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2022-12-29由 DearAuto 發表于 漁業

甲醇發動機壽命是多少

採訪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是一種很愉快的經歷,當然不僅僅因為我們有很多觀點高度一致,更因為吳堅院長的那種樸實和誠懇。說是採訪,實際上更像是老朋友之間的一次閒談,整個採訪,吳堅口中沒有一句漂亮的話、時髦的話、聽起來很高階的話,當然,同時更沒有一句空洞的話、過頭的話、繞圈子的話。

採訪安排在11月19日廣州車展媒體日的下午,我和吳堅都提前到了,原定的專訪間還沒有空出來,我們在埃安展臺隨便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來就聊開了。旁邊人來人往,我們聊得輕鬆愜意。原定1個小時的採訪,結果我們聊了2個來小時,意猶未盡。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

01,從HEV、PHEV到“XEV”

DearAuto:

這次車展的一大變化,是中國品牌展示了很多重磅的混動技術和車型,傳祺說2025年要全系車型混動化,2030年混動銷量佔比要超60%,您對未來中國混動市場怎麼看?

吳堅:

混動這個概念外延其實很寬泛,電池多的做“插混”,電池少的做“混動”,更少的做“弱混”,再少的是“微混”——只有啟停功能的就是“微混”,48伏是“弱混”。所以我們現在用“XEV”這樣一個概念,它可以是HEV,也可以是PHEV。

未來,從減碳的角度去看,燃油車的出路只有“混動化”一途,

因為國家已經確定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時間節點,汽車行業的這兩個時間節點可能還要略早一些,廣汽集團的目標分別是2028年和2050年,在這個“指揮棒”之下,整個汽車行業包括廣汽,都會加快“混動化”轉型的速度。

DearAuto:

廣汽在國內是最早開始做混動的,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機電耦合系統核心技術的少數幾個廠家之一。

吳堅:

確實如此。廣汽早在2009年就開始搞混動(研發),做混動必須要有專門的變速箱,因為豐田THS是專利技術,所以其他人都得繞開它,大家用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基於某一個自動變速箱,然後在不同位置放電機,有P1、P2、P3、P4等不同方案,當然還有P0——就是啟停、48伏這一類。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根據電機位置不同,有P0-P4等不同的混動方案。

最初,我們是基於傳統變速箱去做混動,採用了P1的方案,但由於變速器的能力和侷限,我們的效率做不到豐田那樣高,傳動效率至少得達到95%以上才能充分體現出混動的優勢,我們當時達不到。

於是,我們也在探索其他的驅動方案,就是增程式的方案。但當時時機不對,我們推得太早,當時充電設施非常少,很多使用者基本不充電,對車來講全是發電工況,這時系統效率是最低的,它就是一個串聯模式,用汽油機驅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然後再用電池裡的電驅動車輛,傳動鏈很長,效率很低,這種情況下整個系統效率遠遠不如普通混動。

我們就開始反思這樣一個驅動模式是否合理,尤其是在充電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考慮能不能增加一個發動機直驅的模式,於是就衍生出了後來我們叫做“串並聯”的方案,類似於現在比較流行的本田i-MMD的方案。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2015年上市的傳祺GA5 PHEV是國內最早的增程型電動車,吳堅認為這款車有點生不逢時,推得太早了。

這種串並聯的混動系統,我們是第一家幹出來的,叫做GMC機電耦合系統,也是最早投產的,遺憾的是賣得不多,因為成本還是不低,增加了一個電機,然後電池包也有13kWh,那個時候電池的成本比現在高多了,所以我們走得太早,市場推廣相對來說很吃力。但是充電設施逐步完善之後,尤其是在一些限購城市,充電變得越來越便利,大家也開始慢慢習慣去充電,這類插電混動也開始逐漸受到使用者的歡迎。

我們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並不是輸在技術上,而是輸在時機上,所以在GMC 1。0的階段,我們的銷量並不好,但在插電混動技術領域,我們確實是行業先驅,現在各家推出的所謂“DHT”,包括比亞迪的DM-i,其實結構上都和GMC類似,“串並聯”這個概念現在所有主機廠都接受了。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目前在售的GS4 PHEV搭載的就是GMC 1。0混動系統,匱電狀態綜合油耗已經低至4。6升。

長城、長安、吉利,包括比亞迪,之前也都走了一些彎路,也都是從P1、P2、P3走過來,最後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方案最合理,因此最後也基本上都是串並聯的路線。串並聯方案既繞開了豐田的專利,又能夠達到豐田THS相同的效率,匱電狀態綜合油耗也可以做到四點幾升,我們目前在售的是GMC 1。0系統,GMC 2。0很快就會上市,效率更高,油耗還可以再低。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本次廣州車展亮相的傳祺影豹混動版,搭載GMC 2。0混動系統,官方綜合百公里油耗低至3。6L/100km。

02,推動各主機廠統一HEV電池規格

DearAuto:

現在的問題核心還是如何把混動系統的成本降下來。

吳堅:

後續我們會進一步把成本降到一個合理的範圍,目前來講,我們混動系統本身的成本(和比亞迪DM-i)基本上是相當的,甚至我們還有一點小優勢,比亞迪DM-i的優勢還是在電池上,他們自己生產電池,電池產銷規模大,成本非常低,這是我們需要學習、借鑑的地方。

往後,混動競爭的關鍵在電池上,因為電池的差異很大。

DearAuto:

對PHEV來講電池確實是關鍵,因為電池用得比較多,但對普通HEV,電池包很小,也就一兩度電,電池的成本是不是就不那麼重要了?

