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2021-06-03由 牧海君 發表于 漁業

麥穗魚一年繁殖幾次

說起麥穗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些地區也稱其為羅漢魚、混姑魚。在中國,麥穗魚是最常見的小雜魚之一,在南北方的自然水域中都有分佈。麥穗魚原本是亞洲的特有物種,如今卻成為了被歐美各國“通緝”的外來入侵物種,其風評足以用“臭名昭著”來形容。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麥穗魚就成功地侵入了蘇聯地區,現在已經廣泛分佈於西伯利亞的河流與湖泊中,成為了當地的優勢物種。60年代之後,在全球貿易的推動下,麥穗魚的分佈範圍不斷擴大,如今已經侵入到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很多地區的土著魚因此瀕臨滅絕,生態系統也嚴重“癱瘓”。

小小的麥穗魚,竟是個“狠角色”?

麥穗魚的個頭兒並不算大,體長一般都不會超過11公分,屬於典型的小型魚類。然而,麥穗的食性卻非常貪婪,“葷素通吃”,而且全年都能攝食生長。幼齡期的麥穗魚以輪蟲等浮游動物為食,但當其體長達到2。5公分左右時,就會開始捕食搖蚊幼蟲和水生昆蟲,還會吞食其他魚類的魚卵——正是這一“野蠻”的特性,使麥穗魚在國內背上了不少“罵名”。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麥穗魚(上)手繪圖

雲南的金沙江也是麥穗魚的自然分佈區,而且野生群體的數量還不少。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進一步開發雲南高原湖泊的漁業生產潛力,人們將金沙江的四大家魚引進了洱海、滇池、撫仙湖、瀘沽湖等湖泊,其中就夾雜著不少的麥穗魚、鰟鮍魚、鰕虎魚等小雜魚。

起初這些小雜魚並沒有受到重視,沒想到後來卻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隱患。以洱海為例,在引入草魚、鯉魚等經濟魚類之前,洱海中原本只有17種魚類,經過輪番引種後,洱海的魚類增加到了30種,但種群的營養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沒過多久,鰕虎魚、麥穗魚等小雜魚就在洱海站穩了“腳跟”,這給當地的土著魚幾乎帶來了“滅頂之災”。當洱海四須䰾、裂腹魚進入繁殖期時,這些小雜魚會進入產卵場,大量吞食魚卵,有時一條麥穗魚就能吞下幾十甚至上百枚卵——這對土著魚來說無疑是一種“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雲南裂腹魚

到了70年代,雲南本土的洱海鯉、雲南裂腹魚等土著魚種已經基本絕跡,灰裂腹魚、大理鯉也難覓蹤跡。在1973年之前,大理裂腹魚的收購量還一度達到了15噸左右,1975年的產量就驟減到了0。5噸,到了1976年,這種土著魚的捕撈量僅有6。5公斤——對此,從外地“偷渡”而來的麥穗魚絕對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麥穗魚在全球氾濫,歐洲成“重災區”?

受麥穗魚侵害的地區不僅僅只有云南,還有美國、澳大利亞、印度、越南、俄羅斯以及歐洲各國,其中最慘的就是歐洲。

眾所周知,麥穗魚對水溫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我國北方的黑龍江以及南方的珠江都能混得“風生水起”,甚至能適應38℃的高溫與接近冰點的低溫。麥穗魚最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5~30℃,對應的緯度區間則為北緯15度到50度——這和歐洲的地理範圍有很高的重合度。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歐洲地形圖

專家推測,麥穗魚起初可能是被當作觀賞魚引入了歐洲(另一種說法是,羅馬尼亞在引進中國的草魚和鰱魚時不小心混入了麥穗魚的魚卵),後來由於人為放生等原因擴散到了自然水域中,和當地的土著魚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除了吞食魚卵,麥穗魚還能啃食水生植物的嫩莖,搶佔底層資源和生存空間,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歐洲本土魚的生長和繁殖。

不僅如此,麥穗魚所攜帶的傳染性病原菌對歐洲的生態系統也產生了嚴重影響。2005年,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麥穗魚攜帶的病原菌感染了當地一種名為小赤梢魚(Leucaspius delineatus)的瀕危魚類,導致該物種的野生種群死亡率持續增加,繁殖率也因此明顯降低。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歐洲河流中麥穗魚正在逐年上升

後來,研究人員又在麥穗魚的面板組織中發現了80多種有害的寄生蟲,人工養殖的經濟魚類一旦感染,輕則產量下降,重則“全軍覆沒”。對歐洲的淡水養殖企業來說,麥穗魚的入侵也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相似的案例在匈牙利、塞爾維亞等東歐國家也有報道。即便是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沒能倖免,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麥穗魚也成為了常見的物種,入侵風險極高,未來幾年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到墨西哥和加拿大。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麥穗魚在美國的數量分佈

對於歐洲人和美國人而言,麥穗魚並不是理想的食材,想要透過“吃”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物種的泛濫並不現實。再者,麥穗魚一般都生活在水草豐茂的河流中,反應靈敏,不易被捕獲,想要獲得一定的產量也很有難度。

由於商業價值較低,漁民們也不會專門捕撈麥穗魚,只能任其自然繁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麥穗魚的泛濫趨勢。雖然歐洲的科研人員對麥穗魚展開了很多研究,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找到有效的清除方法。看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麥穗魚依然會成為歐洲的一個“心腹大患”。

那麼問題來了,麥穗魚憑什麼能“攻陷”全球呢?

和銀魚、池沼公魚類似,麥穗魚的壽命也很短,能活到3年的都很少見。但也正因為如此,麥穗魚有了一個非常突出的優勢:性成熟時間早,個體繁殖率高。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在中國,每年的4~6月是麥穗魚的繁殖盛期,此時的水溫正好適合幼魚的生長。孵化出的麥穗魚在當年冬季就能夠發育成熟,到了第2年春季,這些麥穗魚就能投入到新一輪的“繁殖大軍”中——與3-4年才能發育成熟的鯉魚、草魚相比,麥穗魚的生殖策略顯然更有優勢。

此外,麥穗魚一年最多可以產3次卵,每次的產卵量從500~3000枚不等,這和當地的餌料豐富程度、水溫高低有很大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和羅非魚、黑魚一樣,麥穗魚同樣也有護幼的習性——在稚魚期,親魚幾乎寸步不離,為後代的生長“保駕護航”,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麥穗魚的發育圖譜

麥穗魚能“攻陷”全球的另外一個“法寶”就是超強的適應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溫,麥穗魚對水中的溶解氧、pH值也有很強的耐受力——這也就意味著,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麥穗魚有更大的機率能夠生存下來。

總之,麥穗魚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威脅性的外來魚種之一,能夠阻止住進一步蔓延已是萬幸,但想要徹底清除,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總結

麥穗魚在國內外的的名聲雖然不好,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從食用價值來看,麥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肌間刺也比較少,適合老人、小孩食用。將麥穗魚作為一個養殖品種進行開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事實上,水產市場上已經有野生的麥穗魚供應了。

麥穗魚入侵32個國家,一年繁殖3次,歐洲成“重災區”?

和歐美國家相比,國內市場更容易接受麥穗魚及其加工品。更何況在養殖條件下,麥穗魚長得也更快,在當年就能長到8公分左右的規格,用來香煎、油炸都很不錯。由此看來,國內的餐桌將有望成為消滅麥穗魚的“第二戰場”——這或許是解決麥穗魚的最佳方式。

對於在國內外氾濫的麥穗魚,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