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古人異食癖到底有多恐怖,喜歡把玉石當食物,吃完真能長生不老嗎

2022-01-23由 魚羊秘史 發表于 漁業

玉屑的屑是什麼意思

古人異食癖到底有多恐怖,喜歡把玉石當食物,吃完真能長生不老嗎

文:夢貘貘

古人對玉的喜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服玉帶、佩玉墜、持玉箸、執玉壺、把玉盞、臥玉枕、含玉魚、掌玉璽,就連頭皮發癢,也要拿個玉做的梳子搔頭,甚至人死後,還要口含玉璧,而除了扮演這些常規角色之外,玉偶爾還會客串食物一職。

01

根據史料記載,周朝政府中設有專門管理玉器的部門——玉府,玉府的總編制有七十八人,“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周禮·天官冢宰》中陳述,玉府的職責是:“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齊,則共食玉。”所謂“王齊,則共食玉”指的是每當齋戒之時,玉府都要供給周王可以食用的玉。後來東漢經學家鄭眾解釋說:“王齊,當食玉屑。”

把玉磨成細小的顆粒供給帝王食用,難道帝王們都得了異食癖?

其實不然,食玉在古代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東漢時期的另一位經學家鄭玄對於古代君王的這個行為進行了解讀:“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

南北朝時期的博物學家陶弘景也從藥理方面闡明瞭食玉的妙處:“玉屑,味甘,平,無毒。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

《抱朴子·內篇》則稱,玉是仙藥,並援引另一本經書《玉經》上的文字作為佐證:“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也。”

食玉的文化是從何時興起的,史料中並無明確記載,我們後人從一些傳說中推測,其發源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據《山海經·西山經》撰文:峚山是丹水的發源地,山上熱氣騰騰的溫泉中總是湧出一種玉膏,而這種如脂般的玉液就是黃帝經常享用的美食。距離峚山四百六十里的鐘山,出產兩種彩玉,天神和地鬼都喜歡將之當做美食。

根據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所作出的判斷,黃帝白日昇天那一年,已經有152歲,可見“食玉”的確有令人長壽的功效。

無獨有偶,五代時期出品的《仙傳拾遺》一書中描述:周穆王中年時期西巡崑崙山,曾經在山巔上品嚐過當地的土特產,“飲蜂山石髓,食玉樹之實。”同樣這位名人也是在傳說中活到了104歲的高齡。

對此大詩人屈原表達了自己的嚮往之情:“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古人異食癖到底有多恐怖,喜歡把玉石當食物,吃完真能長生不老嗎

02

有關史料記載,先秦時期,玉不僅作為貨幣使用,而且它的價值高於黃金或者其他金屬貨幣。

《管子·國蓄》曰:“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春秋左傳·桓公元年》就有記載,魯桓公即位不久,鄭莊公就找魯桓公商議想以鄭國的湯沐邑祊地交換魯國的湯沐邑許田。因為祊田面積小,許田的面積大,為了達到目的,鄭莊公不惜以贈送對方玉璧的方式作為補償,迫使魯桓公答應了自己的無禮要求。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合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幣制改革,玉才褪去了貨幣的外衣。《史記·平準書》道:“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春秋戰國時期玉並不是便宜貨,想當年,秦昭王為了得到和氏璧,一口氣給出的報價就是15座城池。而在此之前,縱橫家蘇秦跑到楚國謁見楚威王,不幸被傳達室的小官吏所刁難,睚眥必報的蘇秦在見到楚王后就借用“食玉炊桂”一詞來形容楚國宮廷內部昂貴的物價。

由此可見食玉必然是統治階級才能享有的特權。

古人異食癖到底有多恐怖,喜歡把玉石當食物,吃完真能長生不老嗎

03

食玉的方法是很有講究的,《抱朴子·內篇》分析:食玉的確長壽,“然其道遲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

葛洪接著闡明食玉的方法有四種:“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以蔥漿消之為飴,亦可餌以為丸,亦可燒以為粉。”簡單地總結就是:化水、製漿、搗丸、燒粉。

按照這四種方法吃上一年,人就會修煉成鋼鐵俠,“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犯也。”

許多不求甚解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就已經激動不已,開啟APP準備網購幾百斤的玉件回來,葛洪的一位名為吳延稚的朋友當年也是如此,聽了抱朴子舉辦的兩場內部講座之後,就發誓要食玉成仙,於是他到處蒐羅玉圭、玉璋、玉環、玉璧,就連劍柄上的玉佩都收集了一大堆回來。就在他準備搗成丸子的時候,幸而被趕過來的葛洪及時制止了。

葛洪告訴對方:食玉要用未做成器具的玉料,否則不僅對人無益還會傷人身體。其最好原料是出自於闐國的白玉,其次是南陽的獨玉,最次的也要採自日南盧容的水中玉。

將遙遠西域運送過來的一、二百斤上好白玉磨成粉吃下去,這不管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般的人家可以做到的。

北宋嘉祐年間出版的《本草圖經·玉石上品》公佈了最新版的食玉方法:“餌玉當以消作水者為佳。又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潤臟腑,滓穢當完出。若為粉服之,即使人淋壅。”

從東晉時期的四種方法,逐漸演變成北宋時期的兩種方法,在文章裡,專家還專門指出制粉食用的副作用非常明顯,這是不是說明在七百多年間的演繹過程中,有許多人甘願充當小白鼠,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勘正各類食玉方法的錯漏之處?

