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元宇宙+人工智慧”,到底是誰能成就誰?

2022-08-12由 螳螂觀察 發表于 漁業

雲創系統是怎麼回事

“元宇宙+人工智慧”,到底是誰能成就誰?

文|螳螂觀察

作者|餘一

今年“元宇宙”概念的橫空出世,其火爆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當初的“區塊鏈”,從萬物皆可區塊鏈,到萬物皆可元宇宙。如果說一眾網際網路大廠圍繞“元宇宙”概念不斷佈局還能理解的話,服裝、食品甚至房地產都在搞元宇宙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且不說元宇宙概念是否有在被過渡消費,它真的能幫助這麼多行業獲得發展嗎?如何可以,那麼首當其衝的應該是作為其底層支撐之一的“人工智慧技術”,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智慧語音等等,這些技術現階段都處於商業化落地的尷尬瓶頸中,元宇宙又能否讓他們走出瓶頸?

人工智慧“貫穿”元宇宙

說到元宇宙,其實相當部分的影視動畫愛好者都不陌生,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1999年一部轟動了全球的好萊塢大片《駭客帝國》就算得上最先將“元宇宙”概念作品化;2002年又一部名為《刀劍神域》的日本漫畫,將相關元素進一步放大;直到2018透過《頭號玩家》,“元宇宙”才算是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然而關於元宇宙的具體定義至今還不明確,不過即便如此依舊無法阻擋市場對元宇宙的熱捧,甚至於不少人認為元宇宙將成為網際網路的最終形態。

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將支撐元宇宙發展的技術分為後端基建和底層架構兩大類。前者包括物聯網技術、互動技術和電子遊戲技術,後者包括網路及運算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區塊鏈技術。

乍一看,似乎元宇宙的概念天生就是為電子遊戲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而生,一個是其最佳的應用端,一個則是元宇宙存在的必然技術端。但是在應用領域元宇宙顯然還為時尚早,那如今的人工智慧技術又能否支撐起元宇宙呢?

有人為元宇宙劃分為出八大要素,分別是:身份、社交、高沉浸、低延遲、多樣性、隨時隨地、經濟系統、文明。人工智慧技術的介入,一個方向正是透過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智慧語音等技術,提升整個“元宇宙”的高沉浸和多樣性。不光如此,人工智慧將會貫穿元宇宙整條生態鏈,從內容生產、分發到應用全過程,加速內容生產、增強內容呈現,以及提升內容分發和終端應用效率等等。

現實卻是,當前這些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只是車牌號識別、人臉識別、內容推薦、實時翻譯、智慧客服等等這些簡單的應用場景。

這裡也突顯出一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所面臨的矛盾,即商業化落地的緩慢,導致技術、企業不掙錢,使得技術研發和落地再次陷入瓶頸。

打破這個瓶頸,元宇宙能否成為那把利劍?

“元宇宙”能否讓底層技術真正煥發春天?

“人工智慧”不掙錢,就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一樣,已經成為行業眾所周知的定律,在豬肉價格大跌以前,甚至有人說搞人工智慧還不如養豬值錢,前景很好但“錢”景不好。

看看國內的“AI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雲從便是答案。多年以來,這四家公司一直牢牢佔據著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前四份額,分別在零售、安防、製造、政務、醫療等行業實現了技術落地,但賺錢這件事情依舊看起來跟他們沒有半毛關係。

從去年開始,“四小龍”紛紛開啟了IPO上市融資之路,今年8月有訊息指出商湯科技已經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商湯也成為了四小龍中最後一個提交上市申請的公司,但他們的招股說明書,卻是一個比一個“難看”。

四家公司無一盈利,且虧損面持續擴大,以四年的虧損幅度來看,透過他們的招股說明書能看到,曠視科技從2017到2020年前三季,合計虧損142。5億元;依圖科技三年半虧損72。86億元;雲從科技從2017-2020年上半年虧損22億元。

根據天眼查顯示,商湯科技總計融資9輪,累計融資超過26億美元;曠視科技7輪融資額超過12億美元;雲從科技11輪融資額超過34億人民幣;依圖科技10輪融資超過20億人民幣。

這也是他們目前不得不尋求上市的原因,但是要知道在人工智慧技術大框架下,計算機視覺技術已經算是最為成熟的技術之一,卻依舊面臨虧損巨大、研發“燒錢”、毛利率降低的“無解題”,還都宣稱暫不考慮盈利,其他人工智慧細分技術領域又將會有多難?

