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健談》觀點丨早期母乳餵養可促進產後子宮收縮、體型恢復

2022-08-20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漁業

出了月子沒什麼奶水了怎麼辦

母乳餵養有助於寶寶健康成長,對媽媽同樣也益處多多。如何順利實現母乳餵養?如何規避母乳餵養中的諸多問題?在最新一期新京報《健談》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麗莉就大家關心的母乳餵養問題進行了解答。

宋麗莉介紹,寶寶吸吮能促進媽媽大腦皮層分泌更多有利於產後恢復的激素,如縮宮素有助於子宮收縮,促進子宮恢復、減少產後出血發生。很多準媽媽在孕期補充大量營養,存在脂肪過剩的情況,母乳餵養可消耗孕期儲備的多餘脂肪,有利於產後體型恢復。從長遠來看,母乳餵養還可以降低母親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風險,提高母親骨骼對鈣的吸收,降低更年期骨質疏鬆風險。

產後如何儘快實現母乳餵養呢?宋麗莉表示,分娩後媽媽和寶寶立即進行面板早接觸、早吸吮是母乳餵養的良好開端。新生兒出生後,在確保母嬰安全的前提下,會將寶寶以俯臥姿勢趴在媽媽的前胸上進行面板接觸。這一階段也稱為母嬰接觸的黃金一小時。在接觸過程中,新生兒會自己尋找母親乳頭,並吸吮,寶寶第一次成功吸吮可以為之後的母乳餵養打下良好基礎。

回到母嬰同室病房後,媽媽要做到按需哺乳,即寶寶隨時想吃,母親隨時去喂。宋麗莉介紹,早期母乳餵養更多的是寶寶單方面需求,包括營養性的吸吮和非營養性的吸吮,即母乳同時給予孩子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滿足。在寶寶沒有醫療指徵的情況下,鼓勵母親進行純母乳餵養,不需要給孩子新增其他液體或配方奶。

哪些情況不能進行母乳餵養也是很多新手媽媽比較關心的問題。宋麗莉表示,妊娠時患有比較嚴重的合併症,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未經過治療的活動性肺結核、艾滋病、服用藥物中明確提示會影響哺乳等情況,不建議進行母乳餵養。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母親都可以完成母乳餵養過程。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嚴重的疾病,如感冒、皰疹病毒感染,甚至一些母親患有乙肝,其實都不是母乳餵養的禁忌症,在做好手衛生和安全防護的情況下,都可以根據媽媽的意願選擇母乳餵養。

如何有效預防哺乳期媽媽的噩夢——乳腺炎?宋麗莉提示,追溯乳腺炎發生過程發現,往往是在母乳餵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指導和解決。很多母親只要孩子一哭就立馬抱起來餵奶,忽視餵奶姿勢、孩子情緒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因錯誤的含接姿勢而導致乳房出現問題,比如乳頭皸裂等。母親在產後2-3天會出現乳房生理性充盈過程,在這期間寶寶沒有做到頻繁有效吸吮,媽媽在下奶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乳房腫脹,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也會導致乳腺炎發生率增高。所以,前期讓寶寶做到頻繁、有效的吸吮,母親後期發生乳腺炎的機率就會減少。其實,讓寶寶“掛”在媽媽乳房上不停吸吮,是緩解乳房充盈或腫脹最好的手段。需要提示的是,所謂頻繁,不僅要保證次數,也要保證時間,每天至少讓寶寶吃10次以上,每次一邊乳房吃15分鐘以上再更換另一側。如果頻繁吸吮效果不佳,甚至出現發熱、乳房紅腫特別嚴重的,要及時就醫。

一些媽媽在哺乳過程中,發現奶水一直是清水奶,擔心營養是否充足。宋麗莉指出,每個媽媽的飲食背景、體質狀況等不同,但只要寶寶的各項生長指標處於正常狀態就無須擔心。“不是每個媽媽的奶水都是濃白色的,只要寶寶各項生長指標符合其月齡,完全沒有必要對奶水質量產生懷疑。”

新京報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