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控涎丹的用量多少克喬模肖相如頻道

2021-05-18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漁業

代赭石的用量多少克

喬模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控涎丹的妙用。

本方終屬峻下之劑,臨床用藥請遵醫囑!

控涎丹,又名妙應丸、子龍丸,首載於宋·陳無擇《三因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味藥物組成,具有祛痰逐飲之功。

主治痰涎伏於胸膈上下,突發胸背、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吊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痺,或令頭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等症。

方中白芥子辛溫,善治皮裡膜外、胸膈間之痰涎;甘遂味苦性寒能洩,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瀉水之聖藥;大戟味辛苦寒,入肝脾腎三經血分,功專瀉水散結。三藥合用,長於袪痰逐飲。

現代臨床用其治療痰涎水飲停於胸膈而見胸脅隱痛,舌苔粘膩、脈弦滑者。

據臨床報道,善用本方者常收奇功,如治療肺源性心臟病、頑固性便血、不孕症、胃脘痛、水腫、瀉洩、噎膈、腎病綜合徵、坐骨神經痛、痺證、中風、失眠、陽萎、關節滑囊積液、瘰癧、陰疽、乳房包塊、雀斑等,均取得滿意療效。

本方劑型為丸劑,“丸以緩之”,故力較緩,但終屬峻下之劑,

須患者形證俱實方可應用。

01

失 眠

【病案舉例】

(錢守章醫案)

唐XX,男,21歲,大學生,1982年5月11日初診。

失眠三年餘,神志恍惚,視物模糊,猶天旋地轉,欲嘔不得,記憶力甚降,嚐遍了鎮靜安眠西藥,又針灸治療二十餘次,兼輔以中藥,但症情猶與日俱增。

近日來說話頗少,眉目上揚,情緒激越,溲黃,脈弦急滑,舌黃薄滑,脅下拒按。證屬控涎丹證無疑。

處以控涎丹10克,薑湯頓下。當日下利10餘次,清黃稀水,自言肛門因下利而灼痛。

第2天后控涎丹改為5克,配以六味地黃湯,養陰清利兼顧。一月愈。

【按語】

失眠辨證當首分虛實。實者多因肝火,痰熱而起,虛者常由陰虛、血虧所致。

本案失眠而兼眩暈、乾嘔、脅痛拒按、舌黃且滑、脈弦急滑,此屬痰熱結實。

痰熱擾心,則失眠、情志恍惚;痰飲中阻,清陽不升,則眩暈;飲邪上逆,胃失和降,乾嘔乃作;脅下拒按,為飲邪結實。

本證痰飲積聚,患者形壯體實,非用快藥利下不能袪其邪,故以控涎丹攻邪逐水,袪痰清熱,乃使痰熱而去而諸症悉平。

02

肺源性心臟病

【病案舉例】

(錢守章醫案)

張XX,男,49歲1981年10月29日初診。

素患支氣管哮喘,近年來又確診為肺源性心臟病,痰液膠粘,絲絲不斷,口渴咽燥,胸痞拒按,夜不能平臥,呻吟達旦。自述小溲熱燙氣穢。

心臟聽診,收縮期、舒張期均有3~4級雜音,肝檢於肋下4指,口唇淡青紫,杵狀指,脈弦沉緊,舌薄,根略黃膩。

因肺脾腎三虛,攻既不任,補更肆逆。

時值山藥泛市,建議縱食,資以大補肺腎,協以控涎丹每日3次,每次1克,薑湯下。

藥後稀水稀便甚多,健康轉佳。病家自謂:“越瀉越暢心(舒適)”。次年竟能做些家務事了。

【按語】

本案病者患肺源性心臟病已歷六載,現症痰液膠粘,絲絲不斷,此病痰也;口渴咽燥、尿熱氣穢,此病熱也;胸痞拒按,此屬實也;

病歷六載,久咳傷氣,此兼虛也。

綜上可知,本患實屬痰熱相結,本虛標實之證。

因其攻既難任,補助邪張,故宜標本兼顧,補瀉並施,乃囑患者縱食山藥以補其虛,控涎丹量少頻服以逐其飲。

藥後飲去正復,病乃向愈。

臨證所見肺源性心臟病,病機以本虛飲盛者最為多見,因此在逐飲祛邪之時,勿忘扶正,以免陽氣亡脫,病轉危殆。

03

過敏性結腸炎

【病案舉例】

徐XX,男,53歲,1983年2月15日初診。

自述8年前大便次數增多,裡急後更,但食納尚旺,體力不衰,故也未曾理會。

近3年來大便次數明顯增多,甚至一天5~6次。食納猶可,工餘頗覺神疲。西醫謂之“過敏性結腸炎”,迭用西藥,又作灌腸治療,罔效,患者自認“年高功能衰退”,也不甚求醫了。

顏面枯黑無華,舌加棍狀,尖紅有刺,舌面水滑,脈弦細沉緊,與控涎丹證相符。

予以控涎丹,每日5克,薑湯下。服完250克,大便完全正常。隨訪2年,未見覆發。

【按語】

過敏性結腸炎,屬於中醫“洩瀉”範圍。本案患者8年來大便次數增多,甚時每日5~6次,顏面枯黑無華,舌面水滑,舌尖紅,脈弦細沉緊,證屬飲熱內結大腸。

正如《金匱要略·痰飲篇》所云:“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本證由於水飲停留,陽氣不通,所以病者脈沉緊弦滑,飲邪未經攻逐,其人每欲下利,利後反覺舒快,此為飲邪與正氣相搏。

