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2022-11-29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漁業

黎王草來自哪裡

本文轉自:南海網

編者按:

走進黎族,書寫海南。10月24日至11月11日,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舉辦“走進黎族·大型文化紀實採風”活動,邀請中國當代文壇文化名家深入瓊中、五指山、保亭、陵水、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等八市縣黎族聚居地,透過探訪船型屋、體驗黎陶製作、欣賞黎族歌舞、漫遊熱帶雨林、送文化入黎鄉等系列活動,深入感受黎族歷史文化,將所看、所思、所想凝於筆尖,以紀實手法,創作出反映黎族精神風貌和熱帶雨林風光的文字作品。

海南省融媒體中心採編團隊全程隨行報道,即日起推出系列綜述稿件,記錄作家視角下的黎族之美,傳播海南自由貿易港文化自信,助力全省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 韓星/文 李昊/圖

位於海南島中南部、以五指山為中心的熱帶雨林,是諸多全球瀕危物種和海南島特有物種的庇護所,亦是黎族人民長期定居、創造獨特島嶼性部族文化的場所。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航拍五指山。

天、地、風、雨,滋養了雨林,也滋潤著與雨林共處的黎族。“黎族先民的生活,實際上比我們想象得要艱苦卻智慧。”詩人黃梵在五指山採風期間,不斷提到“智慧”二字,黎族生存的智慧、居住的智慧、傳承的智慧……在名家的筆下,大美五指山自然鮮活,黎族流傳千年的民俗風情無限。

熱帶雨林,綠密如鐵,綠柔如棉

進入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撲面而來的層層綠意,溼潤,治癒,清明。雨林,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置身其中,樹、藤、巖、泉掩映成趣,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創作靈感自然發生。

詩人林雪有感於眼前的這片綠,即興寫下動人的詩句:“熱帶之綠,有鐵一樣的密度。它柔軟,如棉,輕盈如雲。它堅硬,帶有銳角和力量……”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文化名家走進五指山熱帶雨林。

詩人、小說家黃梵注意到雨林中的附生智慧,“溝谷雨林、山坡雨林的一個個植物家庭,用我能神秘覺察到的善意,邀請各種植物到家裡做客,令附生成為五指山雨林的奇觀之一。”他的細緻觀察,為雨林空中花園現象留下動人的註腳。此行收穫不僅在於文字的豐盈,在這片層疊綠意的滲透之下,黃梵神奇地發現,雨林悄無聲息地治好了他晨起時的偏頭痛。

在雨林中,作家沈念認識了一種叫坡壘的樹木,它生長緩慢,成材需成百上千年;材色棕褐,質地堅重,經久耐用,埋於地下可達40年而不朽。“我覺得五指山就像坡壘,歷經歲月的變遷成為更美的風景,為當下以及未來的人們留下自然的典範。”沈念說。

融入雨林 黎族於船型屋中詩意棲居

“沒有走進五指山前,五指山對我而言,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來到了五指山,才發現,這裡的雨林自然風光和黎族流傳千年的民俗風情,共同打造了值得所有人探尋的綜合、立體的文化寶藏。”抵達五指山後,林雪花了兩個晚上,讀完了一本《五指山傳》。合上書本,走進黎族,林雪的感慨落在了實處。

當在五指山初保村看到船型屋時,所有的文化名家都在為其讚歎。茅草做頂,木板為牆,外形看上去似一艘倒扣的木船,故名曰船型屋。“船型屋的這種原始感,在當代審美中非常獨特。”詩人馮晏曾深入數十個國家旅行,見過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民居住的木屋,這是她第一次見到船型屋。一路走來,她尤其注意黎族在符號語言上的表達,船型屋就是黎族的代表性符號。

黎族史詩《五指山傳》裡寫黎族祖先渡海而來,故而後人以船型建造住屋來紀念先人。黎族先民划著船從大陸來到海南島,最早就棲身在海邊的船中,上岸後,先祖用幾根木棍把船倒扣過來支上,在下面生火做飯,下雨時四周苫上椰子葉,最早的船型屋就形成了。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文化名家走進五指山初保村,探訪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先民在海南島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並吸納漢族居住方式和文化而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居型別,可以說是黎族人建築智慧的結晶。

初保村是目前海南為數不多地保留船型屋原貌的傳統黎族村落之一。雖然整村已經搬遷至附近生活居住,“黎族幹欄建築生態自然村”代表性傳承人王仁達,每天還是會來到自家的船型屋前,面對一波又一波來訪的客人,講解船型屋的故事。他的堅守令人動容,也為文化名家們對黎族文化傳承的描述提供了真實的人物案例。