另外的例子就是百度,這家公司在自然語言處理和智慧語音領域都算是領頭者,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NLP)更是百度歷史最悠久的基礎技術部門之一,但技術為百度帶去的只是一層層的“價值光環”,卻絕不是賺錢。

眾所周知,技術是無法直接盈利的,它需要最終落地與場景或產品之上,百度智慧音箱便是百度自然語言處理和智慧語音技術落地的載體,百度智慧音箱好用嗎?這個答案從市場佔有率便可見一般。據洛圖科技資料,2021年上半年,百度、天貓精靈、小米、華為前四大品牌的份額達到95.8%,其中百度份額達到32%市場第一。對於智慧音箱行業有所瞭解的都知道,百度智慧音箱已經連續多年登頂行業第一,但至今智慧音箱仍然是個“賠錢貨”。智慧音箱產品也在告訴市場,即便是有技術有產品也絕不等於會掙錢。

這一情況不禁讓人想問“技術企業”真的掙不到錢嗎?

所以說,相比元宇宙需要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支撐,還不如說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更需要透過元宇宙概念繼續將技術故事放大,吸引資本目光。

C端不買單,B端買單難,元宇宙會否走上老路?

相比AR、VR或MR,更加契合元宇宙概念的產品或許是“腦機”,這個在早些年也掀起了巨大“風波”的東西。

與元宇宙這個概念一樣,腦機這件產品也誕生於科幻作品,卻在慢慢走向市場時變得漸漸沒有了聲音。元宇宙的大世界雖然還為時尚遠,但關於商業化的東西也是時候可以討論下了,而“腦機”這個元宇宙的最佳“入口、載體”所面臨的問題也或許最終將成為元宇宙的問題。

首先,C端不買單。

起初不少科技企業對於腦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例如科大訊飛早在2019年其全資子公司訊飛雲創就與多方共同投資設立了一家名為廣州華南腦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的腦機介面公司,註冊資本4176。87萬元人民幣。

深蘭科技也從2019年開始傳出有意涉足腦機遊戲領域。時至今日,兩年過去了卻是任何聲響都沒有傳出。

說點有聲響的,還記得國內一檔名為《極限挑戰》的綜藝嗎?在上面曾經展示過一款“意念無人機”,透過腦機頭環控制無人機起降、飛行。本以為如此炫酷的產品一定將有著不俗的市場成績,然而當前雲睿智慧的“意念無人機”仍在賣,但透過其官網及運營材料看到,企業主體業務似乎已轉向了醫療大健康領域,市場也並非是個人使用者,而是各類醫院、科研院所、體檢中心及康養單位。

此外,一家名為BrainCo哈弗校園內的獨角獸企業,也曾推出兩種腦機產品,分別是Focus賦思頭環、Focus Fit冥想頭環,主要用來提升注意力,早兩年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產品,並被部分應用到了學生身上,招來的卻是一片謾罵,結局可想而知。

“元宇宙+人工智慧”,到底是誰能成就誰?

其次,B端買單難

,C端市場外,B端市場也樂觀。現階段全球最著名的腦機公司當屬馬斯克的NEURALINK,時至今日NEURALINK的技術更多還處於實驗階段,商業化的部分依舊進展緩慢。國內方面,腦陸科技是國內EEG領域的頭部企業,相比其個人消費級的睡眠產品已經有過幾次迭代,企業級產品卻只有一款應用於安防與安全生產管理的實時監測保護作業人員精神狀態的安全帽,不得不說這與使用者對腦機技術應用期待相距甚遠,也是因為絕大多數企業級使用者還完全沒有認知,不知道這類產品究竟能為自己帶去什麼,即便現在元宇宙概念火爆,但說90%以上的參與者都是在盲目跟風相信一點不為過。

當前B端市場的主要受眾還是科研和醫療機構,場景主要還停留在實驗室。主要還是技術層面原因,如在醫療領域腦機運用為整個人類都帶去了新的希望,但受制於腦機介面的頻寬問題一直使應用無法實現突破。此外造價過高讓企業難以承擔,像馬斯克就曾坦言“現階段腦機產品技術還未成熟,體量小使得裝置的成本很高。”

2017年中美聯合腦機報告指出,以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時記錄的神經元數量翻倍的速度計算,要達到同時記錄100萬個神經元需要等到2100年,而要記錄人腦中的所有神經元(50~100億個),則要等到2225年。這就意味著不解決頻寬問題,腦機在醫療領域的作用也將受到極大限制。

除腦機產品外,包括商湯、曠視、依圖、雲從這些人工智慧企業,他們的技術沒有價值嗎?顯然不是,只是要不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落地方向,要不就是合適的領域還沒有成長起來。比如,智慧駕駛領域,計算機視覺是保障智慧駕駛的關鍵性技術之一,但現階段整個智慧駕駛行業還處於研發階段,所以連帶著計算機視覺企業們想要實現商業化落地仍需要大量時間。

元宇宙的發展以及技術應用、商業化落地,是否會碰到這些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或許3、5十年後元宇宙真的會誕生,但就如今而言,至少對於人工智慧企業來說,元宇宙所引出的新故事遠遠要大於其實際價值,人工智慧技術成就元宇宙?或許是元宇宙成就人工智慧技術才對。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