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2022-07-11由 海遙的老虎 發表于 漁業

民間說的戽斗是什麼

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的現狀、傳承與發展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桂東南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桂東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一種質樸、普及的物化審美形式作用於桂東南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既滿足了人們對實用物質的需要,又起到道德、歷史、風俗、生產、文化知識的教化作用。

一、桂東南民間美術的文化形態及文化空間範圍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民間美術文化大體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化表現形式,另一類是文化空間。桂東南民間美術因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歷史文化以及多民族聚居等因素的影響,文化藝術形態豐富多樣,異彩紛呈,主要包括祭祀、娛教、遊藝、民居、裝飾、工藝等民藝種類。

民間諸神崇拜所雕刻、繪畫的各類神像和各種供品、供具等都屬於祭祀類美術。如在當地崇尚的諸多神詆中,有佛教觀音菩薩、道教文昌大神、儒教孔夫子;有各種神化的歷史人物、傳說人物;又如至高無上的天神玉皇、主宰陰間的地藏王、天后宮供奉的天后娘娘(媽祖)、寒山三聖廟供奉的寒山三聖、西山廟供奉的西山藍爺、龐奶廟供奉的龐八娘、龍母廟供奉的龍母娘娘、譚蘇廟供奉的譚姓和蘇氏二爺等。另外,其他大大小小的眾多祠堂廟宇裡也都供奉著各種神明佛像,民間信仰崇尚多樣,可說是處處有神,物物有靈。在隆重的祭祀活動中,“玉林八音”、“傀僮戲”、“木偶戲”、“舞龍”、“舞獅”、“舞犀”和“舞麒麟”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民俗文藝,演出所用的木雕八音亭、傀僮面具、杖頭木偶等各種精雕細刻的演具更是異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獨具特色的桂東南民俗藝術品都是為當地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被譽為“天南傑構”、“領表居觀”的中華名閣“經略臺真武閣”是桂東南道教建築文化的奇觀。數百年來,崇臺傑閣以其奇特的木構建築,精巧的設計原理和壯麗英姿令無數人歎為觀止。高山村、龐村、硃砂垌客家圍龍屋等民居古建築則呈現了簡練、通透、樸素、清雅的嶺南建築風格,此外,桂東南各種數量眾多的宗祠寺廟的建築裝飾藝術也都獨具特色。玉林羽毛畫、茶泡、北流陶瓷、博白芒竹藤草編結、福綿土布紡織、藍靛印染等民間工藝在歷史上也是久負盛名,享譽中外。其中,茶泡、羽毛畫被列為第一批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作為桂東南美術文化遺產的另一重要形態的“文化空間”更是五花八門,獨具地方風情。如社火、廟會、神誕等民俗活動及民間舉行的各種形式的賽力、賽技巧的活動很多,都是按照民間傳統習慣的固定時間和場所舉行的,神誕廟會活動更是常年連綿不斷,熱鬧非凡。其中,玉林民俗“寒山誕”和民間競技“跳玻璃”都已列為第一批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大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無不蘊含了桂東南獨特的精神內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等多元文化核心。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二、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遺存的現狀

從筆者多年的實地調研、考察和對有關資料查閱的情況來看,目前桂東南民間美術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總體表現如下:

