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明朝皇帝幾十年不朝為什麼可以正常運轉?

2022-12-03由 Hello江同學 發表于 漁業

中國有姓泰的嗎

為何明朝皇帝不上朝幾十年,國家照樣正常運轉?

這自然是明朝獨創的“內閣”制功能。

秦漢以來,中國傳統的宰相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時期的三省制和明清時期的內閣制(清代又加上軍機處)。

明朝皇帝幾十年不朝為什麼可以正常運轉?

內閣,作為國家的最高決策機構和協同、參與皇帝總攬朝政的中央最高行政官署,早在秦漢時期就已露出端倪。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藉口左丞相胡惟庸謀反,誅殺胡黨及功臣15000餘人,並以此為理由,最終趁機裁撤中書省,“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而六部作為分任朝政的最高一級行政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從而廢除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

隨著權力空前的集中,一切政務都由皇帝親理是很難辦到的,遂有內閣的設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設定“四輔官”以備顧問,後來借鑑唐宋制度,於洪武十五年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諸大學士參政議政,作為顧問。

從制度上看,內閣並非位於六部之上,但到後來內閣大學士卻是事實上的宰相。

明太祖時內閣大學士當值內廷,品秩較低,只有正五品,遠在尚書、侍郎之下,只是皇帝的秘書,“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內閣也不過是皇帝的辦公廳或秘書處。

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之後,於永樂元年正式設定內閣,作為中央行政機構,參與機務,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內閣制度。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以楊士奇等東宮舊臣於本職外兼有閣職,並晉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賞少保,身兼華蓋殿大學士;以楊榮為太常卿,賞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自此以後,內閣之地位、職權逐漸加重,掌管軍政要務。

到了明嘉靖年間,將華蓋殿改為中極殿,謹身殿改為建極殿,且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代的內閣作為封建王朝的中央辦事機構,在皇帝決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由開始時的只為“侍左右,備顧問”的皇帝的個人助手,逐漸發展到後來的統領全國的政務中心,一直沿襲到清代,說明了中國的封建社會末期的政權設定存在著這樣一種需要,即集權政治。

而且內閣作為明代中央集權機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