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2022-09-27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漁業

乾酵母片不能和什麼藥一起吃

一九八二年九月,伴隨著所有原料的淘汰,一種半藥半糖的“小零食”逐漸在中國失去了蹤跡。

上世紀五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記憶中第一次嚐到甜味大多從這種寶塔糖開始。

可這種曾經風靡全國的糖,為何突然消失了呢?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在中國的飛速發展之下,短短几十年便物換星移,很多我們曾經熟悉無比的事物,不知不覺間就消失在了我們的生活中。

比如糧票,比如煤油燈,又比如讓人回憶起來就覺得甜蜜的寶塔糖。

作為一種非處方藥,寶塔糖在全國被廣泛銷售,而它的作用也只有一個——殺滅蛔蟲。

同它的名字一樣,寶塔糖的外形小巧玲瓏,酷似一座小塔,因為它的外形以及甜甜的味道深得孩子們的喜愛。

很多孩子平時把它當作零食吃,那便是一毛錢帶來的快樂。

而有的孩子甚至不惜假裝自己肚子疼讓家長給他們買寶塔糖,為的就是那一口甜蜜的味道。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那麼,曾經如此火爆的寶塔糖,為什麼突然之間消失在了中國,也慢慢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裡呢?

這一切還得從它的起源說起。

應時而生的寶塔糖

人們常說:

“我就是你肚子裡的蛔蟲,你想什麼我都知道。”

然而蛔蟲這種東西,在上個世紀卻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剛剛解放的新中國,還是一片百廢待新的景象。常年的征戰使得民眾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需要充足的時間來恢復。

那個年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尤其是貧苦的農村。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用水還是用電對於人們而言都是一個難事。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那時候的農村,大多從河流或水井中取水。

不單單是這些水存在著安全隱患,上到下田勞作的大人們,下至四處跑鬧的孩子們,

接觸到溼潤的土壤或是吃到沒洗淨的水果蔬菜,都容易感染上蛔蟲。

於是,在那個年代,很多人肚子裡都有蛔蟲,

雖然這種寄生蟲不會要了人的性命,但卻會時不時地引起腹痛,以及吸收人體內的營養。

對於身強力壯的大人來說,可能肚子裡有這麼個東西也沒有什麼感受,可對於發育中的小孩子就不一樣了。

小孩子本來身體抵抗力就差,感染上蛔蟲的話營養更加不良,讓人非常頭疼。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染上了蛔蟲,人們苦不堪言,卻又對這肚子裡的蛔蟲束手無策。

於是,研製出驅除蛔蟲的藥物變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可這對於剛剛解放,科研團隊勢單力薄的我國而言是件難事。

在當時,我國同蘇聯向來交好,便透過與蘇聯的合作,

研究出了一種適合我國情況的驅蟲藥,它就是寶塔糖。

稀缺的蛔蒿

不過,雖然我國成功研製出了屬於我們的寶塔糖,

可如何批次生產,降低成本卻又是一件難事。

當時驅蛔蟲藥的主要原料叫做蛔蒿

,這種植物是北極圈內的特有植物,在我國根本就沒有。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而位於我國北邊的蘇聯則是蛔蒿的原產地,所以當時我國生產寶塔糖的蛔蒿都是從蘇聯進口回來的。

但這樣做的話成本就太過高昂了,也很難被本就不富裕的人們所接受。

那,能不能嘗試自己栽種蛔蒿呢?

在1952年,我國從蘇聯引進了蛔蒿的種子。這批種子僅僅只有20克,被人們小心翼翼地分成了四份,送到了我國的四個地方。

然而最後只有一個地方的種子成功生長了,那就是濰坊。

於是,國家開始在濰坊種植蛔蒿,為了避人耳目,還特意用了一個“一號除蟲菊”的名字來代稱。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漸漸地,蛔蒿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產量也越來越多

這使得我國寶塔糖的產量以及質量大幅度提高,寶塔糖的價格也終於便宜了下來,能夠被大眾所接受了。

不過,一開始民眾們對寶塔糖還是持懷疑的態度,這麼小小的一顆糖,難道就能解決所有人肚子疼的情況?