1、被歷史淘汰,自然消失。縱觀桂東南歷史,紡織、藍靛加工、陶瓷、縫紉、竹芒木器、編織、皮革等手工業都曾興盛一時,名揚海內外。如歷史上玉林福綿鎮新江村、城西鎮江岸村曾家家戶戶紡紗織布,素有“紡織之村”之美稱;玉州區城北鎮潘嶺村因長期種草編席,以編織麻筋草蓆聞名,人稱“草蓆村”;又如城北街道鍾周村自古竹編不斷,尤以竹編鍋蓋最為出名,故有“鍋蓋良村”之美譽。興業、博白的藍靛加工歷史上也很有名。而時至今日,土布紡織、竹製草編、藍靛加工等這些手工藝都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或經濟的發展而自然消失了。作為傳統的農耕社會,桂東南的農耕工具設計十分巧妙獨特,如傳統的耕作工具有犁、耙、轆軸、鍬、鋤、鏟等;加工工具有風櫃、谷磨、碓、石磨等;取水工具有龍骨車、水車、戽斗、吊桶等;還有運輸工具雙輪車、俗稱“雞公車”的獨輪車等,它們既是生產工具又是極富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民生工藝品。如今這些傳統工具除了少量在農村中仍可找到,大部分都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被先進的生產工具所取代。雖然目前鄉野老輩藝人因不捨這些傳統技藝偶有生產製作,但如不及早採取保護措施,這些傳統文化終將不可避免走向“人亡藝絕”的境地。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2、缺乏資金支援和年輕傳承人。近十多年來,由於各種原因,桂東南民間美術中除了陶瓷、芒編的生存狀況較好外,羽毛畫、茶泡、舞具扎藝、木雕、石刻等民間工藝的生存狀況卻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危機。如羽毛畫集欣賞、實 用、收藏價值於一身,以其清新、古典而華麗的格調,深受中外顧客的青睞,而今卻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人才、原料和資金成為其發展的瓶頸:首先,羽毛畫工藝技術要求極高,老輩藝人年事已高,而年輕人卻不願學,人才青黃不接。其次是原料稀缺。羽毛畫對材料要求極高,普通的家禽羽毛並不合用,只有少量精選加工才可用,珍貴鳥類羽毛採集又與國家野生鳥類保護法衝突。再是羽毛畫的生產發展需要一定的資源成本支撐,資金嚴重匱乏也是造成玉林羽毛畫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玉林茶泡的現狀同樣不容樂觀,由於茶泡的製作工藝要求高,不適於工業化的批次生產,加之缺少資金髮展生產,隨著掌握精湛鏨藝的老輩鏨工的減少,茶泡鏨技也後繼乏人,面臨失傳。還有,隨著“舞犀”、“舞麒麟”、“傀僮戲”、“木偶戲”等民間藝術生存空間的逐漸變小,會製作表演道具手的藝人也越來越少。這些承載著深厚意蘊的民俗藝術,已無法吸引年輕一代人,更別說繼承這些製作技藝了。現在會扎“犀”、扎“麒麟”和製作偶人的藝人已寥寥無幾,傳統工藝日漸衰微,大批珍貴的民間工藝瀕臨消亡。這些曾經是桂東南人民引以為豪的民俗民間文化的藝術奇葩,由於未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變化和需求,逐漸被新穎、實用的現代物品所取代,技藝精湛並富有地方特色的成了今日可有可無的東西,令人扼腕。

3、適應時代的變化,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變和發展。在桂東南地區,能與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民間美術文化產業目前還很不多見。只有一些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絡、能產生巨大經濟價值的民間美術文化,才得以發展壯大,如北流的日用陶瓷、博白的傳統芒編、福綿的服裝縫紉等則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求,開創了桂東南民間文化產業的新時代。博白芒編自80年代後期起就開始朝產業化發展,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一項好產業。不僅從業人員大幅度增加,而且在生產工藝上較之傳統有了很大的突破,生產基地也由江寧擴充套件到那林、頓谷、水鳴等鄉鎮。90年代後的博白編織還形成了其編織製作上的特色,材料運用除了傳統的芒、竹、藤之外,還出現了現代的五金配藤、五金配塑膠等變化;工藝設計已從單一的籃子、動物造型發展到生活工藝用品、節日用品和工藝配件等幾千個品種,整體上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最高峰時僅對外出口的產值就超過億元人民幣。北流日用陶瓷在繼承傳統陶瓷文化精髓上進行大膽變革,把目光投向具有廣闊前景的歐美市場,成為國內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如北流三環集團,現擁有成員企業11家,資產近兩億元,員工6000多人,產品遠銷海外,為增加桂東南經濟總量和推動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綜觀桂東南民間藝術,除了少數種類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結合發展外,大多處於半死不活或瀕臨消失的狀態中,情況嚴峻。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 桂東南民間美術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了讓更多的桂東南人珍視這片無比珍貴的精神家園,從而有效地促進桂東南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承和可持續性發展,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談幾點建議:

