片魚鱗,魚尾處理更為具象,整器呈彎拱狀,讓其具有騰躍水面之態。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商周玉魚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商周玉魚

以“魚”為佩,在商周時代已相當盛行,此時玉魚總體形態細長、扁薄。據史籍記載,佩魚成為一種制度,開始於隋代,《隋書﹒文帝紀》:“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雄一雌一。”早期魚符用木製,至唐則改用金屬製作,規定凡五品以上章服,按品級不同,分別佩戴金、銀、銅製魚符,作為官階與憑信。唐代以後,宋、遼、金佩魚之制依然存在,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可以共同印證。其中金朝一代,尤視佩戴玉魚為地位尊顯。《金史﹒輿服制》:“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金為元所滅,明承元之遺風,佩魚之俗歷久不衰,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佩魚表示官階品級的象徵意義逐漸衰微,至明代,玉器整體世俗化,玉魚主要成為民間吉祥物。

在上博陳列中所見宋代玉魚,玉質白,透雕,魚身圓而細長,頭尾俱小,有水草葉梗隨魚身盤繞至頭部形成一環,以供系掛。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宋代玉魚

又見江西省博藏南宋雙魚銀盆,蓮花水草與雙魚,簡潔素雅,生活氣息濃郁,宋人審美秀麗柔和一脈相承。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南宋雙魚銀盆

鱖魚作為佩飾主要流行於元代,上博陳列中見元代鱖魚,色白質潤,昂頭翹尾,甚是桀驁。查《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圖錄,見有嘉定法華塔出土元代白玉魚形佩,亦是鱖魚。鱖魚鱗片較其他魚類既小且密,常用排列緊密的縱橫直線交錯成菱形格表示。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元代鱖魚魚形佩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元代白玉魚形佩

再放兩張元青花瓷器圖片,看來元人確實喜愛豪放一派的鱖魚。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元青花大罐上的鱖魚紋飾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元青花瓷盆上的鱖魚紋飾

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有明代初期的青白玉魚形佩、青玉魚形佩以及青玉鯉魚佩。前兩者還是鱖魚,魚鰭魚尾以及菱格線條的刻畫,皆不如元代鱖魚生猛有力。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明初期青白玉魚形佩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明初期青玉魚形佩

之三為鯉魚,體型渾厚,略顯笨拙,前後分水鰭收於腹下,尾鰭分叉,向上翻卷。鯉魚常常被古人與“連年有餘”對應,這也是明清時期最為流行的吉祥佩飾。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青玉鯉魚佩

另見上海黃浦南市朱察卿墓出土明代中期白玉魚形佩,更為精巧,魚張口銜蓮梗,做遊弋狀,魚鰭舒張,尾鰭分叉作甩水狀。魚身刻畫雙線鱗片紋,一側蓮梗附有蓮葉,並自然借用玉料俏色,頗為賞心悅目。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明代中期魚形佩

清代玉魚,目前只在上博陳列中見清代玉雕漁翁,玉質瑩潤刻畫細緻,人物神態、魚簍與蓑衣紋路極見功力,老漁翁手裡緊握的魚兒似乎還在掙扎,從形態看接近鯉魚或鯽魚。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清代玉雕漁翁

國人好魚,綿延不盡,“幸也文化”的沈老師時不時提供南紅瑪瑙、金珀材質的美魚圖片給我,翻檢自己的雜貨箱,亦有琥珀鯉魚數件。想來想去,慾壑難填,超出自己能力的佔有,終將人為物累。

如玉溫潤 如魚得水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藏象牙細花《魚景》

再看一看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的象牙細花《魚景》,徐萬福創作於2000年的藝術精品,絕大部分的民眾收藏不過就是個人喜好,多看,自然心平。

滿則溢,留有餘,如魚得水,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