後來,經過國家的宣傳以及一些人的親身實驗,大家才逐漸相信了寶塔糖的功效,寶塔糖也在中國流行了開來。

一時間,大家紛紛開始了對於寶塔糖的購買

,想必吃了糖過後再去上廁所也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陰影之一。

寶塔糖也和酵母片、山楂丸一起成為了當年兒童們記憶中甜蜜的零食。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寶塔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蛔蟲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因為它甜美的味道而被小朋友們青睞,銷量甚好。

寶塔糖的坎坷之路

不過,寶塔糖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在1960年,我國曾經爆發過一次很大的饑荒

,一時間民不聊生,不少人啃樹根、扒樹皮,城鄉中呈現出一幅頹靡的景象。

由於很多人以及餓得不得不吃野菜或是其他東西充飢了,如果有印象的話,

其中一樣最可怕的東西,叫做“觀音土”。

觀音土,是一種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土,饑荒時期的人們發現,吃觀音土會有極強的飽腹感,比吃窩窩頭的感覺還要飽。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但是這種土終歸不是食物,不能被人體所吸收,也不能被人體排出,更不具備任何營養。

如果吃多了觀音土,最後人的肚子會十分腫脹,最終被活活脹死。

在那樣的情況下,蛔不蛔蟲的還有誰去管?大家只想填飽肚子,不然蛔蟲沒死,人先沒了。

因此,為了糧食的產量,濰坊的蛔蒿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

,一下子從8000多畝降到了500畝。

而且,蛔蒿是一種金貴的植物,

它的保質期相當短暫

在摘下來後必須在短時間內用專門的器械烘乾或是放置於通風口進行風乾,而不能用太陽曬乾。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60年代的時候,

蘇聯和我國的關係也正以不可避免的趨勢走向惡化

畢竟國與國的關係就是如此,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

既然兩國都已經捅破窗戶紙說明白了,那就沒有必要再繼續合作下去。

曾經蘇聯有許多在中國的專家,而隨著兩國關係破裂也都被蘇聯全數召回。

當然,研製寶塔糖的專家也不例外,還順帶撤走了所有的機器以及技術,這對於寶塔糖的生產無疑是當頭一棒。

沒了蘇聯的裝置,蛔蒿的提取和儲存變成了一件難事。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因為不知如何提取,裝驅蛔糖漿的瓶子是由本地生產的土法瓶子,封口不嚴密。

且紅砂糖從古巴進口,也沒有進行提煉,當時的3500公斤蛔蒿全部報廢。

因為不知如何儲存,人們用麻袋把蛔蒿碼成垛堆在露天的壩子裡,結果爛掉了2000多公斤。

沒有了蘇聯的技術與裝置,再加上當時國內受到的災害,蛔蒿幾乎是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1964年濰坊曾遇到過連續40天的雨天,蛔蒿在當時也因為澇災而絕產,幾乎快要從我國消失。

但所幸當時有一位農場主在深井裡貯存了三瓶種子,取出來的時候還有兩瓶可用。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經歷過饑荒,經歷過惡劣的自然災害,蛔蒿也同我國很多人一起,經歷了“那十年”。

在“那十年”裡,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卻被反動分子們用鐮刀肆意糟蹋,飽受災害。

所幸,蛔蒿最終也和人們一樣挺了過來,最終又成功恢復了種植生產,

寶塔糖又再次在市場上火爆。

自立門戶,獨當一面

很多人以為,離開了蘇聯的扶持,我國的寶塔糖會走入困境。

在當時也確實如此,由於沒有裝置與技術的支援,我國在寶塔糖的生產上遇到諸多困難,步履維艱。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但是中國,永遠都是一個堅韌不拔的國家。

原子彈、飛機、航天飛船……沒有哪一樣東西是靠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力量辦不到的,寶塔糖也是如此。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成立之前,許多學生都在國外留學,卻追求知識、學習技術。

