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今日廣東·鄉音 | 泥鰍鑽豆腐

2022-11-21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漁業

舊社會魚口病是什麼意思

原創 趙善超 羊城晚報

這道菜全名就叫“泥鰍鑽豆腐湯”,最大特色是:端上餐桌時,能看到泥鰍穿插在豆腐中間。

醬紫FM出品

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紫薇

我的家鄉地處粵西。村子在羅江邊上,周圍水塘、溝渠密佈,形成一個天然的“聚寶盆”。這裡盛產的魚蝦河鮮,成就不少巧婦的盤中美味。

那時我們常用泥鰍燉豆腐,如今竟已成遠近聞名的地方風味菜餚。民間素有“天上斑鳩,河裡泥鰍”的說法,形容泥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但對於孩童時期的我來說,去野外捕捉泥鰍才是一大樂事。

每年驚蟄過後,泥鰍冬眠醒來,開始在池塘、溝渠、水田、沼澤裡躁動起來。但泥鰍全身滑溜溜,很難抓。好在鄰居昌哥有辦法,他教我製作工具,採取籠捕和針扎的方法,捕鰍效果不錯。

籠捕泥鰍先得砍竹破篾、編織鰍籠:籠長40釐米,直徑15釐米,籠口裝有易進難出的倒須,籠尾則留直徑約3釐米的取魚口。捕魚時,先在籠內裝入泥鰍喜食的餌料,並堵住籠尾,將鰍籠沉入溝底。隔段時間即可起籠取魚;針扎泥鰍則要用到幾根大號縫衣針,先放在火上燒紅,然後燙插到舊塑膠牙刷頭上,再將牙刷頭固定在一根竹竿上,便製成“扎”泥鰍的工具。夜晚,我們在溝邊觀察,一旦發現水裡有泥鰍,立即將手電光照過去,受到驚嚇的泥鰍便一動不動。昌哥迅速用自制的工具對準泥鰍猛“扎”,泥鰍就乖乖成了“俘虜”。

那時的我年幼體弱,又患有黃疸病,其實幫不上昌哥什麼忙,但昌哥講義氣,每次都分給我很多泥鰍。我回家將泥鰍交給媽媽,便只等美味到來。

媽媽先把活泥鰍挑出來,放入水缸裡,說先養幾天,等泥鰍腸胃排乾淨了再用。剩下的死泥鰍裝在臉盆裡,倒上熱水燙一下 ,用細鹽搓幾把,去掉泥鰍身上的黏液,再清除肚腸雜物,用水洗淨。點燃柴火灶,往鍋裡倒花生油,下豆瓣醬、薑片炒香,加水及少量黃酒煮開,放入泥鰍和切塊的豆腐,關小火煨到湯濃色白,落鹽撒蔥花,即可盛出食用。那種甘香美味令我至今難忘。

幾天後,輪到那些活泥鰍下鍋了。媽媽說,養乾淨的泥鰍,不用去內臟,撈出來直接放鍋裡,它們便會鑽進豆腐內,一起慢燉即可。這道菜全名就叫“泥鰍鑽豆腐湯”,最大特色是:端上餐桌時,能看到泥鰍穿插在豆腐中間。媽媽說做這道菜時,一是泥鰍必須野生的,只有長期在泥巴里面生活過的泥鰍,才會在熱得難受時鑽到豆腐裡面去;二是要注意火候,水燒至微熱時,馬上調小火,迅速將泥鰍與豆腐一齊放入,用蓋子蓋上,避免泥鰍跳出鍋外。泥鰍會鑽入豆腐內,慢慢燜熟後再加入油鹽、姜蔥等調味,便可食用。此菜更是味道鮮美、湯汁膩香,堪稱一絕。

近日,我和一位療養院裡的老中醫聊天,聽他說吃泥鰍能降低谷丙轉氨酶,促進肝功能恢復。我才猛然驚覺,自己吃了無數次的“泥鰍燉豆腐”,竟是治癒黃疸病的“良藥”,使我得以健康成長,真是慶幸。(羊城晚報2022年08月07日A8版 責編:易芝娜)

編者按:

本欄目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紀實性,以散文隨筆為主,緊扣嶺南文化。投稿請發至郵箱:hdjs@ycwb。com,並以“鄉音徵文”為郵件主題,個人資訊請提供電話、身份證號。

原標題:《今日廣東·鄉音 | 泥鰍鑽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