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2023-01-11由 靜心愛歷史 發表于 漁業

讚的繁體字怎麼寫的

1969年9月的一天,在甘肅省武威市北門外,幾個農民在雷神廟附近挖防空洞時,意外挖開了一座古墓。

他們帶著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古墓,看到墓室內堆放著銅馬銅車,整整裝了三麻袋,揹回村裡,存放在庫房裡。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堆“破銅爛鐵”裡卻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改革開放後,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誌,也成為了武威的城市標誌——“馬踏飛燕”。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雷神廟與武威城

這個雷神廟建在大土臺之上,至於雷廟建於何年何月,已經無從考證,彷彿只有旁邊一棵三人才能合抱過來的老槐樹才能說清他的歷史滄桑。

因為雷神廟建在土臺之上,當地人更習慣地稱之為雷臺。

也有史料記載說,雷臺為前涼(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

風雨雷電,在古代充滿了神秘的力量,自然學說還不能解釋,人們常常祭祀“風雨雷電”四神,祈禱風調雨順,百姓安寧,全國各地均有雷神廟。

再說一下武威城,武威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武威地區處於河西走廊之上,在西周時期屬雍州,春秋以前為遊牧民族西戎佔據。到秦統一六國後,武威地區成為月氏牧馬之地。

公元前174年 (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匈奴擊敗月氏,佔據河西走廊。直至到了強軍好武的漢武帝時期,將“雍州”改稱“涼州”,取其荒涼之意。隨後,漢武帝又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將整個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

於是漢武大帝為彰顯武功,在河西走廊設定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始有“武威”的之名。

武威曾為遊牧民族的牧馬之地,牧民崇尚烈馬更在情理之中。

幾個農民,從古墓中挖出的三麻袋“破銅爛鐵”中有39匹銅奔馬。

古墓中挖出“破銅爛鐵”的事,雖然沒有引起當地農民的重視,但是這個訊息還是很快傳到了市裡、省裡,不久,這三麻袋“破銅爛鐵”被送到了省甘肅省博物館。

這座古墓經專家考證為東漢晚期的一座大型墓葬。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郭沫若大讚銅奔馬

兩件後,著名學者、考古學家郭沫若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在39匹銅馬中看到其中的一匹銅奔馬,驚喜異常,他激動地對眾人說:

“它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

不久,這匹銅奔馬送到北京博物館展出。敦煌學研究專家常書鴻看到銅奔馬之後激動地說,這正是他和徐悲鴻20年前談論要找的一件珍貴文物。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原來,1951年,他和畫馬的大師徐悲鴻談論馬的畫法時,由壁畫中的馬開始,談到了法國畫馬名家吉利古爾的馬,還有世界各國的畫馬,他們一致認為,這些古今中外的畫馬,都沒能創造出“天馬行空”的理想神態。

徐悲鴻還指出,畫馬的難處在於,不但要畫出馬的神速,還要畫出馬的烈性,像紅鬃烈馬那樣拼命的性格。當常書鴻看到這匹銅奔馬,立即被它的藝術氣息所吸引,它完整地再現了這種“天馬行空”理想境界。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馬踏飛燕”的深刻寓意

這匹銅奔馬身高34。5釐米、長45釐米,馬首高昂,三足騰空,右後蹄輕踏一隻飛鳥,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運動速度和整體平衡相統一的“天馬行空”造型,完美無缺,是古今中外藝術家心馳神往的理想神態。

經過考證,有關專家對這匹“銅奔馬”進行了解讀:馬蹄踏著的那隻飛“鳥”,為神話傳說中專司風雨神鳥龍雀,是風神,龍雀也被稱為飛行最快的鳥;馬則是行空天馬,馬能踩在展翅的龍雀背,寓意這匹天馬比龍雀跑的還快,故稱之為“超越風神龍雀的行空天馬”,於是將這個銅奔馬簡稱為“馬超龍雀”,後俗稱為“馬踏飛燕”。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有寫道:

銅雀蟠蜿,天馬半漢

”之句,是稱皇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製陳列品,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

《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

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形象。

外國藝術家看到這匹銅奔馬時,無不驚呼,這是絕世珍寶,是藝術作品的最高峰。

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誌。武威市也將其作為城標。

1969年,甘肅農民意外挖出三麻袋“破銅爛鐵”,有一件成了國寶

1997年,國家郵電部發行了“銅奔馬”紀念郵票,作為“中國旅遊年”的特殊紀念品。

“馬踏飛燕”銅奔馬的出土和被發現都很偶然,後被定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也是實至名歸,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