吳堅:

並不是這樣。HEV需要專用電池,無論是在能量回收階段還是助力階段,它的放電速率要求很高,要在短時間內很快達到峰值,所以HEV對電池的要求跟PHEV、BEV是有點不一樣的,BEV和PHEV上用的屬於

“能量型電池”

,而HEV用的是

“功率型電池”

目前,由於BEV量很大,動力電池產銷規模很大,成本下降很快,PHEV自然也就跟著沾光,但是做HEV專用電池的卻很少,大部分供應商的產能都去做需求量更大的能量型電池了,做功率型電池的越來越少,成本也就降不下來,所以,現在反而是混動專用電池的成本更高。

DearAuto:

所以國內廠家更願意做插混,而非普通混動?

吳堅:

只要有合適的電池,混動也可以做。我們也有混動的方案,只是算下來成本(和PHEV)可能差不多,但是,PHEV能上綠牌,還能免購置稅,從使用者的角度,如果價格差不多肯定更願意選插混。

DearAuto:

傳祺講2030年混動化車型銷量佔比要達到6成,您估計其中PHEV能佔多少?

吳堅:

這個問題我今天回答不了,所以我們用了“XEV”這樣一個概念,包含了HEV和PHEV。

DearAuto:

但是廣汽豐田有明確的答案,就是到2025年,HEV佔50%,BEV和PHEV合計佔10%,HEV還是絕對主力。

吳堅:

那是因為他的混動電池是自己做的,在中國已經有兩個電池工廠。

DearAuto:

看來主機廠自己做電池也是大勢所趨?

吳堅:

也不一定非得自己做不可。我現在在推動一件事,就是建議各主機廠統一HEV的電池規格,然後找一兩家電池廠定製化生產,這樣大家一起能把量做起來。如果沒有量支撐的話,HEV專用電池的成本就很難降下來。最近我跑了很多家去談這個事,如果能做得成,對整個中國汽車品牌都有好處。

當然,主機廠也越來越意識到電池的重要性,大家都會考慮如何解決這個瓶頸,有的是自己開發,有的是合資合作,有的是股權投資,廣汽是每條路線都走,和中海鋰電是股權投資,和寧德時代是合資合作,同時也在自研自產,我們已經推出了海綿矽負極電池,哪一條路都不敢放棄。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廣汽自主研發的海綿矽負極片電池,該技術實現鋰離子電池體積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分別提升了25%和16%。

03,實現碳中和還得靠氫

DearAuto:

行業裡很多人認為到了2030年,BEV佔比能達到50%,甚至60%、70%,您怎麼看?

吳堅:

智慧網聯在BEV普及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我個人認為這個作用超過7成,很多人買BEV,有7成原因是因為智慧網聯帶來的種種好處。這方面燃油車和混動車目前是落後於BEV的,但這並非燃油車、混動車不能智慧化、網聯化,而是BEV本身對智慧網聯的需求更加迫切、更加現實一些,比如它要知道什麼時候充電、去哪裡充電、哪個充電樁是空的等等,智慧網聯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燃油車、混動車沒有這個需求,所以,BEV在智慧網聯方面的暫時領先是需求推動的。因此,不應該說是軟體定義汽車,而是使用者需求定義了軟體,然後軟體再定義汽車。事實上,燃油車、混動車可以做到一樣的智慧化和網聯化,那時,BEV的智慧化標籤就會弱化。

DearAuto:

那70%的購買因素也就不復存在了,很多人也就不再會因為智慧網聯功能而選擇一款BEV了。

吳堅:

此外,BEV還面臨許多重大的挑戰,比如電池的回收問題,現在各家的動力電池規格、電壓都不一樣,怎麼梯次利用?電池技術雖然有很大進步,但能量密度始終還是太低,真正要能替代燃油車,電池能量密度需要提高5倍才行。

DearAuto:

從全社會能源供給體系的角度,BEV並不能真正實現碳中和,汽車行業最終要靠什麼實現碳中和?