有欲出之勢,病者雖然下利,但病邪未能盡除,故其人終不得痊癒。

治宜攻逐水飲,用予控涎丹下之,其病乃安。

04

冠心病

【病案舉例】

(胡谷塘醫案)

馬X,女,49歲。

罹患胸廓痺痛,心悸氣短及顏面四肢腫脹,胃脘脹痛等症已纏身7年有餘,經西醫多次檢查,患有冠心病、慢性腎炎、胃竇炎等多種頑固性疾病,常服西藥治療,少有效果,病情時輕時重,體質每況愈下。

觀其面色虛浮晦暗,四肢輕度浮腫。自訴胸廓憋悶隱隱作痛。心悸氣餒,動輒加劇,胃脘經常脹痛拒按,小便量少,大便不暢,初硬後溏,白帶素多,納少頭昏,脈沉弦,舌淡胖苔白潤。

病脾腎陽虛,心陽不振,水溼不化,充斥上下,溢於肌膚;胸陽不運,宗氣虛餒,陰乘陽位,痰水凌心。

宗仲景法,投瓜蔞薤白、真武之類約進30餘劑,症狀略有好轉但不理想。

遂改用控涎丹15克,令分作5包,囑日服1次,5日後再觀進退。

複診告稱:服藥期間曾出現腹痛、瀉洩稀水樣糞便十餘次,腫脹逐漸消退,胸痺大減,胃中舒適,惟覺虛弱之感,再疏黃芪、白朮、茯苓、炙甘草、桂枝、半夏、陳皮、防己、附子、川芎等組方,又服30餘劑,上述諸症大為改善。

為鞏固計,根據上方製成丸劑,囑其堅持服用半年,隨訪2年,症狀穩定,已能上班工作。

【按語】

查本案患者諸症,乃屬脾腎陽虛,飲停於胃,上凌於心,外溢肌膚所致;

細考各症,舌淡胖苔白滑,其脈沉弦,為陽虛停飲之徵。

飲停何處?

胃脘脹痛拒按,小便量少,大便不暢,飲結胃腸可知;胸廓憋悶,隱隱作痛,心悸氣餒,動則加劇,此為飲邪上乘,陰乘陽位,心陽被遏所致;四肢浮腫,面色虛浮暗晦,亦為飲溢四肢,頭面,營衛失榮之故。

醫者前投瓜蔞薤白、真武湯之屬扶陽利水,下氣豁痰,通陽散結亦屬正治之法,奈何飲邪結實,藥輕邪甚,力有不逮,故醫者暫避虛體於不顧,光以控誕丹蕩逐痰水,峻劑緩投,專事攻邪,俟飲邪得去,再予扶正。

05

幽門梗阻

【病案舉例】

(胡谷塘醫案)

舒X,男,43歲,罹胃痛之疾已10多年,旬日前因與鄰里糾紛發生爭執,胃痛大作且伴嘔吐而住院。

西醫以輸液為主治療數日,胃痛稍緩但嘔吐反劇。水谷入胃停瀦中脘不能下行,胃脘脹滿,少頃,必傾囊吐出為快,大便多日不通。

西醫診為幽門梗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查其脘腹脹滿,按之抵抗,有振水聲,頻頻作嘔,口乾,但不敢飲水,診脈沉而有力,舌淡邊有淤點,苔白膩。

此乃痰涎淤血互結於胃脘,阻塞幽門,氣失和降而上逆,以成關格之勢。

乘其正氣未敗,邪氣未固,應投逐痰破血之劑,以奪其關隘開其所結,只須腑氣一通,即可化險為夷。

當即贈予自備之控涎丹15克,分作三份,另處代赭石30克,水煎,令其餐後取汁吞服一包。

湯藥吞服,須臾腹中雷鳴切痛,輾轉呻吟,俄頃嘔吐大作,水液之中雜有痰涎,腹脹隨之減輕,但腑氣未通。

午後令其如服一次,病者恐懼,耐心勸導後始敢吞服,至腹痛又作,約半時許有便意甚急,扶入廁即瀉,初頭較堅續下稀水,至此梗阻消除;再予益氣健脾,活血化痰,調氣和胃之劑,調治3日痊癒出院。

【按語】

本案水谷入胃即吐,胃脘脹滿,大便不通,如《雞峰普濟方·關格》所云:“吐逆、大小便不通……此關格之證”,西醫診為“幽門梗阻、十二指腸潰瘍”。

據其症狀觀察,脘腹脹滿,胃有振水聲,嘔吐頻作,口乾不欲飲,脈沉而有力,舌淡而邊有瘀點,苔白膩,

證屬痰瘀相結,阻塞於胃,先投控涎丹合代赭石湯逐飲和胃,降逆止嘔,再予益氣活血之品以善其後,藥僅數劑而頑疾頓失。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名方治療疑難疾病》,喬模等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993。2。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百度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