雨林草木,在斑斕錦色中完成一組組基因編碼

在初保村,除了參觀船型屋,沈念還和正在織錦的黎家織娘聊天,看她將五色絲線織成雲霞,聽她講述自己平凡又特別的過往人生。

五指山的崇山峻嶺之間,分佈著廣闊的熱帶雨林,生長著野生麻、培植麻、棉花等纖維類植物。黎族的男人就是從這些柔韌的纖維材料和麻類植物中,為女人提取出紡織的主要原料。“棉花紡紗,絲線織錦,五指山的草木,在斑斕錦色中完成一組組基因編碼。”沈念將內心的觸動寫成了驚豔的文字。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作家沈念(圖右)和黎家織娘交流。

黎錦技藝複雜,織錦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織女要長時間席地而坐,手腳並用,把棉線織成錦繡,“一塊黎錦,是時間的流逝,也是時間的合成。”

事實上,每一幅黎錦都是一個故事。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圖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標誌符號,這些原始的文化符號,記錄了黎族各方言區的文化生態,英雄圖騰、山川草木、花鳥人物……許多黎族歷史、文化傳奇故事,便是透過黎錦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在毛納村仔細看了一場黎族五大方言區服飾走秀,文化名家們漸漸分辨出了黎錦的各具特色,哈方言款式多樣、圖案豐富,杞方言鑲飾花紋豔麗,潤方言雙面繡錦布鑲嵌,美孚方言的扎染獨具特色,賽方言筒裙寬大色彩講究。

長桌宴載歌載舞,歡樂的氣氛感染著現場所有的賓朋。文化名家們也欣然接受邀請,換上了黎錦服飾,在錦色中感受黎族文化的豐沛與茂盛。

向雨林問藥 自然的饋贈不止青綠

繁茂的熱帶雨林除了物種豐富多樣外,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藥房”,在這裡,80%的植物都具有藥用價值。人們稱頌五指山為“大地之肺”,林雪告訴記者,她的慢性咽炎每到深秋就會嚴重起來,但在來到海南的第三天早上就不治而愈,“是五指山溼潤氣候的滋潤,也是黎村姐妹端來品嚐的藥茶之神奇。”

與雨林共處的黎族同胞,在採集和狩獵活動中,一些群眾常出現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動物咬傷等多種意外創傷和外傷。智慧的黎族人透過長期實踐,摸索和總結出了許多利用草藥醫治外傷的有效經驗和方法。

入得大山皆是藥。一株株山間小草,凝聚千年智慧;一劑劑療傷黎藥,見證薪火相傳。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詩人黃梵(圖右一)與王麗玲(圖左一)交流。

文化名家們跟著黎藥傳承人王麗玲一起上山去採藥。一把砍刀,一個小揹簍,就是黎醫進山採藥的常用工具。沿著山路拾階而入,她邊走邊採,還不時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迴應名家們的好奇。不一會兒,治骨折、黃疸、風溼的草藥就裝了一小筐。

在聽到王麗玲山採了一種叫野山花的草藥給喝酒造成胃出血的丈夫吃,只一週就根治了丈夫胃病的故事後,黃梵對黎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給出自己的判斷:“置身雨林的黎族人,靠積聚雨林自然之氣的草藥,調理身心,使之迴歸自然。”

走進黎族|文化名家探訪五指山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

文化名家採風團穿上黎錦服飾,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深度體驗黎錦文化的魅力。(從左依次為:黃梵、馮晏、胡竹峰、林雪、沈念)

在黃梵看來,黎藥包含著一種天地人融為一體的觀念,黎族的生活已經完全和這片山水融為一體,因此黎藥可以快速調整黎族人的自然之氣,做到身心平衡。

採完藥,採風團還來到王麗玲居住的水滿上村,這個深藏在雨林中的小小黎村,彷彿飽蘸綠意,顏值頗高。王麗玲所在的黎藥種植合作社裡的黎藥倉庫裡,一個個裝著炮製好的黎藥的小盒子,整整齊齊地擺在貨架之上,貼著標籤。

曾經,黎族沒有文字,黎藥的用藥靠口口相傳。現在,王麗珍有意識地將每種草藥的習性和療效記錄下來,收集治病良方,在為鄉親們治病的同時,做好黎藥的傳承保護工作,迴應來自雨林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