《魏書·李預列傳》就講述了李預食玉傷身的故事:北魏孝文帝時期,朝中的武將李預羨慕古人服食玉屑以延齡增壽的方法,於是找了個機會親自跑到藍田去挖掘。幸運的是,這次探寶活動他的收穫很大,得到了玉環、玉璧和其他一些玉製品大約有一百多枚,這其中還有一些黑玉佩飾,也被他一股腦地打包帶了回來。

回到家裡之後,他挑選了七十多件玉製品打成了碎屑,天天服用。就這樣服用了一年,誰知這種行為不僅對健康毫無補益,身體反而日漸羸弱。

臨終之前,李預翻然悔悟,對妻兒哭訴道:“經書上說,服用玉屑應該拋棄一切慾望到山林中獨居,但是我是個好酒色的人,這次並沒有遵從服食仙藥的各種禁忌,這才是導致我失敗的根本原因。唉,這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啊!”看到這裡,我們只能感嘆他到死都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李預是在七月的時候去世的,這正是長安一年中最酷熱的時節,但是停靈了四天四夜,他的屍體卻一直都沒有腐爛,面板的顏色也沒有絲毫變化。入殮的時候,家人將還未吃完的玉屑用口袋裝好一起放入了他的棺木之中。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陳述:“服玉用藍田珏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則應神仙。有人臨死服五斤,死經三年,其色不變。古來發冢見屍如生者,其身腹內外,無不大有金玉。”

看了這段文字,感覺食玉之人彷彿都是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的五臟六腑漆上了一道防腐劑,然而這樣的養生之道不啻是送給自己一道催命符。

隨後陶弘景告誡眾多食玉愛好者:“煉服之法,亦應依《仙經》服玉法,水屑隨宜,雖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發熱,如寒食散狀。金玉既天地重寶,不比餘石,若未深解節度,勿輕用之。”只是人人都向往成仙,真正及時能剎住車的有幾個人呢?

古人異食癖到底有多恐怖,喜歡把玉石當食物,吃完真能長生不老嗎

04

《資治通鑑》記載,公元前115年的春天,篤信神仙之術的漢武帝開始在未央宮旁建造一座柏梁臺,這座柏梁臺高約二十多丈,柱子高大粗壯到七個人才能合圍,用上好的香柏木為梁,因此在數十里外都可以聞到臺子的香味。

柏梁臺的柱子上立有一個銅鑄的仙人,仙人的雙手高舉著一隻手掌般的玉盤,臺上裝飾著銅製的鳳凰。據稱搭建柏梁臺的陶磚都是特製的,每塊磚上不僅印有“元鼎二年柏梁”這幾個字,還印有數字,這些數字都是各個製陶工的工號。

漢武帝建造這樣一個“標誌性建築”,目的只有一個:承接來自天上的露水。因為有術士偷偷告訴漢武帝:只有用來自雲端的露水沖服玉屑,才能長生不老、返老還童

。因此後世之人也稱這座高臺為承露盤。

而就在這一年的夏季,黃河突發大水,關東地區受災嚴重,餓死的民眾數以千計。一邊是飲甘露、餐玉屑,一邊是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因此後世的司馬光評價漢武帝“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公元前104年,柏梁臺發生了一場火災,火災過後周圍的建築全部損毀,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高臺聳立在那裡。

公元前87年,年僅七十歲的漢武帝並沒有實現自己長生不老的願望,帶著諸多的不甘溘然長逝。

公元237年,三國時期的魏國,洛陽的皇家花園開始大興土木,魏明帝曹睿也想仿效漢武帝求仙的模式,於是下詔命人把當年漢武帝在長安建造的承露盤遷移到洛陽去。據說就在宮人們動手拆除承露盤的那一天,立在臺上的銅人忽然流下了眼淚。就在這時,一聲巨響傳來,承露盤從中間突然折斷,這震耳欲聾的響聲在幾十裡地之外都能聽到。

承露臺就此變成廢墟,唯一完整的就是那個銅人,只不過因為它過於沉重,宮人們只好將它留在了霸城。從此它就不知所終。

古人食玉主要源於那個時期的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瞭解還處於原始落後的階段,人們崇尚道家宣傳的“返老還童”、“得道昇天”這些理念,不可避免地受到方術士們毫無科學根據的誤導。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認識到食玉對人體所帶來的損害,人們最終還是放棄了食玉這一陋習。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夢貘貘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