但這些學生中有不少有志之士,聽聞我國解放,新中國成立的新聞後,便火速回國,為我國的發展添磚加瓦,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伴隨著各個人才的回國,我國的科研團隊在一點一點地壯大,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

終於,經過專家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於成功研發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寶塔糖生產方法

,就算沒了蘇聯的技術和裝置,也一樣可行。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這個研究成果出來後,所有人都為之雀躍。

雖然寶塔糖只是一種小小的驅蟲藥,遠不能和原子彈、導彈等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相比,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受制於人的局面。

同時也鼓舞了大家計程車氣,讓我們相信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力量。

而寶塔糖也作為了一種經驗教訓,凡事不能倚靠著別的國家,不然就永遠會受制於人,過著本人壓制的生活。

在這以後,我國也更加註重了科研技術的發展,培養出了更多的專家,讓我國的科研團隊一點一點更壯大。

就這樣,技術與裝置解決了,原材料的種植也解決了,寶塔糖終於在中國站穩了腳跟,有了穩定的市場。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一時間,商家們紛紛開始了大批次地生產寶塔糖,市面上的寶塔糖也琳琅滿目,各種品牌,各種樣式的都有。

但人們對於寶塔糖的需要卻沒有那麼多。

很快,

過度生產的寶塔糖出現了滯銷的情況

,因為這種打蟲的藥只需要吃一次就好了。

要說把它當成零食當成糖吃,比它便宜比它好吃的糖比比皆是,對比起來寶塔糖的價效比屬實不高。

就這樣,賣不出去的寶塔糖被大量積壓,而產品賣不出去就導致了對於蛔蒿的需求變少。

於是,蛔蒿開始被大量積壓,種植面積也不斷減少,直到最終停止了種植。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時代不斷地發展,

我國的科研人員也在1982年研發出了新的驅除蛔蟲的藥,

比寶塔糖更加方便有效,寶塔糖也就漸漸銷聲匿跡。

寶塔糖沒了,作為原材料的蛔蒿也沒了。曾有人不想讓它就此在中國滅絕掉,想儲存下它的種子,可最後也沒能成功。

於是,在1985年,蛔蒿這種植物在中國絕種了。

大家誰也想不到,在1979年衛生部和醫藥局還在大力推廣服用的寶塔糖,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大家也不禁感到遺憾,蛔蒿作為一種珍貴的植物,其藥用價值非常高。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就算寶塔糖被從中國淘汰了,作為原材料的蛔蒿也應該被儲存下來,說不定在後面的科研中能讓它煥發出新的價值。

但最後大家想要重新種植蛔蒿的時候,它的種子早已全部腐爛了,成為了我國製藥史上的一大悲劇。

日漸消失的它們

其實除了寶塔糖之外,很多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東西正在慢慢消失。

從前“四轉一響”中的家庭奢侈品——縫紉機,在如今的家庭中已經很難看到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衣服壞了破了,大多會選擇買一件新的,而不是以前的“縫縫補補又三年”。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現在的衣服,有的時候破了一點或是少了個釦子,想拿去裁縫鋪補補的時候,才發現現在的裁縫鋪也是稀缺了。

從前天天守在收音機面前聽著廣播,放著磁帶的日子也早已一去不返。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的電子裝置,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圖畫,而且音質還比收音機還要好不少。

現在的我們,可能就只能在廣場上的阿姨們跳舞的時候能看到有人用磁帶放著音樂了。

以前想看電影可以去租售光碟的店子裡租光碟,再帶回家播放,而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想看什麼可以直接在各大平臺上搜索。

以前想讀什麼雜誌,人們會去報刊亭購買,那個時候有各種琳琅滿目的雜誌,什麼型別的都有。

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後來為何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現在紙媒已日漸式微,電子媒體成為了主流,報刊亭也在漸漸消失……

有很多東西都在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寶塔糖只是其中的一個。

但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能夠擁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因為時代在發展,中國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美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舊事物的更替是永恆的,重要的是該如何面對挑戰,迎接新的發展。

-完-

編輯 | 阿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