1、當地各級有關政府主管部門應進一步重視民間藝術的文化藝術價值,在切實貫徹落實《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更詳細、更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施辦法,比如高山村、龐村等古建築群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由於年久失修,很多建築主體已是破敗不堪,最終能支撐多久,不得而知。因此,要明確管理和開發主體,對從事民間傳統文化管理的文化館、博物館和從事民間傳統文化研究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使他們更加有效地開展研究和保護工作。對其他民間傳統工藝的保護同樣重要,不僅要重視整理、挖掘、儲存現有民間美術文化資源,還要使其能得以傳承下來並能持續發展。如羽毛畫,據瞭解,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既沒影象資料儲存,也沒文字記載,這對本行業的文化研究,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另一民間工藝絕技——茶泡,目前雖建立有茶泡廠(玉林唯一一家),但由於宣傳不夠,很多人並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加上手工化的低產量和低廉的價格,茶泡市場乏人問津,備受冷落。“酒香也怕巷子深”,缺少宣傳和文化品牌包裝的產品,購買力可想而知。可見,對傳統工藝的整理、保護、宣傳、包裝,政府有關部門仍需加大力度,除給予政策支援外,還應組織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宣傳和發展,並給予儘快落實。

2、組織專業專門隊伍,全面普查民間工藝美術和相關民俗文化資源,建全和完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資料庫。運用數字化資訊化的科學技術進行收集和保護,例如採用攝影、攝像、錄音、多媒體光碟製作等手段,對民間美術進行系統而又全面的記錄、整理、挖掘,尤其要優先搶救保護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除了有關部門要加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還可以通過出版相關書籍、畫冊、影像宣傳片和宣傳網站提高廣大民眾對非物質美術文化遺產的認識,可以透過玉博會、南博會來舉辦玉林的各類民俗文化節,以此來擴大桂東南民間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區內外的影響,增強保護工作的長效性和永久性。

3、建議將民間藝術文化引入高校教育, 解決人才後繼問題,同時提高傳統工藝美術人才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藝術品的文化品味。建議相關的民藝產業與專業院校聯合,設立專業課程,編寫地方特色藝術教材,聘請民間藝人到校講學,學校也可以組織師生進行課題立項,透過專案課題的系列考察,撰寫桂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民間藝術方面的考察報告、相關論文,也可以聯合校企聯合進行專門的民俗資源設計專案的開發,一方面可以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隊伍,提高行業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輕一代對民間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認同感。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4、對瀕臨消亡的民藝和目前生存困難的薄弱行業,有關部門一定要給予必要的的資金扶持傾斜。像玉林羽毛畫、玉林茶泡這些半死不活的工藝行業,應給予資金傾斜,除補貼給予適當增加激發從藝人員的積極性外,還應在場地、啟動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這樣一個行業的振興才有希望。此外,還要多渠道籌集保護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的資金,有關部門要透過政府立項,成立相應的機構,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保護和研究的工作,透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相關民藝知識的廣泛的社會宣傳教育,爭取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援,吸收國內外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所募的捐款全部用於搶救和保護當地的民間傳統文化。

5、應合理開發民間工藝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要在保護民俗的固有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其新的實用功能,使其能在新的生活方式中更好地轉型和發揮新功能。例如瀕臨失傳的玉林葛布紡織,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無汙染的民間織布工藝,符合現代人迴歸自然的消費需求,鄉土風情濃厚,具有收藏和使用雙重價值。葛布在歷史上曾作為朝廷貢品,是民間居家和服裝的極佳面料,如能作為家紡、服裝品牌開發,市場和品牌價值潛力極大,同時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間美術品同樣有著巨大的產品開發價值,透過打造民間工藝和民俗文化產業,促進桂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如北流陶瓷、博白芒編就是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因此,合理開發和利用好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對創新桂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思路,做大做強各種旅遊產品具有巨大價值。

民間藝術: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四、結 語

民間美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地區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是一部具有巨大價值的“千年古州”活態文明史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能使之成為維繫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做貢獻。當前,人們對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認識還很不夠,甚至還沒有意識到其對地方經濟建設的巨大價值。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今天,挖掘和弘揚具有深厚歷史底蘊、濃郁地域特色的桂東南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在現實中十分必要。只有大家都來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藉助現代科技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增強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才能使它成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和推動力,促成桂東南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