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2022-08-19由 趣談古今歷史觀 發表于 畜牧業

騎砍康熙王朝有官職嗎

很多人都有誤解,其實不止明代清代,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過“宰相”這個官職。“宰相”和“丞相”、“相國”等不是一個概念,它從來都不是一個具體官職,而是一個或幾個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統稱。所以說清朝沒有宰相,這話值得商榷。清朝可能沒有那種大權獨攬的宰相,但相對來說,還是有一部分官員進入了權力核心,某種意義上,他們還是宰相,也仍被習慣性稱作“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所以宰相和在一起,可以理解為主宰朝政、輔佐皇帝的官員。但中國自古以來從沒有一個正式官職叫做宰相。早年,相邦、相國、丞相等都能被稱作宰相。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早期的宰相一般只有一二人,但是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確立,中書省(隋朝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中書令(隋朝稱內史)、侍中(隋朝稱納言)、尚書令併為宰相。唐朝更是設定了政事堂制度,除了中書令和侍中(尚書令取消)為固定宰相外,其他五品以上官員得皇帝准許,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稱為宰相,唐初多的時候一度有七個、九個宰相同時存在,這就叫做“群相制”。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唐朝後期之後,三省基本只有中書省還保留實權,後世也常以中書省為權力中樞,以中書省長官為宰相。比如明朝初年,正式的宰相是兩個,一正一副,也就是中書左丞相和中書右丞相(一開始右在左前,後來左在右前)。但是自從胡惟庸案,朱元璋大開殺戒,自此廢除中書左右丞相的官職。所以,我們常說朱元璋廢相,嚴格意義上講,廢的不是宰相,而是丞相。

那朱元璋廢丞相之後還有沒有宰相呢?一開始是沒有了。朱元璋這個工作狂,大事小事一把抓,誰也別想從他老人家手裡分權,皇帝本人就是宰相。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可是明太祖的精力非常人可比,事無鉅細都讓皇帝一個人管真的要了親命了。於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將原本用於輔導太子的各殿閣大學士逐漸變成輔佐自己處理政務的班子,“內閣”應運而生。

最初的內閣成員品級很低,只有正五品,也沒有太多決策權,只能說是皇帝的秘書。但是隨著承平日久,皇帝也一個個懈怠了朝政,逐漸放權給內閣。

政令悉由內閣草擬,尤其在那些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時代,內閣幾乎就是權力中樞。而內閣成員也由最初的五品小官改成二三品的六部尚書、侍郎兼任,甚至有部分內閣成員還被授予三公這樣的一品官職。

這時候的內閣成員,無論品級、權力都與之前的宰相相差無幾,如張居正在萬曆初期的權勢,甚至前朝的宰相都罕有能與之匹敵的。這樣的人,雖無相名,卻有相實,我們可以說,明朝的內閣成員,就是宰相,只不過鑑於朱元璋廢相,他們不方便這麼叫而已。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到了清代,入關以後基本承襲明朝的官制,也沒有丞相這個官職,但是也有內閣。不過清朝內閣比較虛銜化,並不掌實權。

清朝的實權一開始屬於議政王大臣會議,由王公貴族、功臣勳貴組成,康熙期間起用南書房文人進行制衡。內閣大學士基本就是一個榮譽頭銜。但是,清朝畢竟沿襲了明朝制度,所以各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地位尊崇,官場上習慣還是稱這些人為“相”。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而且清朝沒有明朝廢相那個故事,叫某相起來更無顧忌。另外,議政王大臣和南書房行走的官員們與這些大學士也不衝突,因為不少滿洲貴族本來就會被授予大學士官職,他們也樂得被稱為相,而南書房行走的官員們只要獲得皇帝信任,今後平步青雲,也能成為大學士。

清代的內閣大學士,也就是殿閣大學士,為四殿二閣大學士,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廢中和殿大學士,設體仁閣大學士居六大學士之末,形成三殿三閣大學士格局,保和殿大學士為大學士之首(乾隆年間傅恆死後無人再任此職),後來又設協辦大學士兩人,算是大學士的候補和助手,這是後話。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題主說到了索額圖、明珠、陳廷敬三人。索額圖早在康熙八年就擔任了國史院大學士(當時清朝廢除了內閣制度),次年恢復內閣制度,索額圖旋即官拜保和殿大學士,直到康熙十九年因病請辭,但皇帝還是授予了他議政大臣職務,讓他參與到議政王大臣會議中,依然沒有遠離權力中樞,直到三年後因罪被革職。所以這段時間,稱索額圖為索相,完全是可以的。之後索額圖起起落落,因參與太子之爭,在康熙四十二年被圈禁,同年被賜死。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明珠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在康熙十六年成為武英殿大學士,康熙二十七年因罪被罷免,不久之後起復,做了議政內大臣、光祿大夫,也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成員。不過那時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有些邊緣化,所以明珠其實後期一直失寵,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去世。不過叫他一宣告相,還是沒有問題的。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陳廷敬是漢人,與索額圖、明珠這些滿洲勳貴不同,他是走的科舉入仕,因為給康熙講課受到賞識,逐步開始參與政務,於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所以也可以稱一聲陳相。不過他做“相”的那年索額圖都被賜死了,明珠也失寵了,和電視劇裡三人一同稱相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

由上述三人可以看出,內閣雖然已經不再是權力機構,但能被授予內閣大學士官職的人,通常還都在權力中心,屬於皇帝比較寵信的官員,確實和宰相比較接近,叫相沒毛病。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不過雍正即位後,設軍機處,可以說是徹底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清朝權力中心。軍機大臣都是皇帝心腹,但是品級未必很高。所以一旦一人同時身兼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則被稱為“真宰相”。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我們以清末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來說。曾左李都做到了內閣大學士,曾國藩曾任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曾任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李鴻章曾任協辦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因三人都有爵位,所以都被稱為“爵相”。而李鴻章後來官拜太子太傅,被稱為“傅相”,所以孫中山曾經在大公報上發表《上李傅相書》。這些稱呼都沒問題。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但是,三人大多數時間都在地方任職。如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李鴻章擔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兩廣總督等。但是隻有左宗棠,曾經在1884年擔任了兩個月的軍機大臣,算是個“真宰相”,儘管很快因為跟同僚處不好關係就走人了……

清朝沒有宰相官職,為何《康熙王朝》中明珠等人依然被稱為“相”

相反,儘管曾國藩、李鴻章曾經無限風光,卻始終沒有走到權力中心。尤其是李鴻章在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後遭到各方攻擊,出訪歐美后提出的建議也未被採納,只被任命為總理衙門上行走,毫無實權,被人稱為無用的“伴食之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