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2021-12-05由 文化養生談 發表于 漁業

伏龍肝的別名叫什麼

中藥是什麼?相信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聽到這個問題,心裡總似乎有千言萬語可以拿出來形容或者定義。但真拿出來後,似乎又總覺得不合適、不夠全面。您有沒有那樣的感覺?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什麼是中藥,簡而言之,就是中醫運用以治病的“藥”。雖然,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識裡,中藥就是植物、動物、礦物、以及其它加工間接獲得的東西。

在民間素有“萬物皆藥”的說法。雖然,客觀地說,這個說法似乎有點武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醫的眼裡,很多平常被人棄如敝履的賤物,在特殊場景下就成了治病救人的“藥”。無論是自然界的植物,還是生活行為帶來的某些“廢物”,有時候也能用一種出人意料的身份出現。

比如伏龍肝,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名字,其實就是做飯的柴灶下的黃土。被柴火長年烤炙後,成為一種健脾之品。甚至很多天然中草藥,還需要藉助它來炙炒,如土炒白朮。這就是“萬物皆藥”的最形象的闡述。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現代人生活環境極大改善,尤其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這種“萬物皆藥”的概念已經非常淡薄了。而對農村人、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人、或者是偏遠地區的人來說,這個觀點依然還是很有市場的。

筆者自幼生長在農村,小時候,還需要跟隨大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最記憶猶新的,就是去菜地裡拔除各種雜草。各種形形色色的,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瘋狂地和每天都需要吃的蔬菜搶地盤,還讓我們跟著受累。

拔草的時候總會想,這些討厭的雜草是哪裡來的呢?為什麼要生長在菜地裡,而不是選擇人跡罕至的荒野呢?既然我們這麼討厭它們,大自然為何還是要創造這些東西呢?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後來才知道,那些雜草裡,有薺菜、有地菜,也有車前草,每個季節都會有不同的雜草。雖然現在,那些薺菜和地菜之類,都是難得的綠色食品。可在那個年代,也就是雜草兩字而已,遠不及黃瓜白菜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每當有點頭痛腦熱、面板長個什麼小癤子之類的,就是那些需要被除去的雜草,諸如車前草、薺菜之類,就被從野外草叢裡小心翼翼地找出來。一番洗淨之後,熬點水喝了,雖然味道不大親切,卻總比打針要容易接受……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文化養生談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之所以說到這些,無非就是和大家解釋一下“萬物皆藥”的起源:中藥就是如此,只需要在合適的場景,選對了合適的東西,被選擇的就是治病救人的良藥。它們本身並沒有貴賤之分。之所以有人參貴如金之說,那只是市場規律的結果,和中藥本身並沒有關係。

因此,對於中藥的定義,我們也可以認為,它並沒有具體的範圍。廣義上來說,我們每天都吃的大米小麥,在某個場景下也是中藥之一。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這個現象,其實可以用《黃帝內經》裡的兩句話來概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世界萬物皆有氣味,因此萬物皆藥。

而在中醫中藥的理論系統裡,四氣五味就成為了它的“標籤”。在歷代本草裡,無論哪一種中藥,都會有其固有的“氣和味”。當然,這個氣味有可能根據產地、炮製加工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其次,中藥還有“歸經”的說法。這也是結合了經絡學說、藏象學說之後的產物。所謂歸經,很有點類似於現代科學的“專”,也就是某種中藥、對某一條或者幾條經絡有更“專業”的親和性。如人參就可以歸“心脾肺”三經。

也就是說,想要認識、掌握一味中藥,就得熟悉它的性味歸經,這才是最基礎的中藥學習方式。當然,它的“體、色、氣、味、形、性、能、力”八個方面,再加上炮製方式,才是全方位的。

那麼,什麼是中藥的四氣五味呢?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僅說四氣五味,其實很簡單,也就是“寒熱溫涼”四種氣,和“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兩者搭配並賦予在每一味中藥身上,成為我們認識並歸納它們的主要途徑。從“神農嘗百草”至今,無論是形而上的傳說,還是實而用的實踐,都離不開“四氣五味”這兩者。

寒:熱者寒之。寒性的中藥,當然是處理熱證的。雖然熱證有實熱虛熱之分,但中藥的“寒”性則沒有這個區別。通俗而形象點說,就相當於“冰”,用之以清熱或者增加“陰”之功用;

涼:涼也就是寒的“迷你”型,不像“寒”那麼刺骨。比如,夏天天氣熱,我們需要“乘涼”,而不是“乘寒”。或許,我們也可以將“涼”理解成“更自然、更環保”。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熱:寒者熱之,和上面的“寒”剛好相反。通俗而形象點說,就相當於“火”,用之以驅寒或者增加“陽”之力量;

溫:溫其實就是“熱”的亞型,力量稍弱、更和緩一些而已,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溫熱的區別,可以用氣溫來比對一下:夏天氣溫高,我們會說“好熱,熱得難受”;冬天氣溫低,我們要烤火,會說“溫暖”。也就是說,溫熱的區別,溫更接近自然狀態。

上面是“四氣”的大致闡述,那麼什麼是五味呢?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相對於四氣來說,五味更容易理解一些。因為它本來就和我們舌頭的感覺相同。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我們每天的飲食幾乎都能夠感知到。所不同的是,中藥的五味,每一種味道也有側重的臟腑經絡,以及“動作”上的方向性。

如酸入肝,這是五味和經絡臟腑之間的聯絡;酸能收斂,這是五味在動作上的“方向性”選擇。以此類推,苦入心,苦能洩;甘入脾,甘能緩;辛入肺,辛能散;鹹入腎、鹹能下。

以上就是中藥五味的大致介紹。

“中藥”是什麼?如何理解“萬物皆藥”,全面認識四氣五味

總的來說,中藥是一種傳統的理論體系,它有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觀察與分析。但這遠遠不夠,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四氣五味、性味歸經之說已經有了捉襟見肘之感。如何有效藉助現代科學的手段,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中藥,這是需要每一箇中醫愛好者認真思考的。

但是,完全摒棄四氣五味與性味歸經,就真的適合嗎?這也是一個需要好好論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