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2023-01-08由 九思文史閣 發表于 漁業

紅斑水蛇能吃嗎

1970年的一個黃昏,於老太樂滋滋地提著布兜回到家,因為她剛剛賣了自己的餵雞碗,竟然得了80塊錢,她沒想到那麼一個又髒又臭的碗能賣這麼多錢,然而,幾個月後,專家卻對這個碗估價5個億!

這天,於老太照常在家裡餵雞,突然鄰居來找她嘮嗑。鄰居告訴她,自己的表妹家裡竟然有一件文物,被文管所收了回去,還給了不少獎勵的,鄰居自己也在家裡翻騰了好幾天,可是鄰居家是新蓋的房子,家裡的老東西早就在蓋房子的時候扔了,自然是一無所獲。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眼看要到正午了,鄰居著急回家做飯,話還沒說盡興就不捨地往家裡趕,剛走出門又踏著小碎步貼著於老太的耳朵說,“你也好好看看家裡的老物件,我之前見你家裡有一個挺古老的瓷盆,說不定是好東西呢?”

說完,鄰居就一溜煙回家去了。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鄰居說的那個瓷盆,於老太是有印象的,因為那東西確實年代久遠,自己嫁到這個家的時候就有了,當時看它挺厚實,容量也大,就用來裝老粗鹽了。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後來,家家戶戶條件都好了,廚房的瓶瓶罐罐都被兒媳婦換了一撥又一撥,唯獨這個瓷盆沒有扔掉,因為兒媳婦也覺得這瓷盆質量不錯,顏色也漂亮,就留下來放個針線之類的。

再後來,兒子兒媳在縣城裡買了房子,家裡他們用得著的物件也都被他們拿走了,因為新房子裝修得賊漂亮,還是北歐輕奢風格,這個瓷盆自然就被嫌棄了。

早些年,於老太還會用針線做一些小東西,現在年齡大了,眼睛也不好使,針線活兒做不了,這個盆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為了打發晚年時光,於老太學別人養了些家禽,一天到晚的在雞圈裡倒騰,時不時的跟家禽說說話,日子倒也過得悠然自在。

時間長了,於老太跟這些家禽像是有了感情,又因為家禽數量越來越多,原來的餵食碗太小了,於老太就乾脆把廢棄的瓷盆拿來餵雞了。

這一喂就是十幾年,由於碗的容量大,又結實,偶爾雞飛蛋打把它摔了也沒碎過一丁點,所以,於老太對這個餵雞碗特別滿意。

經鄰居一提醒,於老太越想越覺得這碗還真有可能是個值錢的東西,左思右想決定去試試,心想萬一是個好東西還能換點錢呢!

說幹就幹,當即,於老太太就把盆揣進一個老舊的布袋子裡,向文管所走去。工作人員見老太太穿著樸素,身上還有雞糞的味道,都下意識地遠離。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一個小夥子接待了於老太,得知老太太的來意之後,小夥子開啟布袋子,一股臭味撲面而來。小夥子忍著惡臭用工具稍作清理,又用放大鏡仔細看了看乾淨的部分。

老太太也有點不好意思,就輕聲問小夥子,這東西所裡收不收,小夥子一時間也看不出什麼眉目,心想老太太跑一趟不容易,就給了老太太80塊錢,收下了這個髒兮兮的餵雞盆。

老太太心裡樂滋滋地提著布兜回到家,80塊錢在她那個年代相當於一小筆鉅款了,她沒想到那麼一個又髒又臭的碗能賣這麼多錢,真是喜從天降的感覺。

事後,所裡用專業的清洗技術對餵雞盆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清洗,這下,餵雞盆的廬山真面目終於露出來了。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原本又髒又臭的餵雞盆,居然通體是湛藍色,上面還佈滿了小圓點,遠距離看就像是雪花灑落在上面,甚是精美漂亮。

專家都被這個漂亮的餵雞盆驚呆了,經過一系列的查驗,專家確定這是件名副其實的國寶,名叫

灑藍釉,現世僅存3件,價值5個億。

為什麼這東西會被專家給出天價的估值呢?

原來碗底寫著“大明宣德年制”6個字,灑藍釉正是初創於明宣德年間,很有可能這是世上僅存的第一批灑藍釉。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宣德帝朱瞻基很愛玩,尤其愛玩鬥蛐蛐,後來又痴迷於擲骰子,還專門下令讓景德鎮為他燒製一款用來玩骰子的瓷器,這就是歷史上的灑藍釉。

灑藍釉的釉面彷彿自然灑落的藍水滴,一開始灑藍釉的外層是白釉,工匠在第一次燒製完成後會用藍釉輕輕地吹在白釉上,形成參差不齊的斑點,沒有被藍釉覆蓋的白釉若隱若現,宛如雪花落在了湛藍的湖水上,別有一番藝術之美。

由於灑藍釉的製作過程困難,工藝複雜,成功率也低,所以在當時灑藍釉也並非尋常之物,1435年,宣德帝過世之後,灑藍釉也就跟著停產了,流傳至今被發現的灑藍釉只有3件,每一件都珍貴無比。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之前被發現的灑藍釉一件在1980年被拍賣,一件被天津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件就是老太太的餵雞碗,雖然國寶曾經蒙塵,還好歷經千帆回到了首都博物館,展現它背後的文化價值。

如果你有機會到首都博物館走一遭,請一定去看看這件有故事的國寶——灑藍釉。

老太太賣80元餵雞碗,幾個月後,專家竟然估值上億

關注@九思文史閣,讀文史故事,品當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