吳堅:

混動、插混這些技術手段,當然也包括常規動力的減排等等,都是碳達峰的手段,真正要做到碳中和一定是靠氫。但並非只有FCV(氫燃料電池車)一條路,氫本身也只是個能量的狀態,就是說可能是氫,也可能是甲醇,或者是氨。

所以,我也不願意叫氫能,更願意叫靈活燃料,

無論是氫,還是氨、甲醇,其實都是一種能源的中間形態,

用各種各樣的清潔能源——比方說水能、風能、太陽能——制氫,或者是氨、甲醇,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碳中和。

氫可以解決脫碳的問題,氨和甲醇則更容易儲運,氫轉化成氨或者甲醇,車上就不需要那麼大的罐子了。

DearAuto:

但這還是個問題嗎?豐田第二代Mirai,5。6公斤的氫已經可以續航850公里了,而且還是WLTC工況。

吳堅:

它是一種組合方案,包括很多低阻技術、輕量化技術等,但是3個儲氫罐的總體積還是很大,而且也很貴。燃料電池方案本身還是有很多侷限性,不僅貴,而且壽命有限,電堆的壽命大概也就5000小時左右,而且需要高純度的氫,稍微有點雜質,質子交換膜很快就堵了。相對而言,我們開發的氫氣內燃機吃的是粗糧,不需要高純度氫,壽命至少是50萬公里,而且成本(比氫燃料電池)低太多了。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寶馬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一款搭載氫氣發動機的“氫能7系”。

DearAuto:

寶馬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搭載氫內燃機的“氫能7系”,可是為什麼最終氫燃料電池還是戰勝了氫內燃機,成為目前行業主流的氫能技術路線?

吳堅:

這都還只是階段性的。寶馬之前搞氫內燃機也同樣存在一個時機問題,那個時候你要幹氫氣發動機,相應的配套技術去哪找,比如說當時氫氣電噴的技術一點都不成熟,或者說是幾乎沒有,但是現在由於之前搞CNG、LPG噴射,尤其是缸內噴射,這些技術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對氫內燃機來說)只是換一種氣體而已。

DearAuto:

氫氣發動機一定也有自己的缺點吧?

吳堅:

缺點是效率相對比較低。氫燃料電池的效率,比如豐田目前可以做到60%以上,我們的氫內燃機效率大概就是百分之四十幾。

DearAuto:

氫內燃機的熱效率其實跟汽油機的熱效率差不多,40%就很高了,聽說你們能達到44%?

吳堅:

我們的汽油機熱效率準備幹到48%,所以氫氣發動機做到44%是一定能實現的,但是和燃料電池60%的效率還是沒法比。

DearAuto:

40%對60%,假設不考慮其他因素,一個百公里耗氫0。7公斤,另一個則是1。05公斤,如果將來氫很便宜,問題也不大嘛。

吳堅:

所以說這兩條技術路線還不能說哪個一定就會贏。

和他聊了兩小時,我改變了對氫內燃機的看法

當年堅持氫內燃機的寶馬現在也推出了自己的FCV,而一直堅持FCV的豐田,也推出了自己的氫內燃機(見圖),所以,氫內燃機和燃料電池也許並非互斥而是互補的兩條路線。

DearAuto:

燃料電池還有一個好處,因為它是電驅動的,動力輸出比較線性,響應也更好。

吳堅:

其實所有的FCV都是氫-電混動,每臺燃料電池車上都有一個鋰離子電池包,

未來,我們也不會用氫氣發動機直接驅動車輛,會結合電驅,可以做增程,也可以做混動。

當年,寶馬的氫內燃機方案問題就是沒有結合電驅,用自己的短板去比別人的長板,肯定比不過——續航沒有FCV長,駕駛沒有FCV平順。可是如果加上一塊電池,做成插電混動,我的續航也能輕鬆跑個五六百,成本遠低於FCV。所以,我想說,哪一個才是終極方案還不好說。

DearAuto:

相對於氫燃料電池,氫內燃機的成本最終能低多少?

吳堅:

它本質上就是一臺內燃機啊,綜合成本當然低啦!比如我們已經點火的那臺氫氣發動機,就是在我們第四代內燃機平臺上研發成功的,用的是普通的工業氣瓶,多輕鬆!何必要去搞那麼高壓,然後各種認證、各種標準都省了!

DearAuto:

那為什麼廣汽同時也在做FCV?

吳堅:

(廣汽FCV的商業化)我估計不會太快,因為我們現在這個FCV目前還屬於整合式開發,電堆是買回來的,當然整套系統的整合設計和控制是我們自己做的。氫內燃機不同,是我們完全自主研發的,整套東西都是自己做的,不管是開發還是後續的應用,基礎都非常好。

DearAuto:

不論是燃料電池還是氫內燃機,都受制於加氫站數量,到2030年,廣州市的規劃是要建100個以上加氫站,那樣的話在廣州市範圍內加氫和加油就基本一樣方便了,大家也就可以買一臺加氫的車了。

吳堅:

完全可以!

後記:

第一次採訪吳堅,是2017年,當時他是廣汽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動力總成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我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一直印象深刻,大意是“政策只要制定出一個目標就行了,不要規定那麼具體,連走什麼技術路線都規定好了,我們是工程師,總有技術手段去解決,去達成那個目標”。

無論職務如何變化,吳堅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始終還是一個工程師,而“找到一個更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就是最工程師的思維方式。

這是吳堅身上最感染我的一點,如果大家都能以這種方式考慮問題,許多事情就會簡單許多,世事一旦都簡單了,世界也就更美好了。

但願這個世界變得簡單而美好!

連結:現在不重視內燃機的將來都會死得很慘?

文 | 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